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表達過這樣的思想:有人說,現代的科學、文化,林林總總,盡在儒家典籍中,只要你肯認真鑽研。這我倒是相信的……四書也好,《紅樓夢》也罷,本來只是幾本書,卻硬要把整個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會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古宅鬧鬼,樹老成精,一門學問最後可能變成一種妖怪。(出自《我看國學》)

現在的國學研究已經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了?是否還有很大必要花很大力氣研究下去?

如果從經濟學上的「成本」來考量現代研究者的時間成本,繼續花大力氣研究國學典籍是否還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如果學者們減少在這方面的投入,對於中國古代,他們還能研究什麼呢?


答主可以換個思路想想,西方的古代文化他們自己還研不研究,要不要了?柏拉圖還有沒有哲學學者在研究?還有沒有西方世界的普通人在看荷馬史詩,懺悔錄?莎士比亞雨果等等的作品還有沒有價值?

研究當然是交給專門學者來做就夠了,普通人沒必要提「鑽研」,能沒事時讀一讀就夠了。只要不抱有能從中發現什麼驚世駭俗的東西,成功學之類的過分期待,讀一讀總是有益的——不讀古代的經典,只讀當代的人的東西,那該多麼貧瘠乏味啊……


您好,謝邀。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

知識是沒有盡頭的,生命卻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想要掌握無盡的知識,這種想法是很虛幻的。

知識為什麼無窮盡?因為知識伴隨慾望而生。

我想知道的,才是我的知識。

有的人喜歡讀書寫字,有的人喜歡打麻將鬥地主。讀書寫字需要掌握相關知識,打麻將鬥地主同樣需要。

可是,讓讀書寫字的人看如何成為鬥地主高手,他是不會看的,沒興趣看。

我們是為了慾望而學知識,因慾望無盡,所以知識無盡。

看看現代的精英們,累不累?三天不學習,就被科技甩在後面。一生都在拚命地追趕,人生的意義已經失去了。

精英在追趕科技嗎?不!他們只是被慾望驅使而不自知也。

聖賢為什麼要流傳經典?

人生需要品德來指引,生活需要智慧來應對。

知識能解決的只是好奇。知識本身並不能解決問題,如何合理運用知識才可能解決問題。

知識如同一把刀,用來救人靠品德,戰勝敵人靠智慧。

現在社會無論是科技還是經濟水平,都要遠遠大於古代。可是,我們客觀省察一下,我們的生活質量真的遠遠大於過去的人嗎?

物質層面或許可以,但精神層面呢?

是不是學歷越高,人生幸福的各項指標都在增長呢?

客觀現實說明,不是。

不但不是,反而隨著知識量的增加而減小。

何以故?

有德有才是棟樑,

有才無德是禍害,

有德無才人忠厚,

無德無才敗家子。

喜歡經典的本質是學習道德與增添智慧,因為只有這些才能得到喜悅,並保持。

分享幾句智慧之語,或可為君解惑。

孟子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每個人的一生面對的就這五大類人,掌握每一類人的交際原則,就可以從容應對所有人。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人生就兩件事,做事盡責,做人寬容。做到了,一生無憂。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古人智慧的經典就在那兒,孔夫子並不是什麼天資聰穎,他與我們唯一的區別就在於,他翻開了書本認真學習。

綜上所述,古德經典記錄了數千年無數人的經驗與智慧,要與不要任君自選。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本人雖然不是專業人士,並且連業餘愛好人士都談不上,但是在傳統典籍方面,從簡單樸素的個人視角,還是覺得在傳統典籍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沒有展開,基本談不上已經無事可做的問題。進一步說,很多傳統典籍的解釋工作,還從來沒有開始。

