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回答把氣候排除了,感覺怪怪的,於是百度了一下,可能定義不是最準確,且作參考)

一個比較容易作為參考的量化標準:

從外部摧毀這個國家的成體系成建制反抗力量所需要的最少量的軍事力量與該國軍事力量的比值。

這個比值越大則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認為在地理條件上該國具有更加好的條件導致其難以入侵。


衣索比亞。

先看看戰績吧。非洲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未淪為殖民地的國家,賴比瑞亞和衣索比亞。

我們先看看這個賴比瑞亞。摘錄一段百度百科的話。

美國廢奴運動興起之後,社會上出現大批自由黑人。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一些宗教慈善家、社會人士和國會議員等紛紛提出向外殖民、把自由黑人遣返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主張。1816年12月28日,美國殖民協會成立。1819年 3月,美國國會通過由美國殖民協會提出的一項關於遣返自由黑人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法案。1824年 2月,美國殖民協會依照拉丁文「 Liber」(自由)一詞,給這塊殖民地正式命名為賴比瑞亞 (Liberia)1847年 7月26日,賴比瑞亞聯邦發表《獨立宣言》,正式宣告獨立,成立賴比瑞亞共和國。同時公佈一部以美國憲法為藍本的賴比瑞亞共和國憲法,國家政權體制和機構也都效仿美國。

這個國旗,是不是不言而喻

賴比瑞亞不是被殖民國家,是因為它已經在客觀上先天失去了被殖民的條件。實際上,與其說它是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更不如說是美國對黑人殖民的歷史遺產………

但再看看我們今天的主角,衣索比亞

同樣摘自百度百科

衣索比亞是個有著3,000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從阿拉伯半島南部移入的含米特人是最早的居民。公元前975年孟利尼克一世稱王。公元前8世紀,建立努比亞王國。公元前後,在北方的阿克蘇姆建立衣索比亞帝國,又稱阿克蘇姆王國。13世紀建立阿比西尼亞王國。

16世紀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相繼入侵。18世紀英國殖民者入侵。1889年,孟利尼克二世稱帝,統一全國,建都亞的斯亞貝巴,奠定現代衣索比亞疆域。1890年,義大利入侵,排擠英國勢力,宣佈衣索比亞為意「保護地」。1896年,孟利尼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敗意軍,意被迫承認衣索比亞獨立。

戰出征的1.7萬義大利軍,死傷1.1萬人,被俘4000人。衣索比亞軍死亡在4000人-5000人之間,受傷6000-10000人。義大利和衣索比亞兩國最終在1896年10月26日重新簽訂《亞的斯亞貝巴條約》,義大利被迫承認衣索比亞主權的完整。

第一次看到這段資料時,我也很震驚。因為聯繫到背景時間,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是帝國主義勢力殖民最為狂妄的時候。1895年,清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就將那時的祖國推入了帝國主義瓜分的狂潮。可同一時期在世界的另一端,居然會有帝國主義國家被一個非洲傳統國家打敗,並強迫簽署條約。

簡直不可思議。

那麼,為什麼衣索比亞如此生猛?獨特的地理條件功不可沒。

中學地理反覆提到的衣索比亞高原瞭解一下?

色調越深,海拔越高

不夠直觀?看看這個

巍峨的衣索比亞高原

非洲唯一的高原山地氣候區

這樣的高原地理,對於現代陸軍來說,行軍都是個問題,更不用說支援和補給運輸了。

除了地處天險,易守難攻之外,眾所周知,往往高原地區的人民性情彪烈,越高越烈。那三千年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般高原的衣索比亞人民……………

衣索比亞有著英雄的民族史,這讓他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得到了一份嚴肅的尊重。這裡,也希望他們可以繼承歷史,開創更美好的未來。也祝願中埃永遠友好。


這個問題下提名一下:「帝國墳場」,金新月的策源地,帕米爾高原的私生子,興都庫什山脈的領有者——阿富汗。

阿富汗的第一道屏障——深居內陸。

阿富汗有多內陸?阿富汗北面就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烏茲別克

(另一個是列支敦斯登,感謝 @煙斂雲收 提醒)

