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的,三峽被稱為世紀工程,是全國人民花了大錢才弄出來的。那麼,題主想問的是,這樣的工程究竟益處大一些,還是壞處大一些?在三峽上馬,蓄水等問題上,爭議又一直很大,比如支持的張光斗,反對的黃萬里,李銳。

大而化之的,對於國內這些「世紀工程」,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等。想聽聽大家都有怎樣的看法。ps:希望有業內大神指教,最好有理有據。只談個人看法的也歡迎。發泄情緒的恭請另尋別地。


這樣的問題其實很難回答,

統攬全局的很少那幾個人大概不上知乎,

專業人士一般都從自己的專業出發(過於狹窄),

航運的是一個說法,工程施工的又是一個說法;

電力部門是一個說法,水利部門又是一個說法;

一般民眾只能就自己的感受而言(往往不一定靠得住),

重慶人是一個說法,荊州人又是一個說法;

洞庭湖區是一個說法,巴山山區又是一個說法;

宜昌人念好的說城市發展了,說壞的說極端天氣變多了。

大而化之的,世紀工程需要時間檢驗,不必忙於結論。

主政者所謀,執行者所慮,大概還是比一二凡人縝密謹慎的,你我輩所知大概也並不比上位者詳多。

國家勇猛精進,為民族計,無益添亂之言,還是要少發為妙。


工程上馬 政治動因的成分更多些 現在針對三峽工程後期的生態恢復補償性的方案越來越多 對於一項牽涉面太廣的大型水利工程,不同評價標準的得分完全不同。作為工科生,越來越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自然的認識還是遠遠不夠,為了解決當代人的發展問題,破壞多於創造。

怎麼看。

我的母校因為他被整了二十年的。

全校師生被開著大會批評: 不懂政治 不學無術

而這一切就因為老院長的一篇有預見性的論文。 而更加可悲的是那邊論文的東西基本都成真了


提供一個經濟學方面的想法。

三峽大壩的投資量之大,涉及的人力物力是空前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漸有成效的時候,國家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三峽則是一項極佳的基建項目,上千億的基礎建設投資,僅僅建設崗位就能夠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之後的不斷增加的動態投資,以及操作和維護崗位,又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拉動附近城市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來說,儘管移民問題對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人們不得不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但是被淹沒的地區大都較為貧困,將當地人遷往他處並給以大量補償實際上可以間接解決他們的貧困問題。


毀了千年歷史文化

毀了億年自然景觀

遷徙百萬人口

只為年2%的發電量

有這個錢把洞庭湖圍湖造田改改,蓄洪能力不比三峽強得多?洞庭湖不說早的,就看解放初的大小。還有鄱陽湖,剩的錢造火電風電也夠了


三峽大壩利國利民,對於保護長江下游的廣大老百姓益處非常大。

1攔洪削峰 三峽水庫4天5次調減出庫量。出庫流量從7日開始連續下降,從3.5萬立方米每秒一直減少到今天的1.9萬立方米每秒,將更多的洪水攔在了庫區。

2三峽大壩的壩體強度是按照萬年一遇洪水加10%的標準設計並建造的,即便是遭遇這樣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超大洪水,三峽大壩也能夠保證自身的安全。根據混凝土的耐久性分析,三峽大壩的壽命在150到200年之間。三峽大壩全長約3335米,壩頂最高處達到181米,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整個三峽大壩的重量達到了驚人的4100噸萬噸,而三峽大壩建成以來經歷過的最大洪峰流量才7萬立方米(7萬噸)/秒。大壩的最大泄洪量7.9萬立方米每秒。三峽大壩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蓄水,它的峰值蓄水量也只有390億立方米左右。

3三峽水電站2018年發電量突破1000億千瓦時,創單座電站年發電量世界新紀錄。三峽大壩左右岸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安裝2台5萬千瓦電源電站,其225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為世界第一。

4三峽大壩閘室內水位的升降靠輸水系統完成。這個深槽最大深度170米。大壩設計通航流量為2萬立方米/秒,當江水流量超過2萬立方米/秒時,船舶通過臨時船閘。


超級震撼,沒來之前以為就是個巨型水利工程水力發電大壩。從重慶一路下來知道,蓄水期水深抬高100多米,回水從宜昌到重慶600多公里~,簡直不可思議沿途改天換地,原來巫峽水深一米多,蓄水後現在水深80~100米。


在經濟學角度上看典型政府失靈。三峽大壩並沒有達到當初設想的效益。 現在已經證明當初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某位教授的反對是正確的。


去三峽大壩旅遊了一趟,感想就是:

好小,比我預想的小好多倍,走到旁邊,根本就沒有一點壯觀的感覺。也是,那一段長江也不寬,那種大沙船並排四五條就擠死了。大家通常把長江下游的寬闊江面聯想到三峽大壩上,而且三峽大壩其實很窄,衛星俯瞰圖就顯得很長。

那些說三峽大壩影響氣候的完全都是胡說八道,小破水溝小池塘有啥個影響。


這壩可不亂評價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