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哥哥的演技和內地人的演技不一樣,覺得香港演員和內地演員的演技不一樣,香港演員似乎更趨向於程式化處理角色,而內地演員演戲是真的在演這個人物,深入人心,比較陳曉旭的林黛玉,缺少自己的色彩,但哥哥演技還是自我色彩比較多,希望大家能為我解除這個困惑,不止分析哥哥演技,也能分析一下香港演員和內地演員演戲的區別。


張國榮的演技融合內地演員和香港演員的特點又帶有自己的特色。你看他的程蝶衣,沒有香港演員的特點,那種為了演好角色提前半年學京劇類似於內地老演員為了演好角色體驗生活。張國榮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或者說是優點是他愛讀書,拍《霸王別姬》他讀梅蘭芳傳記,去梅蘭芳先生墓前兩次祭拜,拍戲前他對於角色或者相似人物的內心是有充分揣摩的。受過教育的演員對於角色的處理更加側重於自己提前做大量功課,知乎上有位傳播系的知友分析過中國演員和好萊塢演員的不同,其中就指出好萊塢大部分演員都高學歷(艾瑪、娜塔莉.波特曼、抖森等)。老張特別會補課,拍《槍王》時他仔細觀摩了《沉默的羔羊》中約翰.霍普金斯的表演,私以為如果《槍王》的劇本可以像《沉默的羔羊》那樣留下懸念會更精彩。香港演藝圈最愛讀書的兩個明星是張國榮和梁家輝,兩個人演技都很好。

《星月童話》的日本版花絮特別精彩,你可以在花絮中看到張國榮談自己對達也的演繹是觀察了身邊的日本朋友,張是個完美主義者,達也那一小段戲換成其他人也許不會考慮要演繹地像個日本人,但是老張要求自己不光形似還要神似,仔細看達也和家寶是兩種感覺兩種人,達也看起來就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日本人的感覺也是惟妙惟肖,如果你相處過日本朋友會發現他們的神態與中國人不同雖然東方人長相相似,張國榮把那種日式的神態模仿的都很到位。再看家寶,帶有底層小人物的落魄,還有一種混黑道的生人莫近的肅殺之氣,看眼神就是不同社會環境和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兩個不同的人。

張國榮一般不同時拍幾組戲,這和其他香港演員同時軋幾部戲不一樣。他有一個特別的外號,叫「張一組」,他說自己不喜歡同時開拍幾部戲,即使是一部戲,也只希望維持每日一組,他認為只有全心全意拍一套電影,戲味才更可濃鬱。「這是香港電影一個極不健康的現象,我認為maximum每日拍兩組已很足夠,一組會有sparkie,到半組樣子已開始殘,所以拍戲的中間一定需有break。」

張國榮的表演還有一個特點,他不壓戲,不會為了突出自己去破壞整部電影的基調,更多時候他會注意和搭戲演員的配合不會讓自己的光彩壓住其他人,在舞臺上他特別壓臺,但他深知電影是整體和諧的藝術。這點韓國影評家有過研究並撰文。

另外推薦臺大周慧玲教授在2008年張國榮藝術節上的演講稿,裡面從學術角度講解張國榮的表演非常值得一讀。

https://site.douban.com/leslie/widget/notes/13530344/note/277196453/

暫時先想到這麼多,張國榮的多部電影都是值得回顧的,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感悟。很期待將來對他的表演能形成系統性研究。

補更:張國榮的表演一定要去看細節,細膩,人性化所以角色豐滿立體,是他把角色先塑造成一個人,才能讓觀眾從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角色,進而對角色產生憐惜之情,他塑造的不討巧的角色都挖掘了"可恨之人必有的可憐之處",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對他恨不起來。

張國榮特別擅長對細節的把握,這點非常贊同回答區裡面知友柏怡的回答

柏怡:大家怎麼看待張國榮的演技呢??

www.zhihu.com圖標

我看他的電影次數不算多,但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覺。張國榮會給人物加上很多的合理的生理反應凸顯角色的人性化的一面。《阿飛正傳》開頭的腳步聲,尋母時的背影,養母喝醉時扶到牀上阿飛幫養母擦拭了口水但是又嫌棄地在牀單上擦了手,這個小動作展現了阿飛對於養母既關心又厭惡她不愛惜自己的感覺。還有《東邪西毒》裡面歐陽鋒一連串的小動作。其他演員的演技也許是有跡可循的,但是張國榮的演技無跡可尋,林青霞用"神來之筆"形容。他對於角色的塑造來源於張國榮本人對於人性的體會,很多時候,能看到你歡笑的人並不一定能看到你隱藏的淚水,但是張國榮我相信他可以。從他對很多普通人的善意就能感受到這點。《霸王別姬》片場每天給小演員買雪糕,《新上海灘》片場每天給羣演買麥當勞。這些都是小小的善意卻不是每個巨星都能想到的。