雙重內陸國就是自己是內陸國,自己的鄰國也全都是內陸國。

距離最近的海洋在500公里以上。

在重載鐵路發明之前,水運一直是最快捷、最便宜的物資轉運方式,同樣的物資運輸同樣的距離,水運的成本只有陸運的1/30,如果陸地以山地為主的話,這樣的運輸成本比例還要再翻倍。

如果不能從海上入侵,則一個國家的地理安全度則會成倍增加,因為入侵的成本會非常高昂。

高昂到什麼程度?18年12月,自2005年以來為駐阿美軍提供食品的三家主要供貨商都被聯邦法院起訴了,其中對安納姆公司的起訴理由是——涉嫌為減少成本而經由伊朗運輸食品。作為美軍的頭號供應商,不惜和美國血海深仇勢不兩立的伊朗勾結在一起,就為了幫國家省點錢,因為轉運費實在是太高了……要知道光安納姆公司就和美軍簽了80億美金的供應單,相當於美軍光在保障美軍士兵喫飯上面就花了不止560億人民幣,而美軍現在在阿富汗一共也就才1萬人上下,這麼一算一個人光喫飯就要花560萬人民幣……

說個趣事,蘇修當年入侵阿富汗的時候,部隊減員非常厲害,為啥,因為水質不過關。部隊隔三差五拉稀,但蘇修窮啊,卡車不少,但護送的裝甲車少,又不敢讓運輸車自己裸奔,所以每次運量有限,還隔三差五被遊擊隊偷襲,運炮彈都供應不上還別說飲用水了。所以蘇軍後勤軍官每天靠點名冊看拉肚子缺席人數,就能判斷是不是昨天補給線被遊擊隊切斷了……美帝就不一樣了,這種事兒基本沒發生過,因為美帝補給線上車多炮多,就算偶爾被切斷供應也能靠庫存頂住,不光能保障洗澡水供應,還要求每個士兵每小時喝一瓶礦泉水……所以說阿富汗容易被入侵的,真的不是地理不給力,完全是美帝太有錢了……就是因為揍阿富汗的都是大佬,才給人一種阿富汗容易被入侵的錯覺。

阿富汗的第二道屏障——山地崎嶇

世界上多山之國很多,從南美的智利祕魯到歐洲的瑞士到南亞的尼泊爾。

但是這些在阿富汗面前都不值一提——阿富汗山地面積達到了國土面積的80%!

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阿富汗的山地分佈也非常有利於防守——非山地地區只分布在北面和西南面的邊境地區,國內的核心區域,幾乎全是連綿不絕的山地。巨大的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橫貫西南,幾乎貫穿了整個國境,將阿富汗高高託舉在了帕米爾高原旁邊。

最可怕的是,在進入阿富汗之前,入侵者還必須翻越重重山地,這些地形使得侵略者得以入侵之前,就會被極大地消耗——特別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征服阿富汗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從海上來的侵略者,不得不面臨一望無盡的沙漠和在巴基斯坦就必須面對的山地

阿富汗的第三道屏障——高海拔和極端氣候

阿富汗貴為山地國家,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而核心區域如首都附近則可以達到1800米左右。

全國到處都是高低錯落的山頭和溪谷,地形支離破碎,和「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的貴州有得一拼。

高海拔、遠離海洋、破碎的地形下,阿富汗的氣候也是一言難盡地惡劣,作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國家,阿富汗全年乾燥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僅240毫米——眾所周知400毫米是種植農業的生死線,而阿富汗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幾乎一點都不沾邊。而降水量低於200毫米,則極有可能演變成沙漠和荒原戈壁——阿富汗的降水量則常年在這樣的邊緣瘋狂試探。

這也是為什麼阿富汗繼承了金三角的地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產地——金新月

因為這樣的降水量之下,除了不挑降水不挑土壤生存力極強的罌粟之外,其他農作物要麼產量極低,要麼根本養不活,種植罌粟,是阿富汗農民沒有選擇的選擇。一旦阿富汗出現農村地區的權力真空,這樣的種植行為就不可能被阻止。

作為大陸性氣候,明顯的特徵就是溫差極大,冬季零下30~40度都是日常,夏季最高溫度可達38度——稀少的降水使得植物難以生長,極大地削弱了地面的保溫能力。

所以無論是宜居程度還是發展農業經濟,阿富汗在全世界的備選名單上都排行倒數。

這就意味著,入侵阿富汗,註定是一個賠本的買賣。

不僅入侵的軍隊無法依靠當地自給自足,轉運物資也需要損耗巨大的資源,佔領後還無法通過掠奪當地經濟回血——阿富汗就像一個沒多少肉的刺蝟,入侵阿富汗什麼都得不到還會惹一身騷。

