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三峡被称为世纪工程,是全国人民花了大钱才弄出来的。那么,题主想问的是,这样的工程究竟益处大一些,还是坏处大一些?在三峡上马,蓄水等问题上,争议又一直很大,比如支持的张光斗,反对的黄万里,李锐。

大而化之的,对于国内这些「世纪工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等。想听听大家都有怎样的看法。ps:希望有业内大神指教,最好有理有据。只谈个人看法的也欢迎。发泄情绪的恭请另寻别地。


这样的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统揽全局的很少那几个人大概不上知乎,

专业人士一般都从自己的专业出发(过于狭窄),

航运的是一个说法,工程施工的又是一个说法;

电力部门是一个说法,水利部门又是一个说法;

一般民众只能就自己的感受而言(往往不一定靠得住),

重庆人是一个说法,荆州人又是一个说法;

洞庭湖区是一个说法,巴山山区又是一个说法;

宜昌人念好的说城市发展了,说坏的说极端天气变多了。

大而化之的,世纪工程需要时间检验,不必忙于结论。

主政者所谋,执行者所虑,大概还是比一二凡人缜密谨慎的,你我辈所知大概也并不比上位者详多。

国家勇猛精进,为民族计,无益添乱之言,还是要少发为妙。


工程上马 政治动因的成分更多些 现在针对三峡工程后期的生态恢复补偿性的方案越来越多 对于一项牵涉面太广的大型水利工程,不同评价标准的得分完全不同。作为工科生,越来越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为了解决当代人的发展问题,破坏多于创造。

怎么看。

我的母校因为他被整了二十年的。

全校师生被开著大会批评: 不懂政治 不学无术

而这一切就因为老院长的一篇有预见性的论文。 而更加可悲的是那边论文的东西基本都成真了


提供一个经济学方面的想法。

三峡大坝的投资量之大,涉及的人力物力是空前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渐有成效的时候,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三峡则是一项极佳的基建项目,上千亿的基础建设投资,仅仅建设岗位就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之后的不断增加的动态投资,以及操作和维护岗位,又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拉动附近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来说,尽管移民问题对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人们不得不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但是被淹没的地区大都较为贫困,将当地人迁往他处并给以大量补偿实际上可以间接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毁了千年历史文化

毁了亿年自然景观

迁徙百万人口

只为年2%的发电量

有这个钱把洞庭湖围湖造田改改,蓄洪能力不比三峡强得多?洞庭湖不说早的,就看解放初的大小。还有鄱阳湖,剩的钱造火电风电也够了


三峡大坝利国利民,对于保护长江下游的广大老百姓益处非常大。

1拦洪削峰 三峡水库4天5次调减出库量。出库流量从7日开始连续下降,从3.5万立方米每秒一直减少到今天的1.9万立方米每秒,将更多的洪水拦在了库区。

2三峡大坝的坝体强度是按照万年一遇洪水加10%的标准设计并建造的,即便是遭遇这样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超大洪水,三峡大坝也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根据混凝土的耐久性分析,三峡大坝的寿命在150到200年之间。三峡大坝全长约3335米,坝顶最高处达到181米,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整个三峡大坝的重量达到了惊人的4100吨万吨,而三峡大坝建成以来经历过的最大洪峰流量才7万立方米(7万吨)/秒。大坝的最大泄洪量7.9万立方米每秒。三峡大坝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蓄水,它的峰值蓄水量也只有390亿立方米左右。

3三峡水电站2018年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创单座电站年发电量世界新纪录。三峡大坝左右岸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2台5万千瓦电源电站,其225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为世界第一。

4三峡大坝闸室内水位的升降靠输水系统完成。这个深槽最大深度170米。大坝设计通航流量为2万立方米/秒,当江水流量超过2万立方米/秒时,船舶通过临时船闸。


超级震撼,没来之前以为就是个巨型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大坝。从重庆一路下来知道,蓄水期水深抬高100多米,回水从宜昌到重庆600多公里~,简直不可思议沿途改天换地,原来巫峡水深一米多,蓄水后现在水深80~100米。


在经济学角度上看典型政府失灵。三峡大坝并没有达到当初设想的效益。 现在已经证明当初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某位教授的反对是正确的。


去三峡大坝旅游了一趟,感想就是:

好小,比我预想的小好多倍,走到旁边,根本就没有一点壮观的感觉。也是,那一段长江也不宽,那种大沙船并排四五条就挤死了。大家通常把长江下游的宽阔江面联想到三峡大坝上,而且三峡大坝其实很窄,卫星俯瞰图就显得很长。

那些说三峡大坝影响气候的完全都是胡说八道,小破水沟小池塘有啥个影响。


这坝可不乱评价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