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之前那位高導 @姓高的 說的對,這個問題涉及的領域非常多,沒有底氣也沒有時間做一篇大文章。

在不知道提問情境的時候,只能籠統一說。

差距大不大?巨大,工業化水平、產量、市場成熟度、從業人員專業度、產業規模……都差一大塊。這些都表達在成片質量上。甚至是信息含量上,國產電影平均場次90~100多場,您說的好萊塢電影很多都200,300場了。這既是微觀上製作能力、製作模式上的差異,也是宏觀上產業差距的體現。很多觀眾在觀影選擇上傾向於國產電影,更多的是出自於文化的親近感而不是品質。

如何看待?正常看待。

拋開文化差異和外在所有因素來看,造成差異最大的因素還是時間。像您說的好萊塢,一九一零年代就已經在生產商業電影了,並且已經有「明星」這一產品不斷誕生。而我們這裡,很多人把2002年上映的《英雄》視為「敲開商業電影時代大門」的作品。

這一前一後,就是九十來年一百年的發展時間差距。電影的歷史目前總共也才一百二十來年。

當然,有國際前賢的積累,有科技發展的便利,這個差距不需要真的「追」九十年。但也需要放平心態,給華語電影發展的時間。


這個問題設定了一個前提,就是存在著差距。這種話術方式,要麼是高導說的那樣,是作業幫,要麼就是跪得太久自卑心理在作祟。我非常欣賞幾些個國內導演的作品,比如婁導、賈導、姜導等,並不覺得有差距,反而覺得只有自己國家的導演才能拍出貼近生活的藝術作品。只不過大多數人都看不太懂就覺得爛,那是自己眼瞎,不是別人拍得不好。


約等於中超聯賽和西甲聯賽的差距


我想反問一下,為什麼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

這種大而泛的問題,是需要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結合文化基因結合發展歷史結合行業系統教育兩國經濟法律政策審查制度投資主體等多方面來闡述的問題。

要麼是你不會問問題,要麼你是要寫論文或有類似任務了,需要把知乎當作職場版的作業幫呢?

想不通,望指教。


意識形態的差距,我不是葯神在國內是爆款,但在國外反響平平,因為這種事在國外沒什麼可震撼的,這就是差距,不是製作上的。


個人感覺華語電影跟好萊塢電影之間最大的差距,是在整個電影產業的運營上,並不是在電影藝術上。

第一,華語電影的收益之中,院線的收入佔很大一部分,電影的盈利模式單一,難以保障收益。而好萊塢卻能夠通過更多的渠道獲得更樣化的收益,通過多渠道推廣來保證收益。這個差別也使得華語電影整體水平較低,商業電影為主流,文藝電影難以維持,電影種類往往集中於更能吸引電影觀眾的類型。

其次,華語電影產業並不完善,有的地方甚至是有一些畸形。好萊塢電影有這一套完整的體系,除了後期的運營,前期的籌備跟拍攝也極具保障。在好萊塢電影中,會有臨時換導演的現象,但是這並不太會影響電影的整體效果。

並且好萊塢電影有著明確的分工,每一個職位的人都是專業人士或者是職業人士。而華語電影中,往往一個職位所做工作會超過他們應做的工作,這樣的消耗會使得他們的精力產生大量地分散,影響電影整體質量和數量。

然後華語電影所處的環境中,個人認為有一點「內憂外患」的感覺,華語電影尤其是內地的電影所能擁有支配的資金很多,這就吸引了許多電影之外的人進來圈錢,電影質量參差不齊,拉低了華語電影的製作水平,外部也存在著許多的幹擾因素,影響著華語電影和華語電影產業的發展。

從電影本身來說,華語電影的製作和好萊塢相比有著一段差距。而且華語電影中,許多優秀的電影作品往往是改編於文學作品,或者是繼續已經成熟的電影類型和電影套路,從創意上來說,華語電影較為缺乏,很多電影不僅僅是缺乏製作的水平能力,也缺乏講故事的能力。

而且來說,華語電影中缺乏系列電影,或者是有著極其注重細節的影片,華語電影之所以缺少像《阿凡達》跟《復仇者聯盟》電影,並不是因為技術不夠,更多是華語電影製作者們並不會往這些地方去思考,因為這一點與他們快速圈錢的理念想衝突。

所以說要減少華語電影跟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差距,不但要從每一個電影出發,同時也根據華語電影產業的現狀和華語電影生存的現狀入手,多方面進行修改調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