阿富汗的第四道屏障——複雜的民族關係

複雜又交通困難的地形將直接導致一個區域內的經濟區域高度分散——最終形成完全不同的方言和族羣甚至民族,比如我國浙江閩北地區方言眾多,就是拜複雜又多山的地形之賜。

而與閩北浙江這些地區比起來,阿富汗的地形複雜程度則達到了登峯造極的程度,阿富汗絕大多數人口都分佈在各個山脈之間的溪谷之中,這就造成了大量的經濟飛地,只要掌握了一兩個深居深山、交通不便的村落,一隻上百人的遊擊隊就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佔山為王。

而近乎隔絕的地區間交流,也使得阿富汗成為了一個民族眾多,關係複雜的大雜燴。

入侵者如果不能做到將本土居民趕盡殺絕(這在二戰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則入侵者需要將大量的精力耗費在民族關係的協調和利益的分配上,極大地增加統治成本,複雜的民族構成,讓民主在這樣的國家裡幾乎就和低效、做不成事劃上了等號。

在中國,入侵者的基層軍官只要學會簡單的漢語,就幾乎能夠應付和當地人的日常溝通和交流。

但在阿富汗,不同地區的民風習俗語言差異之大,讓駐紮在不同區域的入侵軍隊幾乎不可能做到掌握當地的語言風俗(考慮到部隊存在輪換和移防),這自然沒辦法爭取民心,降低自己的統治成本。

事實上,常年駐紮在阿富汗的多國部隊早已放棄和當地居民魚水情心連心,只是向塔利班遊擊隊暗地裡交保護費維持駐區表面和平了事。

帝國墳場——遊擊隊的天堂,入侵者的噩夢

對於入侵者而言,入侵阿富汗將會面臨入侵很多國家不會遇到的麻煩:

補給線蜿蜒綿長,極易被切斷

補給線必須沿著河谷走,周邊都是連綿不絕的山峯,遊擊隊只要佔據其中一個,就足以居高臨下進行偷襲。

事實上,不論美軍也好,蘇軍也好,超過60%的部隊都常年被鎖在了維護補給線上,就這還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使得可用於進攻的機動兵力大幅下降。

遊擊隊進可攻退可守,不可能被剿滅

在冬天,阿富汗幾乎全境大雪封山,遠離城市的各個村莊就成為了遊擊隊天然的避風港,不用擔心入侵者的圍剿,遊擊隊可以安然地修整訓練;

在夏天,入侵者也不可能有足夠的兵力深入到每一個村莊——哪怕是間隔只有10公里的村莊,走山路即使輕裝步兵也需要1整天的時間,而輕裝步兵和阿富汗的遊擊隊而言,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在蘇軍入侵阿富汗初期,大量的分散圍剿的蘇軍步兵小分隊被阿富汗遊擊隊穿插包圍,甚至被圍殲。使得入侵者只能守衛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線,對於廣大的農村地區,只能聽之任之。

複雜的山地,使得遊擊隊能夠輕易的躲藏

如果說村莊還能通過空軍偵查發現打擊的話,那遊擊隊藏身的各種山洞則是「跑得了和尚跑得了廟」的典型了。

事實上,美軍從來沒有這個閑心和人力進行拉網式的搜山活動——哪怕是喀布爾附近的山頭。

因為阿富汗的山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阿富汗的典型景色,一小塊河谷和周圍連綿無盡的山

說到這裡,大家相信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了

歷史上從19世紀開始,想要稱為世界霸主的大國就從來沒有打消過入侵這個世界中心區域國家的念頭,但無論英國,蘇聯還是美國,都只能完成紙面上的佔領——阿富汗全境從來沒有淪陷過。

阿富汗只屬於生長在這裡的阿富汗人。

============第一次更新==========

評論區有朋友陸續提出了一些反對的觀點,咱們統一探討一下:

1.阿富汗都被打成篩子了叫難入侵?

