說個遠的吧,講講印度為什麼沒能在獨立後獲得和中國一樣的成就。

關於中印對比也是近來比較常見的了,經常有人提到剛剛建國時中印的差距極小,甚至印度還領先中國一些。

簡單來說,這些人的知識量恐怕完全來自百度和知乎。

早在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時候,印度就註定了會被中國甩開,因為那個時候的印度和今天的印度根本沒什麼區別。

我們總是嘲諷印度的種姓制度和貧富差距,事實上,印度政府也曾進行過改革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就是廢除種姓制度和進行土地改革,不過這兩項改革的失敗也是顯而易見。

廢除種姓制度:這項改革變成了一紙空文,因為當時印度的執政黨國大黨沒有基層組織也沒有自己的軍隊,且黨員成分中有不少人自己就是高種姓,依靠這些人去推動廢止種姓制度,就好比是讓一羣大地主去推動「打土豪分田地」,其結果可想而知。

土地改革:因為國大黨自身就是大地主和大資本家聯合支持起來的政黨,印度政府最終採用「買土豪地、分田地」的措施,其結果是無論政府撥出多少資金,最終買回來的土地都只能是全國耕地面積的零頭,加上印度沒有「土地國有化」,分發下去的土地最終還是在激烈的土地兼併中被大地主買回手裡,大地主們低價購買農民的土地之後又高價賣給國家,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徹底摧毀了印度政府進行土地改革的努力。

管中窺豹,印度的中央政府根本無力完成任何損害精英階級利益的政策,也無法充分調動國內的可用資源,印度難以崛起也是必然。

而印度遭遇的一切問題,換到中國身上只會更嚴重,畢竟印度人沒有建立中央集權政府的意識,地主階級受到的壓迫較小,而中國的地主階級頭上還頂著清政府、滿洲權貴、北洋軍閥、四大家族等等一堆東西,印度的問題是基層掌握在吸血鬼手裡,吸血鬼又不肯出力建設國家。中國的問題卻是大吸血鬼統治了小吸血鬼,逼著小吸血鬼上貢鮮血,小吸血鬼們為了不被吸死只能玩命吸人血,任何革命以外的手段都只是小吸血鬼階級的反抗,最好的程度也不過是變成了印度,只有依靠地主階級以外的力量打掉地主階級,才能真正迎來新生


因為中國封建土地制度已存在了兩千多年,由此產生的地主階級既得利益集團勢力根深蒂固。他們無法像英國的新貴族、德國的容克及日本的武士般實現資產階級化的華麗轉身(土地地租遠比工商業剩餘價值穩定),所以必須用極其殘酷的革命將這個妨礙中國工業化的絆腳石砸碎。儘管地主裡面的確有不少好人善人,但並不意味著地主階級是個好階級。只是消滅這羣賺地租差價的中間商,方能實現「國家多收稅,農民少交稅」,完成工業化的原始積累。


首先,一個國家出現危機時自救手段有以下兩種:

1.改革

2.革命

然後,運用哪種手段來使國家擺脫危機就要看具體國情了,問題不大的情況下改革就能解決,無可救藥的情況下只能革命,現在我們來看看中國近代的國情。

首先,一般默認的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的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建國截止,也就是說整個中國近代史就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史,所以第一個國情就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單這一個因素就可以導致一場革命,再加上清政府的不作為,所以,1850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就爆發了,雖然這一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這已經說明近代中國的階級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即使後面的清政府進行了亡羊補牢的改革,放開工商業,學習西方理論,開展洋務運動,但到頭來的結果是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及八國聯軍的侵華,這也從側面說明改革這條路已不適用於中國。

其次,近代民主思想傳入中國後,主張建立西方民主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建立民主制度最大的攔路虎就是封建勢力,此時的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國家,封建觀念根深蒂固,就連君主立憲制都難以確立,想要不流血不衝突使封建勢力妥協那是不可能的,封建不除,民主不存。所以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國情註定中國的民主制度建立不會像西方那樣一帆風順(法國除外 ),革命纔是唯一的途徑。

最後一個原因我覺得從中國歷史談起比較妥,中國統一的封建王朝有秦,漢,隋唐,宋元清,期間還夾雜著三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分裂局面。而每一個王朝的更替無不伴隨著一場血腥的革命,可以說革命推動古代中國王朝的更替,革命使中華民族每次得以起死回生,得以使中國長久屹立在民族之林。所以每當中華民族內部處於危機邊緣時,革命是必然的。(這段的「革命」取古代之意:以天子受天命稱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號,稱為革命。不取近現代之意。)

最後多寫一點,中國近代的民主革命道路大致分為兩個時期四個階段:

第一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

第一階段:由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如太平天國運動,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導致這次革命失敗;

第二階段:由資產階級改良派推行的君主立憲制變法運動,即戊戌變法,失敗。

第三階段:孫中山領導的民族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辛亥革命」,這次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內憂外患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第二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五四運動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第四階段:1921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領導民族無產階級革命,最終取得勝利。


是這樣的,「革命=救亡圖存」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該史觀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強調階級鬥爭或者說是暴力革命。按照現行史觀(階級史觀)的劃分,以「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為主線,他的邏輯是這樣的:

1、地主階級抵抗派,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提倡新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理論啟蒙。(修正)

2、地主階級洋務派,以奕訢、李鴻章等為代表,開展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自強」,實踐破產。(自上而下的改良)

3、資產階級維新派,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以日俄為師,發動維新運動,主張君主立憲制,實踐失敗。(自上而下的改良)

4、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孫中山等為代表,以歐美為師,發動系列革命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主張民主共和制,實踐成功從而建立民國。(自下而上的革命)

5、資產階級激進派,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鼓吹民主科學,打倒儒教,引進西教。(知識分子的文化革命)

6、無產階級的革命,經過數次鬥爭,實踐成功從而建立共和國。(自下而上的革命)

按部分學者的觀點,晚清中國走了一條「器物—制度—文化」的道路。抵抗派和洋務派走的是器物,維新派和革命派走的是制度,激進派的是文化,特別在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興起,直至共產黨的建立。

也就是說,在改良、復闢等道路失敗後,國人才不得不明白,傳統的阻力太大,不得不進行政治和思想上的革命,進而得出了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的結論。

問題來了,拋開革命史觀,採用現代化史觀,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西化—反西化—現代化」,得出只有近代化或者現代化才能救中國的結論。(持這種觀點的有秦暉等歷史學者)

另有李澤厚提出的「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的觀點。

視角的不同會導致結論的不同。


從鴉片戰爭算起,人類實踐過的現有國家發展道路,中國救亡圖存的先烈們都試過了,讓我們重溫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1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實踐證明還是隻有這條路走通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