  1. 從表面現象來看,我多少同意王小波的見解,特別是在傳統典籍的詮釋方面,個人認為現代學者只是重複2000來年的習慣和教條,當人們講恢復傳統,很多情況下,是企圖恢復傳統文化中,比較僵化和表面性的東西,而這些詮釋,我並不覺得它能起到光明的指導性意義。
  2. 但這是否意味著,傳統典籍的研究就沒有意義了嗎?打個比方,一棵大樹長到百米之高,它是否可以說,我已經站的這麼高,所以再也不用顧及地下之根了呢?其實大樹長得越高,它越需要延伸它的根系。猶如一顆樹,當人類走的越遠,我們就越需要回過頭來,來重新審視文化的起源和歷史。否則,整個文化就會枯死,從而造成真箇人類生命的衰退。
  3. 現代國學的研究,個人認為,人們花了很大力氣,但不是走向積極深刻的一面,而是走向重複,僵化,和束縛,所以我覺得這種研究可以停止了。但從另一個側面來說,真正的國學研究,還從來就沒有開始。其他流派不用說,就是專家認為比較熟悉的儒家,我認為其基礎性典籍,還沒有真正開始,或者說連大門還沒有打開,更談不上研究透徹了。比如其基礎性典籍,五經,其內在含義詮釋,並沒有真正開啟,或者說,連其基本的單個漢字解讀模式,還沒有找到方向,更何談已經明白了五經的內涵?同樣的道理,還有大量其他典籍,也處於同樣的境地。這是儒家典籍的情況,如果談到道家,其情況並不比儒家好到哪裡。這是整個民族文化的衰落問題,而並不是僅限於某一個流派。這樣看來,傳統典籍的真正解釋,不是已經完成,而是連大門還沒有找到。也許人們會問,為什麼需要找到這個中華之門?問題是,如果我們找不到這個大門,它就像一棵大樹沒有了根一樣,這種迷失會帶來整個社會的僵化和枯死。
  4. 從目前的文化環境和現實來看,學院的專家是無法承擔起傳統典籍的詮釋工作的(你可以將我的判斷看成是無知和狂妄,但也許這種無知後面,真的有點什麼,或者說這種瘋狂後面,也許有點什麼理由)。但這並不等於說,學院派學者就無事可做了,其實恰恰相反,現代的專家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比如對各種新發現的文物古籍,進行一些技術性的處理,從而形成一個系統,豐富,詳實的傳統典籍資料庫,並且將其向社會開放。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這種系統的歸納,存儲和展現已經成為可能。比如基本的漢字問題,可能比較早的,並且向社會開放的網上漢字信息,還是由漢字叔叔來做的,這個最基本的,與國學有關的漢字系統,還是由外國人來做的,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學者和大學,在國學方面,已經欠缺到何等地步?所以國學的基本表面技術性工作,還沒有很好的展開。
  5. 除了在基本的古籍資料整理方面,需要開啟一個新局面之外,下一步就是對整個傳統典籍的反省和詮釋問題。而這個工作,在目前形勢下,學院派是無法承擔起這個任務的。所以我希望學院派專家,能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資料整理和歸納方面,然後通過其對社會的開放,而鼓勵所有的華人和學者,來重新審視傳統典籍的詮釋角度,以及基礎性的漢字認知問題。當一個新的解讀視角形成和被接納之後,那麼學院派專家,以及民間人士,可以再次面對一個全新的文化和傳統,到那個時候,一個新的傳統內核,才有可能重新進入人類的視野。而這種初步的啟動和宣傳,我猜測,主要是由民間人士來完成,然後逐漸的蔓延到學院和專家。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學院與民間的立足點的不同。學院專家,其研究往往與僵化的教條,名聲權力,升職錢財有關,而民間人士,其畢生對傳統典籍的關注,恰恰與專家相反,因為民間人士往往有自己的其他本職工作,其對傳統的興趣,往往是與其最根本的個人生命相關,而與升職沒有任何關係。而這種樸素的,基礎性的個人生命需要,反而是古代傳統典籍的起源和內涵。但民間人士的缺點是,他們並不擁有大量的原始典籍素材,也沒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這種基本資料的系統整理和關聯,所以從現實結果來看,中華傳統典籍的挖掘,是由民間和學院派兩者的配合來完成的。

關於傳統古籍,到底還能研究什麼?說起來,似乎還有大量的,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的方向。比如對任何古籍的解讀,必須依賴於基本的,對每個漢字的解讀。而在最基本的漢字問題上,我認為漢字之門,還沒有被開啟,如果那扇大門還沒有打開,這又何談由這些漢字所構成的句子和文章呢?所以首先,漢字之學,首先要找到門,然後才有可能逐漸的形成完整的漢字意義之空間。漢字之上,再進一步,即古籍中的文字,句子以及文章背後的創作手法問題,這個問題,類似漢字問題,這個大門也沒有打開,至少有一扇大門還沒有打開,如果這個大門還沒有找到,也談不上什麼古籍內涵的詮釋問題。再下一步,即使全部古籍的完整解釋形成了,那麼有關其教育,傳播,和實踐的問題,則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從我個人的需要和體驗來說,國學典籍的基本整理,研究,和深刻挖掘問題,自漢朝以來,還從來沒有開始,所以談不上什麼已經完成的問題。其二,即使是人們熟知的儒家體系,我覺得還原孔子時代的儒學,以及繼續清理後來儒家的各種流派,這些工作也沒有很好的展開,或者說,根據目前考古的最新發現,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儒家的全貌,而不僅僅是政治化的儒家。當然,對於道家和其他流派來說,其詮釋和宣傳,還從來沒有對大眾開啟,還沒有進入大眾世界,這更是一個巨大的空白。

但所有這些問題的背後,還是那個最基本的問題,研究傳統,並不僅僅是因為文化的需要,也不僅僅是由於世俗道德和社會規則的需要,也不僅僅是政治的需要。傳統,是地下看不見的根脈,我們不能由於看不見,就認為它是沒有用的。如果我們砍掉地下的根系,整個文明就會枯死和崩潰。文化的根脈,不是阻礙大樹的成長,而是不斷提供養分和支撐,它是讓生命之樹保持鮮活的基礎。並且有趣的是,隨著地面之上枝幹的升騰,其地下的根脈也會不斷的走入深刻和堅實。同樣,傳統典籍,並不是僵硬枯死的東西,它會隨著人類文明的升騰,而不斷的向下延伸。

