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身為張獻忠義子,反明反了十多年的南明晉王李定國,在為何在孫可望降清後,仍一個人獨撐西南抗清大局?倒底是忠於明還是忠於漢?其心態是反清復明還是隻為了反清?


謝邀。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英雄?

有一次,我打開煤氣竈。不知道什麼原因,火苗噌地一下撲到了我的臉龐,我本能地往後跌去。

我跌坐在地上時,突然想起昨天看的新聞。在所有人撤離天津港的時候,唯有消防員毅然逆行,他們面對的可是漫天的烈焰啊!

是的,我等凡胎肉體,皆是趨利避害的。所以外敵入侵使我們四散崩潰,天災人禍使我們無助哭喊。

這種絕望的時候,挺身而出者,不論他力挽狂瀾,還是功敗垂成,皆可稱為英雄!

談論李定國,就不得不說他的義父張獻忠,那個從明末陝西走出來的梟雄。

明末的陝西,是人間地獄,既有天災,也有人禍。無數人選擇反抗,張獻忠就是其中一個。

張獻忠的矛盾之處在於,他曾經攻陷鳳陽,將明朝龍興之地挖墳鞭屍。按理說,此舉等同於與明朝不共戴天。但是張獻忠臨死前卻又對部下說,明朝氣數未盡,你們儘快歸順明朝,不要做不義之事。

可以說,他的遺囑直接影響了之後中國十幾年的歷史形勢。那麼,張獻忠真的思想那麼前衛,深諳民族矛盾大於階級矛盾的道理嘛?

別問我,我不知道,我只能試著推測他的想法。

明末中國最強有力的軍事力量,當屬滿清八旗,其次是關寧軍,再次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部隊。

歷史給了滿清一次絕佳的機會,吳三桂帶領的關寧軍投入了滿清的懷抱,一片石之戰又讓李自成的精銳遭到毀滅性打擊。清軍順勢攻佔北京,天下形勢轉眼間風雲突變。

這時候滿清平定天下的最大障礙是什麼?答案有點不可思議,滿清平定天下的最大障礙是自己。

因為滿清高層大部分人還沒有回味過來佔領北京意味著什麼。他們身體已經開始逐鹿中原,思想還停留在搶一把就跑的打劫模式。

漢人是什麼?被征服的綿羊,又有羊毛,又有羊肉。只要天下太平,綿羊不是不能活下去,但代價是屠殺和剃髮。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加上不講理的屠刀政策,這種宣傳效果足以讓大多數漢人難以接受滿清的統治。

張獻忠很明顯屬於無法接受的那一類。

他拒絕了清廷的招安,但他也明白他和李自成半斤八兩,如今李自成涼涼了。稍微對比一下就知道,他硬抗清軍是佔不了上風的。

他最終的決定是瘋狂的,他殺光了妻妾,還有一個幼子,然後帶領部下硬懟豪格,最後死於亂箭。

張獻忠死後,他遺留下的大西軍中,聲望最高的是孫可望,其次是李定國。然而尷尬的是,孫可望從來沒有在戰場上擊敗過清軍,而此時李定國不僅戰勝過清軍,還擊斃了清軍兩個小頭目。

也就是說,對於李定國來說,打清軍沒什麼心理障礙的。但是孫可望就不行了,千難萬難第一步,他愣是沒跨過去,隨後的貴陽會議更加暴露了這個矛盾。

在他們平定雲貴了以後,大傢伙聚在貴陽開了次會,要討論下接下來怎麼走。孫可望提出,咱們去廣東,實在不行可以出海跑路,李定國立即反對,他主張聯合南明,一起抗清。兩個人爭不下,最後李定國拿刀子自殘來逼迫孫可望屈服,兩人的嫌隙不可避免。

據史料記載,大西軍平定雲南之後,迎來了短暫的和平,彝、白、壯、傣等少數民族紛紛加入大西軍,甚至為大西軍帶來了新兵種——象兵。此時的雲南生產逐漸恢復,最重要的是,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這裡出現了類似北邊的民族壓迫政策。

大明迎來了最後一任合法君主,也就是永曆皇帝。說是皇帝,其實跟光桿司令差不多,沒有什麼危害,但也不頂什麼卵用。他的職業生涯基本圍繞逃跑兩個字進行,他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膽量面對清軍的追擊。

但他是大明王朝的合法君主,籠絡人心的不二人選。面對這個落魄的皇帝,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反應截然不同,孫可望祭出了曹操的名場面,他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他要求永曆封他為秦王,永曆不答應,他就派刺客弄死了永曆身邊的近臣。

另一邊,李定國則留在雲南加緊訓練軍隊,同時減輕百姓賦稅,還舉辦了童生考試,就是考秀才那個。

每當看到這段歷史,我總會感慨,這亂世之中,有人踩著別人的屍骨求取榮華富貴,而有人則想方設法謀求百姓的太平。

李定國很快證明瞭他的實力,他率軍出擊湖南,吸引駐紮在桂林的孔有德分兵救援,隨即他殺了個回馬槍,南下祁陽、全州,直撲桂林,大清賠進去了第一個王爺——孔有德。

平定廣西之後,李定國揮師北上,收復湖南大片土地,清廷又派出了一個王爺應戰——敬謹親王尼堪。這個尼堪的戰績是很猛的,他跟過多鐸打仗,也跟過豪格上陣。進過朝鮮虐菜,也打過南京抓弘光皇帝,就連張獻忠戰死那次,也有他的份。

