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為什麼我們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卻沒有一千個李爾王,一千個麥克白,一千個威尼斯商人和一千對羅密歐與朱麗葉?

是因為哈姆雷特格外好,好到主要人物富有立體感使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還是哈姆雷特格外差,差到人們連統一結論都得不出?


嫌一千個少是嗎?沒辦法,哈姆萊特又不是孫悟空,不然分分鐘給你變出八萬四千個來。

抖機靈完畢,下面說正經的,簡而言之,《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37部戲劇中最能引發人們思考的,而哈姆雷特本身更是莎翁筆下最複雜的人物。

打個比方,當西方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時候,就相當於中國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而不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諸葛亮」。雖然諸葛亮和林黛玉都是深入中國人心的藝術形象,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相對林黛玉來說,顯然要整齊劃一許多(暫且丟掉近二十年冒出來的厚黑陰謀論),忠誠和智慧一直是主旋律。林黛玉的情況便複雜得多,喜歡她的愛她才情過人、氣度高華,不喜歡她的嫌她小性多心、目中無人——其實林妹妹只有一個,但因為讀者自身的閱歷和認知不同,讀到的林妹妹才會千差萬別。

答主一向堅持如下觀點:藝術品(包括文學作品)即誕生之日起,便脫離了作者的絕對掌控,即作者只保留著作權,失去了唯一解釋權,每個讀者都有解釋的權利。所以,以ta的愚見,這「一千個林妹妹」無所謂真假對錯,「她們」即是林妹妹,又不是林妹妹。

同樣的,哈姆萊特也是這樣一個複雜的藝術形象,他身上有高貴仁愛的一面,又有優柔厭世的一面,他的憂鬱氣質會引發一部分人的憐憫和同情,也會使得另一部分人對他嗤之以鼻。然而,我們印象中的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嗎?世界只有一個,觀察的眼睛卻有無數雙。到底存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呢?恐怕哈姆雷特和我們都永遠無法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了。

《哈姆萊特》是莎翁最長的劇本,而哈姆萊特的臺詞佔37%——這比例是莎翁筆下所有人物中最大的。然而,他說得越多,就讓我們越猜不透,才越會產生多種解讀。威廉·哈茲裏特William Hazlitt總結得再恰當不過:「It iswe who are Hamlet.」

正可謂,不變的哈姆雷特,百變的讀者。

以上。


誰和你說沒有一千個李爾王一千個麥克白?哪有這本最火的說法?

學莎士比亞的在學界多的不能再多了。他們每個人還能都同意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麥克白難解所以可以多一點可能性嗎?騙鬼呢。

麥克白我見過五人演完全場的,只有麥克白和夫人和三個演完全場的巫婆。那麼這個麥克白是不是從頭就在圈套?是不是命運論就比陰謀論的佔比少了一點?那麼這個麥克白到底會不會更masculine?同理是不是夫人形象會更細膩?這些問題,你問只知道哈姆雷特的,當然得不到回答,粗略知道的就只能說麥克白是個冷血無情殺人後終被人殺的故事?呵呵。

李爾王同理。有多少人知道丑角(弄臣)和李爾王有互換意義?有多少人知道其實三女兒和弄臣演員可以是一個人?那麼請問弄臣李爾王三女兒的人物形象能確立嗎?瘋子的人物形象能給出個有指向性的特徵嗎?呵呵。

一千個威尼斯商人可能有點難,畢竟Antonio作為title character確實沒幹什麼事,還沒有夏洛克形象豐滿。Antonio的bl屬性實在過於突出(x)。哦對了,不過大家都以為威尼斯商人是指的猶太人夏洛克吧???

一千個朱麗葉可能也有點難,因為這部劇的重點也不在人物而在「愛情」。

一個人物不是有越多解釋法就越好,一個人物也不因爭議少而失去價值。每個人物在一個故事裡的形象和他們的爭議形態都是被計算好的。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需要稱為爭議角色,因為他們在做選擇,選擇是一切悲劇的開始。朱麗葉不需要成為爭議角色,是因為她沒得選,她的悲劇是被動的。威尼斯商人不需要爭議,是因為作為主角出場的Portia、Shylock這些人已經很有爭議了,不論是故事內還是故事外。

一天到晚就知道拿著半截字就出來張嘴亂講。

先把「to be or not to be」是問的什麼搞清楚再說吧好吧。還有這一個獨白,沒有拿頭蓋骨。先問有沒有再問是不是。哈姆雷特都沒讀懂還問哈姆雷特形象是不是有問題。

我強烈譴責學文學就以為自己會讀莎士比亞的行為。我覺得是莎士比亞戲劇常識,你們覺得超綱了還說什麼。


因為這本最火


樓上答主說的很全面,我也耐悶這個「千」字,這是個量詞,可多可少,用「百」形容少點,用「萬」又多些,一千個合適?我們慣用千字比喻:千方百計,千辛萬苦,千難萬險等等,就不知道這句話是國產還是舶來的?


這只是一個比喻吧

表示每個人基於自己的社會經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對一個人一件事或者一種事物的看法,都有自己的簡介。

也基於哈姆雷特的故事比較豐富,人格矛盾又統一,大家自然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請參考比喻之所以叫比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