《紅樓夢》選角時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演員最好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表演經驗,形象氣質與小說中人物具有高度相似性。從開始籌備到全部完成,如果我沒有記錯,大概是用了八年時間,其中,演員接受系統培訓,學習紅樓文化的時間就長達三年,本身就是要把這些演員培養成為紅樓夢中人,而不是讓他們用技術方法去程式化地去表演。

這種方法,王家衛在拍攝時也經常用到,《阿飛正傳》中咪咪擦地的那段戲,《春光乍泄》中何寶榮受傷,黎耀輝照顧他的角色設置,《一代宗師》中把演員送去學武三年。

張國榮早期的電影我看過的不多,是否具有香港很多演員特有的程式化我不好判斷,但從我完整看過的《烈火青春》和看過片段的《楊過與小龍女》來看,我不認為張國榮早期的表演是香港很多演員那種程式化的表演方式。

《霸王別姬》的編劇蘆葦說過張國榮能進入角色內心,志摩千歲也說他能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樂,大意如此,具體原話既不太清。

港影繁榮的年代,由於市場需求大,投資商希望快速回本賺錢,港人拍攝和觀眾審美口味等因素,的確湧現了一大批表演程式化的演員。但其實,不管是之前之後還是同時代,都有表演並非程式化的演員存在著。

以下舉幾個張國榮表演的例子,題主可以自己品味一番。

《楊過與小龍女》 飾演角色:楊過

這部電影拍攝與1983年,張國榮時年27歲。影片中張國榮飾演的楊過少年時代的戲,看起來沒有絲毫違和感,筆者看到,當真只覺那是一位只有十幾歲少年人,不禁感嘆這演技真是天才。

《英雄本色》 飾演角色:宋子傑

英雄本色裏阿傑這個角色非常不討喜,合作的狄龍、周潤發不但角色深具魅力又是氣場強大演技非常高超的演員,加上張國榮80年代事業以歌壇為主90年代才前半段退出歌壇專註電影事業,故而很多人覺得張國榮在此片中的演技有些稚嫩,筆者以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華語影史上偉大的前輩電影人石揮自導自演了《我這一輩子》,翻拍時曾找過姜文、葛優來演,這兩位演員都自認不及石揮拒演了。《我這一輩子》中石揮從年輕時一直演到年老,角色要求演員每一階段都要能呈現出與對應年齡和經歷相符的狀態,姜文認為石揮在其中的表演五十年來無人能夠超越,由此可見,演員要表現不同時間年齡段的不同狀態是多麼不容易。

《英雄本色》裏宋子傑的戲分三個階段,入警校前、警校期間、畢業後從事警察工作階段。無論是入警校前的毛頭小子,警校讀書期間意氣風發的大學生還是工作以後的有為青年,張國榮每個階段都呈現出了與之相對應的狀態,彷彿讓人真得以為時間過了那麼久一般。

《胭脂扣》 飾演角色:十二少陳振邦

十二少這個角色是李碧華的三個角色中張國榮本人最喜歡的角色,也是第一個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因此,筆者十分喜歡十二少這個角色,蘆葦也非常喜歡《胭脂扣》這部電影和張國榮的十二少。

這部電影裏,筆者最喜歡的是如花與十二少重逢的那場戲,雖然藉助了化妝的卡作用,但張國榮的表演一樣出彩,完全抓住了暮年人的特點,以至於很多人以為是換了演員,根本沒有認出那是張國榮本人演的。

《阿飛正傳》 飾演角色:旭仔

對鏡獨舞是華語影史上的經典,《月光男孩》的導演也對這個片段格外鍾愛,每年四月一日都要看上一看。但是這裡要說的重點不是對鏡獨舞,對鏡獨舞的緊抿雙脣,肢體韻味已經無需贅言。這裡要說的是穿著背心躺在牀上的片段。

看過王家衛全部電影的人應該知道,劉德華、張國榮、梁朝偉都在王家衛電影裏演過這樣的場景。梁朝偉曾斬獲無數獎項,表演鬆弛、戲路節奏極佳、控制力強,眼神戲華人演員無人能出其右,是演技極高的演員。梁朝偉的表演是非常優秀的,但私以為,在王家衛的電影中,此類戲份,還是張國榮的表演最為細膩和生活化,私以為,此類戲份還是張國榮的表演更佳。而劉德華的表演與張國榮和梁朝偉的表演相比,顯得頗為粗淺,與這兩位演員的演技相比(至少在那時是如此)還有相當一段距離。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張國榮在此類戲份中的表演更佳並不是就是說張國榮的演技就比梁朝偉好,而是二者的表演方式不同,各有千秋,二人演技在伯仲之間,並無高低之分,不然不會在後續的《春光乍泄》之中,二人合作那麼默契出彩,《春光乍泄》那麼成功。

