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關於美盲的話震撼到我了,但作為普通人,可能我不去畫畫,然後覺得哪裡的風景美,哪個盤子漂亮,都是很主觀的,為什麼還要看藝術史呢?


沒有被邀請,主動來回答。

很高興能在知乎上這樣的問題,特別好。

首先,我先聲明,我並不是藝術史專業院校畢業的,但是這些年一直因為對於藝術史非常喜歡,所以自己在專業機構學習了兩三年,還考過一次清華美院藝術史的博士生。所以半隻腳算是在藝術理論圈子裡吧。

其實我作為一個普通人,也不是幹這個的,純粹是喜歡感興趣,為什麼還是經常鼓勵和義務宣傳大家多看看藝術史的相關書籍和多去藝術展、美術館裡轉轉。就是因為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美育作為國人從小教育中的缺失,對於長大之後的生活工作,以及對我們下一代的教育方面,產生了多麼不好的負面影響,而且會成為一種軟實力,拉開人們之間的差距。

為什麼這麼講呢?舉兩個小例子來說明一下吧!

第一個故事。我有一次在倫敦的泰德現代美術館裡看一個梵高英國文獻展,大致就是系統梳理了一下梵高當年在倫敦以及英國生活的幾年裡,生活和工作的感悟,對於他之後去法國做創作的影響。挺好的一個展覽,去的人不少,還得分批次購票排隊觀展。

能去看的大多數都是喜歡梵高或者感興趣的人,有本地的,也有不少我這樣的外國人。能仔細看文獻展的恐怕也不是英語看不明白的。但是很慚愧,我在看展的時候,不少很年輕的中國留學生(大概20左右),孩子們英文肯定沒問題,但是在那裡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其他人都相對安靜。另外,我因為聽得懂中文,多少聽進去幾句,也讓我鬱悶到了。因為這些留學生說的都是信口胡說,張冠李戴。在對基本史實都沒有搞清楚的前提下,也不仔細看看這個展覽中的註解,就隨便瞎說,說完之後也不知道是真好笑還是故意裝出自己很幽默,一羣人哈哈地就過去了。

說真的,我是打著飛的,拿著年假專程去倫敦看展覽的,很珍惜每一次機會也很珍惜我的金錢和時間,這個展覽門票不便宜,我之前做了不少功課。也許這些留學生的經濟實力不錯,不差錢,也不差事件,但是我想說,既然來看展,如果喜歡就好好看,不明白不懂的,就記錄下來回去好好查查,搞清楚前後關係和基本知識,對自己沒什麼不好。

因為不懂藝術史,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所以不關心也不在乎自己說出的話,做出的評論是不是有偏頗。這在學術上也是很不嚴謹的。

第二個故事。關於我自己的藝術史學習過程裏的感悟。

我家也算藝術家庭了,我老媽原來是央美系統裏的畢業生,後來去北大學的中文。我也是從4歲開始學習書法和國畫、兒童畫、素描色彩什麼的,一直畫了八年多,後來我想了想還是將繪畫美術音樂這些作為興趣愛好,後來的工作也跟這些沒關係。

但是我發現,雖然我媽和我都算是學畫畫這麼多年的人,但是我們的藝術史知識極其匱乏。因為不懂,所以對於西方現代主義之後的繪畫,比如畢加索、馬蒂斯、高更、康定斯基、達達主義等等,完全接受不了,也理解不了。我媽的態度是,既然接受也欣賞不了,就乾脆徹底拒絕和推翻。

而我不一樣,大概就是因為覺得,既然這方面知識不懂,那是我的知識體系太欠缺,自己的認知沒到達一定程度,沒什麼資格說那些藝術是垃圾。就算是最後給的態度依舊是批判性的,也得是因為明白之後纔能有資格反對。所以,我這些年看了很多書,上過很多課,也去中外很多藝術畫廊、博物館、展覽館看過原作。也就是因為看過了,真的近距離感受過了,再反過來評價一件藝術品,不論是經典留存的,還是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都能有新的認識和領悟。這種感覺特別好!

藝術史可能對於很多人或者家庭來說,沒啥用。的確,喫不能喫,傳不能穿,也不能變現成鈔票。但是它滲透到一個人心靈的,對於藝術的感受和對於世界的熱愛之情,是其他東西不能比擬的。藝術是人類文明發展中,我個人認為最為偉大的東西,沒有之一。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生活品味,還有後代的人生觀有一個提升,多去畫廊、博物館、藝術館、音樂廳裏安安靜靜待一會兒吧!

推薦知乎上的一個音頻課:

國家寶藏精解:細節裏的中國美術史

主講人:曾孜榮

非常好的音頻課,很詳細講解中國美術史。內容有意思又不無聊,我已經聽了三四遍了吧。

還有藝術史普及讀物 貢布里希爵士的《藝術的故事》

非常好的西方藝術史普及讀物,也值得多看幾遍,好像喜馬拉雅上也有音頻讀物。

以上。


瞭解藝術史會讓淡而無味的生活變得有滋味一些,會讓你的世界變得多維。

沒看藝術史的時候你覺得此景很美、此盤很漂亮,看過藝術史的你會體會到此景因何而美、此盤因何而漂亮,且會發現更多美景美盤,甚至不美的東西也能動你心絃。

我永遠記得在會安遇到的英國男生,不是畫畫的,但對藝術的見解十分深刻,大抵也是給我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受了。這又涉及到英美的義務教育中的藝術教育質量極好的問題,不多說了。