我們看看入侵阿富汗的都是什麼角色——19世紀的英國,1979年的蘇聯和2000年之後的美國。

19世紀的英國——把全世界打得滿地找牙,把腐朽的清王朝的自我認知從天朝上國打成管洋人叫爸爸,打出了「英帝國統治下的和平」,結果呢,英國發動三次阿富汗戰爭,無一成功……第一次入侵阿富汗的英軍甚至以全軍覆沒的慘烈局面收場,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無法想像的。

1979年的蘇聯——冷戰中蘇聯最強盛的時期,這個時候是冷戰時期唯一蘇聯處於攻勢狀態的時期,但就算這樣,蘇軍也未能在持續10年的阿富汗戰爭中佔領阿富汗全境,雖然蘇軍取得了90%以上戰術層面戰鬥的勝利,但並沒有能消滅阿富汗的抵抗組織。

2000後的美國——美國剛剛經歷完90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高速發展,是美國國力最強勢的時期,這個時候,連中國都被按在第一島鏈內部動彈不得。但就算這樣,打了十多年之後,阿富汗70%的國土依然在塔利班的手中……

換句話說,敢來打阿富汗的,都是世界一流強國,這是揍誰誰都得躺地上嚎的狠角色

你跺你也麻

但就算是雙方在國力極其懸殊的情況下,雙方依然打得有來有往,只能說,如果沒有地形加持,阿富汗早就涼了幾百遍了(清朝:答主說得對)。

周邊的其他國家,有誰敢入侵阿富汗嗎?

你見過越南入侵南中國海,見過印度猛揍巴基斯坦,見過伊朗入侵阿富汗嗎?就因為阿富汗周邊鄰居都愛好和平?不能夠吧?

2.日本比阿富汗難入侵多了

不得不說,日本的確非常,極其,難入侵。

登陸作戰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戰鬥,沒有之一。能夠進行大規模登陸作戰的國家,全世界一個巴掌就數的過來。

但是,日本的條件,其實就是海島國家的日常,並不特殊。

下面請聽,羣口相聲《誰是大爺》

日本:謝謝謝謝,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啊,海島國家們,你們好

其他海島國家和地區:尿尿尿尿(你好你好你好你好)

日本:眾所周知,咱們海島國家,難入侵,四面環海,其他國家要登陸入侵咱們,太難。

其他海島:是,沒錯兒。

日本:說咱們是世界最難入侵的國家,不含糊。

其他海島:是這理兒。

日本:但這海島,也分三六九等,說句得罪人的話,像馬其他復活節島這種,放在世界地圖上都得用箭頭標註的小島,壓根兒不抗揍。

其他海島:您說的沒錯兒!

日本:咱們不光得是海島,還得多山。像硫磺島那種就邊上有個折缽山的,不頂事兒。

其他大島:大島都是海底山脈的山尖兒,要說多山,誰還不是呢!

(籲~臺下噓聲)

日本:所以我說呀,這海島,從地理上說,要最難入侵,除了多山,首先,它得離大陸遠,越遠登陸往返越難,就越難支援。您瞅著不列顛島,最短就30多公里,那就不行,怎麼也得隔著100多公里吧。

新幾內亞、東帝汶、中國臺灣、菲律賓、印尼羣島、馬達加斯加、紐西蘭、澳大利亞、古巴:對,您說得對!

日本:還有,這地方得偏遠,最好一邊是大陸,另一邊就是大洋,這樣從其他方向來才困難。

新幾內亞、中國臺灣、菲律賓、印尼羣島、馬達加斯加、紐西蘭、澳大利亞:對,您說得對!

日本:還有呀,咱們得說清楚,這歷史上不被入侵,得有金身護體,有歷史數據背書,各位您瞧著,我日本就沒被入侵過,注意,從來本土沒被入侵過。

冰島、格陵蘭島、新幾內亞、印尼羣島、馬達加斯加、紐西蘭、澳大利亞:誰還不是呢

所以說,這世界上呀,就咱日本,是最難入侵的國家

新幾內亞、印尼羣島、馬達加斯加、紐西蘭、澳大利亞:????

印尼羣島:我有熱帶雨林護體,每天下雨,泥濘難行,且高溫加瘟疫密佈,你可有?

馬達加斯加:我有印度洋西風拍岸浪平整海岸,船隻難行,難以登陸,你可有?

澳大利亞:我有兩大洋護體,你可有?

