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處是:

一門真真正正的「人造漢語」解決了漢語標準語的不公平問題

沒有自認為正統的北方人,沒有自認為存古的南方人

也不會有人仗著自己母語是(接近)普通話就去歧視講不正的地區的人。所有人都有不會講的地方,所以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壞處是:

根本不可能推行得開,連老國音這種只是官話內部南北雜糅下的產物都無法推廣(雖然一定程度上也有當時的外部大環境影響)。這妄圖雜糅所有漢語搞切韻(暫且認為能搞得出來),幾乎就是不可能。

不過問題來了,既然語音公平了,文法還是京白是不是也不公平呢,當初說好的「我手寫我口」怎麼就變成「我手寫京口」了。最好文言文也要推一波。


少談不切實際的話題吧,現在推廣普通話民間還有很多人螳臂當車呢……

不過,如果一定要假設,那麼前提必須是建立在粉絲有那麼一部分先驅者大力推崇中古音系並執行。

那麼我就列幾個在當今推廣中古音系的難題:

1、平翹難題

中古音系不說精三、庄三獨立,至少也要分出精、章、庄 3 種平翹。北方基本都保留了平翹對立的系統,並且捲舌音就是捲舌音(有人說北京話的不是真的捲舌音,那是不懂聲學語音學,或者就是自己分不出平翹),就算有些地方古翹舌字變成平舌,也並非是全部翹舌字都變成平舌。

這裡有個相對的題外話:一開始我教一個六南方言區的同學說北京話,我發現他讀不出捲舌音([?]),全都讀成齦後音([?])。後來經過我幾秒鐘的觀察總結,發現大部分南人兒確實只能讀出平舌音和齦後音,捲舌音沒法兒讀。而在捲舌系統發達的北方,學習一個介於平捲舌之間的齦後音完全不成問題。

包括像英語的齦後音,北方人可以輕鬆地用不太捲舌的 zh、ch、sh 來模仿,但南人兒只能模仿成 j、q、x……

我只能說母語如果平翹分得很細緻,對平翹就會有種天生的敏感,這個是「方言吹」(dialect boaster)的問題了。

2、入聲難題

官話保留了大部分的中古音系的 ik–uk 對立形式(北系官話中有 70% 的地方口音是完整保留的,甚至有些地方「郭」都是讀 guao),就連西南官話也有「肉」讀 rou。

而閩客粵只有一個 k 尾,吳語連不是 k 尾的字都能並進 k 尾。入聲韻尾就要死一半了。

另外還有一個入聲調問題。中古漢語,入聲是個獨立的調,南方雖然也有不少入聲韻母按照規則讀塞尾的地方,但是入聲並不是獨立的聲調。而北京至今,「骨朵兒」、「骨氣」、「骨科」這 3 個「骨」的聲調仍不同,入聲仍然是一個獨立聲調。

3、二等介音難題

中古音系二等韻也有介音,古開口二等字除了官話和晉語大部分仍保留介音外,其他方言大多都已經失去介音。

中古的二等韻具有捲舌介音或捲舌母音,這種現象遍布官話和晉語:r 色彩母音五花八門(即,兒化音),[?]、[??]、[??] 介音在華北中原一帶也屢見不鮮。沒有 r 介音的地方,對 r 介音也不難模仿,比如北京的「豆兒」就經常說 dròur。

如果承接第一難題,齦後音([?])可以從一定意義上代替捲舌音([?]),那麼南人兒一大堆兒化不發達的口音,有的甚至連舌尖母音都沒有,怎麼辦呢?


然而,上面我枚舉的幾個難題,實際上,都是扯淡——我舉出的論據都是真的,但論證邏輯是狗屁不通、論證立場更是岌岌可危


沒有普通話,世界會更好。沒有普通話,很大機率西南官話會自然勝出,而西南官話中較「精切」不那麼「疏緩」(陸法言語)的品種會自然獲得較高威望。近代用京音掉包國語的那幾號人物(黎錦熙之流)總是以「我輩數人」自居。我只能說,這就叫不要臉到家了,真以為朕即國家嗎? 「非是小子專輒,乃述群賢遺意。寧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戸庭」的謙虛和述而不作的態度半點沒有,說一不二的蠻橫卻是舉世罕見。切韻的勝出就是因為它的客觀嚴謹和「集大成」。而把任何一種方言或古方言強加於人則都是違背這些原則的恣意妄為。英語何嘗有標準語、什麼語委、皇家學院?連那種庸人自擾的所謂中大西洋口音都最終自動破產風流雲散。


想起某網路論壇上的一則舊事,某人堅持認為現代漢字讀音不夠正統,鼓吹恢復廣韻系統,後來,一句回復讓他閉嘴了:請樓主用廣韻音錄一段文章發出來聽聽。


首先希望題主在問題補充部分添加上:僅僅攷慮對漢語的發展而不攷慮改換所需的經濟成本和各方面混亂等其他因素。否則該問題過於難講,而且應該也不是題主此問題的本意。

普通話音系是要在全國普遍通用的,所以肯定還是要推廣全國,那麼如果以長逺的眼光來看,最後結局肯定和現在一樣,全國完成普化,肰後各地方言式微但被普通話糾正部分音系(例如,部分殘存ng聲母的方言會完全恢復ng,pt混的方言重新分pt。)

而由於切韻音系是固定的、「死」的,所以以切韻爲準的普通話不會演變,不會出現現在普通話會偶爾改音的情況。所以標準漢語就此停滯,卽不再發展。

另外說調值影響(在此默認調值經過審音會決定了一套標準調值),因爲切韻音系分清濁只有平上去入四聲,所以分陰陽的方言可能會陰陽合流且恢復清濁對立?這箇不太確認。

所以綜上,改爲切韻音系對漢語的比較確定的影響就是:方言會和現在一樣式微,但同時會被帶「高擧」,普通話則完全停滯,不會再發展改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