記得蔣勛老師有一句話,他說他追求了很久什麼是人類真正的自由,最終發現,審美自由纔是人最終的自由。

很久都不太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但自己學習藝術史,喜愛藝術史,開始學習器物審美之後發現,人性一個永恆不變的追求,就是對美的追求。當人看見自己認為美的東西的時候,精神是愉悅的。而對美的欣賞和理解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經過培養和學習,你可以在更廣闊的領域理解更多維度和層面的美的不同含義。舉個例子,作為設計師,曾經我最真的最喜歡極簡風格的設計作品,後來偶然的機會學習和了解了東南亞歷史和藝術,發現那種基於宗教和神性思想的繁複的細節之美,那種美不再是我以前理解的形式主義的東西,而是產生於他們對神的敬畏和崇拜,同時也是他們對自然和生命的歌頌和理解,以前我是排斥太多細節和形式的,但瞭解之後,發現背後蘊含的人對生命的理解,感覺到了那種美在不同層次,不分高低,而含義不同。

可能學習藝術史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和引導一個人去從不同維度(時間、精神、哲學、社會等),不同層面去理解美的不同含義。幫助你擴大對美的認知。這樣你作為人可以欣賞不同的美,從而真正實現精神的愉悅。

反過來,如果缺乏多層面的審美培養,限制的是你自己對美的發現能力,和欣賞能力,最終其實影響的是你自己的生命愉悅程度。


作為一個普通人是非常有必要讀藝術史的。正所謂,讀史可以使人明智。但是,藝術史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換言之是文化史或審美史什麼是藝術史,我們可以具體化的去看,可以舉個例子,電影史、美術史、文學史、音樂史、設計史、建築史、舞蹈史均是藝術史。藝術史,就是幾千年來人類不斷追求審美、追求情趣的故事。這樣看來,我們就能知道讀藝術史的意義,也許去講做一件事,會顯得很功利很淺薄。但是,也不失為是一種看問題的角度。

【可以提高人文通識素養】正如我們開頭所說的那樣,關於藝術的故事太多太多。自從人類有了藝術以來,藝術對於人類就好比是水和空氣那樣。人類的生活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種。物質上人類的各種工藝品以及一些經典的建築都是我們生活中的藝術;精神上,藝術給人類保留有了一份自由與美的精神空間,所以我們纔有李白、蘇軾、畢加索等藝術家留下的偉大藝術作品。讀藝術史,便是可以去了解千百年來人類歷史上燦若星辰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瞭解人類自己的故事,喚醒自己的文化基因,提高自己的人文通識素養。

【可以提高審美和哲理思辨】審美是一種能力;審美力的缺失,是一種新的無知。在藝術史,我們能夠瞭解到各個時代人們對於「美」的追求,瞭解到那一個個組成「美」的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觀點。為什麼只有黑白顏色的中國水墨會讓人思想徜徉其間?為什麼把物象畫的歪歪扭扭的畢加索作品會被收藏進盧浮宮?為什麼破衣爛衫的瞎子阿炳一曲胡音會讓人肝腸寸斷?這背後的一切,既不是人性的扭曲、也不是道德的淪喪,而是「美」的規律。「美」到底是什麼?也許這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簡單又複雜到正如「我是誰、是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一樣。但是你確定,你真的知道嗎。藝術史就像一位武林前輩,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它會告訴你「美」的答案、又會培養你追求和認識美的能力。在藝術史你會知道,整整齊齊不一定是「美」,斑斑駁駁不規則也不一定不是「美」;妙齡少女不一定是「美」,滿臉皺紋的八十老農也不一定不是「美」;洋洋灑灑千萬字不一定是「美」,三言兩句也不一定不會讓「美」的光芒刺進的內心。美的哲理、美的思辨,讀藝術史也許你可以得到這些。

【有助於社交等社會性的活動】在戀愛、商務等社交活動中,如果你能隨口吟詩作賦幾句、如果你能侃侃而談蒙娜麗莎與安迪?沃霍爾、如果你能知曉瓷器的天青色……會不會讓你成為人羣中最靚的仔,會不會讓你在社交活動中加分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藝術史中的這些文人雅士故事,能夠讓你也免於做一個精神上的凡夫俗子。藝術史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你的社交之路當然也不會太過坎坷。

作為普通人,我們腳踏實地,當然也不會妨礙我們仰望星空和瞭望遠方,藝術史就是我們的望遠鏡和去遠方的自行車。


傳承人類文明的除了文字,還有繪畫、建築、雕塑、書法、宗教、音樂……。而藝術史的內容幾乎觸及了所有剛才提到的那些領域。作為一名普通人,瞭解藝術史就如同學習文字一樣重要,它是通向我們瞭解人類文明的一個窗口。求知無非就兩個方向:瞭解自己,瞭解世界。而藝術恰恰就能滿足這兩個方面。

藝術史承載了人類太多的文化。美醜只是主觀世界的界定,而藝術則不能僅用美醜來衡量,因為藝術背後蘊含著哲學、歷史和情感。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幅作品時,如果簡單的僅以美醜或喜歡與否來界定,就明顯是藝術知識匱乏了。如果我們經過一段時間對藝術史的學習,我們在看待外部世界的時候就多了一雙眼睛。

舉個例子,面對飛騰直落的廬山瀑布,如果沒有天馬行空的思考和深厚的詩詞功底,很難寫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詩句。瀑布是大自然的藝術品,李白是一位鑒賞家,《望廬山瀑布》就成了李白的藝術品,而我們學習李白的詩就是在學習關於他的「藝術史」。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不瞭解希臘歷史,羅馬歷史,我們也難讀懂希臘的雕塑和文藝復興時的作品。相反,瞭解了藝術史,希臘歷史,羅馬歷史,我們會理解的更深刻,對人性理解的更深刻。

藝術史只是一個工具,一個瞭解人類文明必需的工具,如果沒有這個工具,何談瞭解自己,瞭解世界?生活豈不是變得更粗鄙和庸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