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從英法各方面回答,綜合國力,財政收入,國際影響力,各階層民眾生活情況回答


英法作為世界上第二代殖民者,維多利亞時代的經濟支配國,其霸權基本建立在殖民地力量上,很簡單,法國本土力量還算不錯,基本在歐洲數一數二,除了人口上的停滯之外,在失去殖民地之後基本可以保持一個地區性強權,但也就是一個地區性強國了,原先的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印度支那等地區推行的內地延長主義作為對本國政治文化對發展與對殖民地對本土化,都得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對於延續殖民地的統治沒有什麼作用,在法國WW2初期戰敗後,加上日本等經濟後進列強對其殖民地的索取控制,殖民體系極速崩潰,法國戰後的輸血瓶也沒有了,對於法國來說,維多利亞時代的榮光就一去不復返了。

至於英國,大英帝國的世界霸權是建立在幾大支柱上的:

1?絕對的海上優勢,無敵的皇家海軍,但是這一條在一戰後就面臨日美等新興海上強權的挑戰,在二戰後,皇家海軍更是無法與美國相比

2?四大自治領殖民地,澳新,南非,英屬印度,加拿大,在這些殖民地的輸血下,才能支撐起搖搖欲墜的帝國。然而事實是,澳新在戰後被納入美國的勢力圈,加拿大被納入美國的勢力圈,南非獨立,印巴分治,四大自治領和其他殖民地全部脫離英國

3?經濟上的壟斷,英國對中東,羅馬尼亞荷屬東印度等地的原油和其它能源的控制權,英國在這些重要戰略資源上有著巨大的投資,保持著能源的穩定輸出與英國在其中的利益最大化。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世界霸權的基礎上來維護世界霸權的,在戰後,英國當地的特權不是被當地沒收就是被美國取代

4?殖民地的妥協,英國的陸軍武裝力量極大一部分都是由殖民軍組成的,除此之外,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也是殖民地供給的,在這些絕對的掠奪面前,殖民地當地的統治階級都是選擇屈服於英國,但是在民族主義抬頭後,殖民體系就已經走到末路了

5?絕對的國際力量平衡,英國一向追求世界政治力量平衡,拿破崙戰爭就是最有力的體現。在各列強之間遊走,以自身的實力迫使列強之間恢復平衡。「沒有永遠的友誼,只有永遠的利益」就是最好的寫照。但是一次大戰後,德意志帝國崩潰,使法蘭西似乎要在歐洲一家獨大。俄羅斯發生巨大變革,紅色政權的抬頭。奧匈帝國的崩塌使巴爾幹出現力量真空。日本帝國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示其在東洋的絕對霸權。美國人油嘴滑舌的反對殖民主義,煽動著各國的殖民地獨立,試圖奪取大英帝國的皇冠。這些都在意味著英國的國際協調主義走向衰弱,隨著「滿洲」事變(抱歉,平時受日本文獻資料和西方維多利亞時代的影響我比較習慣稱呼「滿洲」,如果各位有異議的話,我盡量改正)和第三帝國在歐洲的擴張,大英帝國不可避免的直接捲入了衝突。

總結一下,殖民地體系的崩潰使英法不可避免的走向衰弱,但是這個體系維持了英國百年的世界霸權,試問,建立過世界霸權的又有幾個國家?


英法兩國均有兩次殖民地大規模獨立時期。英國第一次大規模丟失殖民地是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宣布脫離英國統治。法國第一次丟失殖民地是在1754-1763年的英法7年戰爭中丟掉了印度和整個北美殖民地。兩國均在二戰以後喪失了幾乎所有殖民地。

殖民地獨立對於英法的影響是複雜的,因為,殖民地獨立以後和英法的關係也十分複雜。不能單單以名義上的主權結構來劃分。

舉個簡單的例子:

法國殖民地摩洛哥1956年獨立,但是法國對其影響力依然十分強大。摩洛哥雖然名義上獨立,但其內政外交都要認真考慮法國的態度。但越南最終通過武力獲得獨立以後,法國對其基本沒有影響力。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英國的許多殖民地身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同英國的關係,就不同於英國和印度的關係,也不等同於美國和英國的關係。而很多非洲國家與其原宗主國的關係,基本上就和殖民時期差異不大。非洲上個世紀動蕩戰亂,也和宗主國之間的角力有關係。

二戰以後,國際關係變化劇烈。歐洲國家從戰爭的深淵爬出來,失去殖民地的影響被戰爭災難沖淡。普通民眾深陷戰後重建的艱辛生活,殖民地獨立與否,對他們的生活影響都不大,再差也就那樣了。德國很多婦女需要通過賣淫向盟軍士兵換取食物才能活下來,你說她們有興趣關心其他國家的事情么?

我門還需要理智看待一個問題:殖民地真的獨立了么?

嚴格意義上說,真正的「殖民」僅僅發生在北美和澳大利亞這種地廣人稀,土著人類文明原始的地區。在其他地區,歐洲並沒有大規模輸出人口,尤其是在亞洲這種人口稠密,文明發達的地區。歐洲人在這些地區輸入的是資本。換句話說,歐洲人是通過利益代理人進行的殖民統治的。比如說,東印度公司就是英國在印度的代理人。即便是在大英帝國鼎盛時期,相對於龐大的當地人口,在印度的英國人數量也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歐洲人向這些地區輸入資金和技術,利用當地廉價的資源,加工生產產品,然後獲利。比如印度在英國統治期間,逐漸淪為英國原料市場,供應棉花和茶等基礎原料,在英國人工業化生產以後,再輸入印度銷售。這樣英國和印度之間就形成了市場級差。

儘管印度人經過長期鬥爭獲得名義上的獨立,但英國資本對其影響依然十分巨大。這種市場級差影響力在數百年間形成,也很難一時之間改變。印度人可以不要英國女王,不要英國總督,但他們不會不要英鎊。只要有訂單,他們還是會給英國人發貨。英國人通過資本,仍然可以牢牢控制住印度的經濟。

英國倫敦在戰後,又迅速崛起成為世界資本中心之一,不是沒有道理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印度脫離大英帝國與否,根本沒有區別。又怎麼會影響英國普通人的生活呢?