《東邪西毒》 飾演角色:歐陽鋒

《東邪西毒》開頭和結尾處的場景和臺詞一樣,但是,仔細留意張國榮的表演,無論是聲音語氣還是表演方式都呈現了細微的差別,將大嫂去世前後的不同心態精準地詮釋出來。

《春光乍泄》 飾演角色:何寶榮

開頭的激情戲,兩位演員表現得極為默契,梁朝偉做出的任何反應,都能看到張國榮與之對應的反應完全同步。由此可見,張國榮非常注重與對手的配合。

二人重逢後在酒店裡大吵了一架,之後何寶榮獨自蜷縮在牀上哭泣,就是這段戲,讓何寶榮成為了張國榮給我深刻印象的角色。張國榮當時所呈現的狀態極為逼真,筆者在看了之後,徹底迷惑了,本人根本不知道張國榮究竟那時是不是真得那個樣子了還是那只是他的一個表演,筆者根本無法分辨,張國榮演出來的那種感覺實在太真實了。

《星月童話》 飾演角色:石家寶

這部電影中張國榮一人分飾二角,這裡只寫了石家寶這個角色是因為要說的石家寶的一段戲。在執行任務的時候,有一段戲是石家寶起初以為是同伴來救他。然後發現被出賣,張國榮在此段戲中呈現的表演完全是人類在此種場景下本能反應。


謝邀

這個問題無論怎麼問都會是一個兩面性的問題

討論再多,歸根結底還是你喜歡的那一種演技會讓你更舒服,更容易接受。

Hk演員會讓你覺得有些程序化,很多時候是我們現有的印象和港片的種類日益模式化,和種類減少了。

但有一點就個人而言,還是有文化差異的。畢竟hk他不像內地地方大,而接受的文化底蘊的內容也有差異,就好比南北差異。

北方喜歡的文藝口才類型,未必南方喫得下,反之,同理。

但這一點,也造就了香港很難拍出來類似帶有國學典著底蘊的作品,而我們也未必拍的出來港片黃金時期的同類型影片。

在此基礎上,針對演技。我個人更願意將兩地的演戲方式分為

內地推崇學院派出身的方法派更多

(體驗派演員也有很多,但更多的主力軍來源於三大或幾大劇社出身的「身經百戰」磨礪出來的「老人」)

香港培訓班出身的體驗派演員更加多

(香港很多如今還在活躍的老人,很多來源於各大電視臺的培訓班,也算科班,但他們的經驗積累更多的來源於奔波在各大劇組。畢竟作為簽約藝員,很多人需要大量的工作來賺錢養家。)

所以在這些條件之下,我們會看到兩者之間的風格有著很大的突兀點。

就好比如今北上的港圈演員加入內地劇組有很多人會認為他們無法與同劇組融合在一起。而得到大家演技認可,並能夠收起所謂的「港味」演戲的演員少之又少。

同理,內地演員和港圈演員搭檔,也會出現讓人覺得不是很融合的情況(參考《無間道3》)

但你說港圈演員就是程序化演技嗎?我是覺得如果是如今,這種情況是有的,但拿大範圍的話,還是不夠全面。哪怕是我們內地也會出現這樣的程序化演技。

而那些能做到答主所說的陳曉旭老師完美演繹出「林黛玉」這一經典的演員也是有的,但就像我前面說的,兩地文化氛圍有差異。

我們可以拍出來的《紅樓夢》,對比港圈的《紅樓夢》是可以看出來差別的。

且陳曉旭老師及其他同劇組的老師們在劇組選角成功後,是集體培訓了三年之久來營造出名著中的氛圍的,是一點點將紅學的精髓伴隨空氣融入整個團隊裏。

所以拿紅樓夢對比,兩邊的演技其實有些片面,畢竟首先港圈貌似沒有紅樓夢電視劇這樣同類型,同等文化底蘊的作品吧,對比兩者,我們也只能拿他們的其他能勉強構成對比的作品來。

但港圈演員,就那些公認的共情能力強大的老演員的很多細膩化作品,我們能公開接觸到的並不多。像這種花費大量時間去揣摩角色的作品,商業片是很難做到的,更多的是文藝片。而文藝片自來就是偏冷門,我們能上映的更少之又少,只能自己找來,細細揣摩了……