以上看法,似乎是聳人聽聞的東西,但只是表達個人的基本體驗和感想,這裡沒有誇張和謙虛,只是來自於一個普通老百姓的,基於樸素生命的視角。目前漢字語境下的中華文化,基本情況是,下不著地,上不緣光,鬼浮意躁,迷失四方。

對於如此的世界,研究國學典籍,是否還有什麼意義呢?即使是為了科學和藝術性的未來,即使是為了政治和經濟,研究國學典籍,也是必須經過的一關。

一個徹底失明的人,他感覺不到光的存在;一個迷失生命的人,他也看不到傳統中,那閃光的價值。

(這裡沒有貶低樓主的意思,能提出對國學典籍的質疑,這是一種飛躍性的進步,人們或者是保守,或者是完全忽略。但如果一個人能質疑和探索這個問題,這就象徵著一個新的開始。同時,我也沒有歧視專家學者的意思,專家學者與民間人士一樣,他們也具有同樣的潛力,其障礙不是來自於自己的潛力,而是來自於一個更加封閉性的僵化傳播體系,從而更難以突破,特別是當一個人以此為生的時候,這不僅僅是關於學問的問題,還要考慮職稱,收入,以及是否會遭到其他學者的攻擊。而對於民間人士來說,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只關注個人的樸素生命,基礎性的存在和生命張力,而有關文化方面的職稱,收入,名聲等從來就沒有進入到他們的意識,這種純粹性的生命存在,決定著傳統文化的挖掘視角,深度和意義)


以前好像答過類似的問題。

沒有必要,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沒有必要。

四書五經是古代中國版神學,紅樓夢在古代也是個小道東西,有閑人玩賞的東西。


《紅樓夢》是小說,不是經典。

孔孟程朱,四書五經也只是儒家的經典,不能代表中國古代智慧的全部結晶。

先秦有諸子百家,不只是儒家。

研究學問不光是為了有用去研究的,實際上無論是哲學還是科學,都是非功利性的。

清華大學吳國盛教授這樣說科學精神:

希臘人強調真正的科學是為了自身目的存在的,所以他有所謂的為學術而學術、為科學而科學、為知識而知識。所以,真正的科學的第一個特點是超功利的,是沒有用的

不少人抱有學習某樣知識,一定是為了有用,這種想法不能說不對,但一定不是全部。

古代經典有用嗎?當然有用。

但我們應該看到更多的是無用之用的部分,去培育我們的道德,陶冶我們的情操。

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沒有任何必要


我吧,雖然是學的法律,這個大專業在當今社會也算是顯學了

但是呢,我偏偏學的是法制史,還是中國法制史

我還記得我碩士時候的畢業論文是研究明代的奸黨

當時就有一位知識產權法方向的老師說了,你研究這個有什麼用?有意義嗎?現在又不是明代那個社會,又沒有奸黨罪,你研究這個根本沒有用,沒有意義。

當年我一個小碩,站在答辯台上真是要多尷尬有多尷尬,偏偏又接不上來

對啊,奸黨罪這個有啥意義,對現在有啥用?

就在我囁嚅說不上一句話的時候,我導師就說了:這研究吧,分兩種,一種呢是經世致用,一定要對現代社會有點什麼作用,有點什麼參考價值,另一種呢就純粹是自己的喜好,只是想要揭示出曾經社會或者當下社會的一些現象,或者只是去考證一個古漢字的讀法和意思,研究的本身就是意義啊。

我想說的是,那些非要問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用,有什麼必要的,無非就是拿著經世致用,或者更簡單一點,拿著經濟效益的觀點來衡量一切。但是要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效益、指標、作用的,它還有文化、歷史和精神,非要用程朱理學來指導當今社會,不過就是打著理學的幌子來推行自己的主張罷了。所以說,想要鑽研就好好去鑽研,哪怕只研究經典里的某句話、某個字,都是有必要的,有意義的,只不過必要不一定在當下,不一定在效益中,於己是存了自己的一個愛好,於整個人類社會則是提出了一種認識經典的路徑,如此就已經足夠了。

另外補充一點:受到多年素質教育的熏陶,我們已經習慣性去尋找所謂的正確答案、標準答案、參考答案了,但是在人文社科的領域裡是沒有答案的,我親親導師說,只要能夠自圓其說,言之成理,都是答案。這就意味著認識經典的路徑有成千上萬條,前人的研究不過是提供了一個視角,認可或者不認可,修正或是推翻,就看研究者自己的視角,自己的解讀了。


別說專研了 能看完就不錯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