現如今,是資本當道的社會。特朗普是美國人的總統,但華爾街的王,是美聯儲主席。國家主權和資本主權就是兩個概念。國家可以有疆界,但資本沒有,資本需要的是破除疆界。戰後各種國際化,各種統一市場的形成,全球化的實踐,都是指在打破資本疆界。其實你可以看作「殖民主義」的2.0版本,只要在同一個資本統治下,那麼是印度總理,還是英國女王,都不重要。無論是宗主國,還是殖民地,大家都是在努力討好資本而已。

從近現代歐洲史、世界史可以看出。沒有國家的興亡,只有資本的勝敗,資本一直處在勝利方。比如英法鬥爭幾百年,最終英國勝出,就是因為王權脆弱的英國,更容易向資本屈服而已。法國至始至終強健的王權,卻被資本拋棄,成為輸家。

如何跳躍市場級差?

資本沒有國界,資本僅僅存在購買和限售兩個概念。大資本的買賣,已經不再是原料或者產品這麼簡單。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嬋,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曰:」立國家之贏主幾倍?"曰:"無數.」

大資本的買賣,實際上就是投資,投資的是潛在的競爭勝利者。比如上面文言說的嬴政。一旦投資,就相當於把自己和資本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形成了共生關係,也為自己贏得了發展的寶貴機會,跳躍市場級差的途徑。英國皇室為自己找到了投資,一舉打敗法國,讓英國文化和英語影響當今數十個國家,數十億人民。資本贏了,英國也贏了。

國家要成為現代國際競爭中的勝利者,依靠的就是民智。即便呂不韋再有錢,嬴政也必須是一個聰明勤奮的好青年才行,沒有人會花錢投資白痴。當年英國的勝算,就是大憲章保證了思想的自由,不受王許可權制。民智開啟才能提高科技產出,才能創新,才能想辦法去贏得競爭。就像英國在工業革命中拔得頭籌一樣。

無論在科技還是在服務,世界各國無不是推動思想解放,藉此推動科技、經濟的創新和國家、民族的綜合實力。資本青睞歐美國家,不是沒有道理的。你看,馬雲、劉強東等,有錢了也仍然投向歐美的大學,儘管,中國的學校和學生更需要資金。玩弄民智的國家,永遠都不會是競爭中的勝利者。

國家的競爭,永遠都不是依靠一小撮「精英」,作踐自己的資源,愚化自己的人民。這樣的結構, 就是印度當年的模式:土幫主腳踩賤民和英國人握手共榮,造就了大英帝國的輝煌,以及,印度的百年沒落。


沒有德國,廣大殖民地國家一樣會獨立。

殖民主義也有一個邊際效應,當殖民地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邊際利潤迅速降低,到二戰前英國經營殖民地的成本越來越高,利潤已經不足3%,還不如放債給第三世界國家合算。

事實上,英國目前在世界上仍然有12個殖民地——全都是賴在米字旗下不肯走的「懶漢」,包括百慕大、聖赫呢拿島等等,英國人就差跪下來求人家獨立了,人家偏偏不獨立,就讓英國養著。


19XX年是民族主義的社會。只要那些殖民地國家還視英法的領土為核心地區,這事就沒個完。現在還沒完!

簡單點說,英法在去殖民化以後失去了大量可利用土地,以及當地的豐富資源。但是也不用操心殖民地天天拿著武器來總督府造反了。

幫英法去殖民化對於美國真是一步臭棋。任何一個睿智的鋼4玩家都知道英國供鏟必須要走去殖民化。

英法本來人口密度就不低,一戰後靠殖民地資源勉強吃點飯。美國把英法飯碗砸了,英法怒了,左轉變供鏟了怎麼辦?最後美國不得不馬歇爾計劃再白送英法一大筆錢,相當於美國出錢幫非洲國家獨立了,還是謝謝美國為世界友好發展做的貢獻哈。

軍事能力可能真沒什麼變化,殖民地地區工業能力可憐,非核心領土只有2%的人力和沒有沒啥區別......法國是世界上跨時區最多的國家理解什麼概念嗎?靠以前最後的人才底子啃下了核彈,防止被美蘇核訛詐,保護了民族獨立。

而且英法去殖民化沒去徹底。(何況在一起這麼長時間也根本去不徹底)

西非仍然是法國後花園,英國靠殖民化把英語炒成了國際語言,國籍能改母語還能改嗎?

以及可以上維基百科看看英法全圖,英法仍然保留著大批島嶼(法屬蓋亞那和奧地利差不多大你害怕不),或作為港口,或作為海軍基地。和平時期作為港口可以方便國際貿易,戰爭時期英法海軍可以全球開花搶你運輸船。看著15個工廠沒資源一架飛機都造不出來,某傳統陸權國家仰天長嘆。

國家體量決定一個國家的實力,但不能決定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

主要問題是英法既沒有成功把殖民地同化成為本國核心領土,又沒有搶完就跑,留下很多社會問題。


上面說的對。讓小國有平等地位國際影響力當然是弱了。不用向殖民地派管理人員當然是減輕了財政負擔。失去了貿易優惠對經濟打擊比較大。


已經 不用了ta 停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