人狠話不多,尼堪上來就帶人直撲長沙。但是李定國沒有硬抗,撤出長沙,回到衡陽一帶佈防。尼堪繼續進逼衡陽,結果中了李定國的埋伏,死於亂軍之中。

這是明清戰爭以來,滿清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李定國由此聲威大振,隨之而來的是孫可望的嫉妒。

孫可望組織了一支「駕前軍」直奔湖南,據說當時劉文秀的兒子祕密派人告訴李定國,說駕前軍來湖南不是幹別的,就是為了搞你李定國的。

李定國的反應是,得嘞,惹不起躲得起,我跑還不行嘛。他帶人退回了廣西,避開了駕前軍。但沒想到駕前軍一頭撞到清軍懷裡了,被清軍殺得丟盔棄甲,湖南重新回到清軍手裡。

退回廣西的李定國則聯繫了鄭成功,希望能和他前後夾擊,奪取廣州。

但是鄭成功始終沒有來,李定國也沒能啃下廣州。攻打新會時,清軍驅趕城中百姓守城,一時間炮矢紛飛,生靈塗炭。

李定國選擇圍城,他認為他能熬到清軍投降。

清軍選擇喫人,只要城中百姓沒有死絕,它們就能守住新會。

李定國敗了,在新會城下,他敗於心中尚未泯滅的人性。

他只好撤回廣西,沿途的百姓自願跟隨他的隊伍一起撤退。

已經急不可耐的孫可望,在貴陽大造宮殿,設文武百官,驚慌失措的永曆皇帝只能祕密派人聯繫了李定國。

中間發生了一堆事情,略過不表。總之孫可望徹底撂挑子了,他不想處處被李定國壓制,主動挑起了內戰。

可笑的是,孫可望的手下也拋棄了他,眾叛親離的孫可望灰溜溜地跑到了北邊的滿清那裡,做了順治的乾兒子。

孫可望帶給清軍的是,西南地區大西軍的部署情況,在那個沒有飛機雷達的年代,這一情報對清軍來說無異於開了全圖,永曆政權一下子岌岌可危。

公元1658年十二月十五,永曆皇帝離開昆明,逃亡緬甸。無奈的李定國做出了最後的軍事部署,其中有一條命令特別令我震撼。

「(各營)不得毀其倉廩,恐清至此無糧,徒害我百姓。」

他深知清軍兇殘,也知道昆明守不住了,希望留一些糧食給這幫豺狼,或許緩那麼一下,它們就不會去禍害百姓了。

當我看書看到這一段時,真的被鎮住了,手指停留在那一頁,久久沒有往下翻。

再往後,李定國打了他最後一次大仗,也就是磨盤山血戰。這一戰打得清軍後退三十里,但是大西軍也傷亡慘重,歷史已經將大明朝推到了滅亡的邊緣。

逃入緬甸的永曆皇帝與李定國失去了聯繫,於是他被緬甸王當作禮物,送給了吳三桂。吳三桂沒有猶豫,用弓弦勒死了這位跑了一輩子的皇帝。

永曆皇帝之死,擊垮了李定國最後的精神支柱,他終於承認大勢已去了。他大哭道:「我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皇帝,我該怎麼面對天下。」

公元1662年六月二十七夜,李定國歿於雲南勐臘,臨終前囑咐部下:「寧死荒郊,勿降也。」

大廈將傾,他就是那個硬撐到最後的人。

李定國真的忠於明朝嘛?是的,儘管那個破朝廷無比黑暗和無能,他的實際行為還是忠誠於那個破朝廷到了最後一刻。

但這不是他被銘記的最大原因。

他來自赤地千里的明末陝西,飢餓和死亡伴隨著他的童年。他長大以後成了手握重兵的統帥,但他並沒有演繹少年殺死惡龍,最後又變成惡龍的故事。

他希望改變這喫人的世道,他最後的希望寄託於那個軟弱的皇帝,希望皇帝能聚攏人心,領導大家抵抗野蠻的清廷。

他做過很多努力,但最後都功虧一簣。翻過這些沉重的歷史,免不了一聲長嘆。

暫且說演員無罪,但是導演和編劇大人啊,你們的良知何在?!


送題主一段顧炎武先生說過的話:

「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語出《日知錄》卷十三《正始》。


連李定國的忠誠度都被懷疑了?

完了完了,世間已經沒有愛了。


知乎再這麼搞下去,我覺得下一個問題會是:「永曆帝真的忠於明朝嗎?」——陛下何故謀反啊??


剛看完《南明史》跟《明末農民戰爭史》,發表點不成熟的意見。

李定國跟南明統一戰線的時候,抗清跟復明高度統一,只有復明的旗幟勉強能把同牀異夢的各路反清人馬搞到一起。所以李定國是忠於明還是忠於漢我也不清楚,畢竟農民軍招安之後死心塌地以死明志的也不少,幾千年的思想不是一時半會能轉過來的。

李定國是反抗滿洲貴族的英雄,但也別忘了他也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封建統治者歌頌李定國往往故意只說前者。

個人真沒覺得腐朽無能的明政府有啥好忠的,不覺得忠於明政府是什麼優良品德,用李雲龍的話說,「當年我在大別山的時候,趕上災年連飯都喫不上,那時候咱們領袖哪兒去啦?他憑什麼讓我餓肚子?這個時候咱們領袖回來了,我憑什麼認他是我的領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