最後針對張國榮先生的演技該如何分析,我覺得知乎很多專業大神分析的已經夠好了,所以就不多說了

在我這裡他是充滿港味氛圍,卻又沒有港味的演員,他更加偏西方演技,是我覺得可以用中國的馬龍白蘭度形容的演繹方式。


有些人生來就是一個演員,而不是後來成為的。


張國榮的演技是個非常、非常神奇的東西。

在最近觀看過一些影片後,我發現他不是完全依靠靈氣的演員,但是誰也不敢這麼說。因為,天份太過,而忽視他的努力。或者說,到了他這種天賦,還需要什麼努力。

表演就我知道的粗淺知識,是體驗和方法派。

這兩者當然不能完全分割。

但是張國榮先生說過自己是方法派。

那麼對他表演上的最大誤解,可能是大家以為他是體驗派、靈氣掛。

這沒有錯。

張國榮先生的藝術靈氣,流傳出了許多謠言,人戲不分程蝶衣、本色出演何寶榮、渣男本渣阿飛傳……

角色和他氣質的融合,讓他活在角色之中獲得永存,以至於所有人都下意識的相信他是這些角色,他的表演方式是體驗派,完全沉浸在角色中,融入角色,演出角色。

那張國榮是如何透露出,他不是體驗派這一事實的呢?

千萬別看角色,他就是天字一號大騙子。

首先,我是看了一遍《星月童話》,畫重點。

這部片子集合了張國榮先生最不擅長的題材以及一人分飾兩角。

《星月童話》商業片,還是商業警察片。

張國榮飾演了一個日本人和一個香港臥底。

———————

舊答案

我並不想去具體分析,因為也沒有這個能力。很多大佬已經充分的分析過了,只要動動大拇指,你們能搜到無數。

1、我想張國榮最重要的是真聽真看真感受,你看他的表演,就自然而然的相信了這個角色存在的真實性。當然大部分時候你會多一分憐憫。同時浪漫,也是電影作品的自帶屬性,張國榮有又很好的浪漫感。

比如剛開始看《英雄本色》,我真覺得宋子傑煩人,看完了又有那麼點可憐他。當然這裡面我最憐憫大哥和小馬哥,他們的演出也是獨一無二的。狄龍是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蒼涼;周潤發是豪氣幹雲,意氣而去的青年熱血。

多少張國榮在裡面討不了戲份的好,可是能把這樣一個有些「忘恩負義」、「作天作地」的宋子傑演的這樣好,也是厲害。

包括《倩女幽魂》我很奇怪,我童年的記憶應該是王祖賢的幽怨女鬼形象,可是怎麼也忘不了一個背著書簍的書生。那個時候,我還不喜歡張國榮。

《縱橫四海》很有趣,也是張國榮承擔了生活化的部分,即便很少少。最後他娶了紅豆妹妹,打破了紅豆的愛情童話,生了一堆娃娃。當然大部分時候,張國榮在裡面還是浪漫主義的。特別是讓人畫他的那一場戲,那個回眸,浪漫到讓人腿軟。發哥最後也是歡樂的生活,一切到了人間煙火的幸福裏。

不知道是劇情需要還是什麼,他永遠有一種生活與浪漫的完美結合。即演何寶榮,演程蝶衣,這種人,你覺得亦有真實性。

他的真聽真看真感受,就是給那些不太合理化的角色找到一個處理上的落腳點。所以他想當導演也算是使命感使然。

——————7.11————

加一點,那就是平衡感。

可能也是對戲高手如雲的原因,張國榮在電影裏有很好的平衡感。他不會搶戲,也不過分失去存在感。他會盡自己的所能融進電影藝術裏(整體)

比如喜劇《大富之家》、《九星報喜》、《家有喜事》,他融入了喜劇氛圍。最特殊的是《家有喜事》,裡面星爺、黃百鳴都是喜劇老手,張國榮還能神來之筆的一句:你不知道生崽好痛嗎?

比如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縱橫四海》,張國榮做了一回鐵三角的一環,缺一不可。

比如大陸文藝片,真是奇了。他還能演共產黨,演一個戲曲名伶。

在他最擅長的領域裡,阿飛,何寶榮,西毒。那種作天作地,陰陰沉有黃沙漫天的故事,他和對手演員都能獨一無二,相輔相成。

其實,他本人最像的角色反而是《金枝玉葉》中的顧家明,那種歌唱時的快樂、肆意、瀟灑、美麗,幾乎是獨一無二而又鮮艷生香。

他從來都是一個如此明艷的男孩!

—————

至於他戲份佔優勢的那些電影,也不用說多好。

你看看,就知道了。

榮迷從來沒有一個是跟風而動的。

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

張國榮的魅力,就是在這條小路上,總有人來來往往的走呀,跑呀,跳呀,願意用自己的腳無意識的給他開出一條路來。

張國榮又何嘗不是如此,只能說粉隨正主,大家也不必深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