格陵蘭島、冰島:我有北國極寒風暴護體,冬季寸草不生,夏季鳥不拉屎,你可有?

紐西蘭:我有毛利人熱情好客,你可有?

(格陵蘭島、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印尼羣島像看傻逼一樣看著紐西蘭)

英國:我一個周邊全是海外擴張的國家本土都沒被入侵過,你守著一個不愛海洋擴張的中國吹自己沒被入侵過,要不要臉?

日本:可我登陸場難找啊!

其他大島:誰不是啊,再說了,你首都旁邊大片大片的空地,哪兒難找了?

日本:我森林覆蓋率高呀

其他大島:誰不是啊

格陵蘭島:我,我不是……

日本:我讓美國人發怵,敢登陸就死100萬人

美國:我開玩笑的,其實我準備扔汽油彈燒農田餓死你們,誰讓你們耕地少森林覆蓋率高呢。多打一年而已,反正海運成本便宜,耗得起。

日本:我地形狹窄,機動部隊難以展開。

其他大島:你這高鐵都修穿全國了,高鐵都通得了,坦克開不了??呸!

日本:那我說我是世界上最難入侵的國家……

其他大島:您可拉倒吧!

(臺下一片噓聲)


根據玩瘟疫公司的經驗,我提名格陵蘭島。沒說不是病毒入侵吧。


謝邀,看了很多高贊答案,提點不同思路。

先列下總體思路:

提問既然說從地理上入手,所以一定要把國家強弱(軍事實力),國際環境(和平而規則的國際環境,再差的地緣,也利用國際規則保住和平)甚至氣候(因為寒冷或者炎熱引起入侵者的水土不服)等因素排除在外,純粹的從地理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判斷哪個國家從地理上入侵,必須把上訴的幹擾因素完全排除掉,最好選擇國家實力最弱的時候,選擇一個叢林法則的時期,把氣候對入侵的因素排除掉,才能做出客觀判斷

好,如果認同我這個前提,我們下來就來看看,哪些國家從地理上最難入侵。但這裡,為了大家能更認同這個理論,容許我來點套路,我們先從最容易被入侵的地理條件看起。

1、最容易入侵:沒有大山、大河、沼澤作為屏障的大平原,實則是地理上最不安全的地形

歐洲大平原,從法國西部的比斯開灣一路,可延伸到歐洲的東部邊界,烏拉爾山,法德俄三強分別都藉助這個高速通道,幾近完成了統一歐洲的壯舉。二戰是這塊平原太容易入侵的典型例證,德軍1年時間就輕鬆打到了莫斯科,戰局逆轉後,蘇軍1年之內又發推到了柏林。

這種地理條件上最為慘痛的例證,便是曾經雄霸歐洲一方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國力強盛時,尚可平獨(德國)鎮露(俄羅斯),國力一旦衰敗,百年之內,便從歐洲大國,成為瓜分對象,直至滅國

兩河平原更是一個典型,位於一塊四面皆可入侵的肥沃的衝擊平原之上,歷史上,從這塊平原誕生了無數的大帝國,但帝國衰敗之時,因為地緣太方便入侵,從赫梯到波斯到羅馬到阿拉伯到蒙古,一直到現代的美軍/ISIS,三千年來,各路侵略者進進出出,把人類文明的龍興之地,變成了人間地獄。

2,可能和很多答案的觀點相左,島國沿海國家,在地理上,也是非常容易被入侵。

顯而易見的觀點,島國有海洋作為天然屏障,自然可以保障安全,不受入侵,大英帝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這裡把世界島外的國家都先算作島國)就是佐證。可這裡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海洋能保證安全,前提是這個國家有強大的海軍掌握制海權,如果制海權在敵國手中,海洋就是一個更方便入侵的高速公路,島國和經濟中心放在沿海的國家,就完全是災難

其他答案也有提到過,英倫三島在古典時期根本不是什麼天然屏障,完全是一個被各方侵略者不停蹂躪的對象。羅馬人很輕鬆的來了,民族大遷徙時期,來自現丹麥南部的盎格魯和薩克森部落也輕鬆的來了,在維京人橫行歐洲的時期,英倫三島是最容易搶劫的目標,海盜集團甚至還紮根下來,在本地成立了國家。著名的諾曼入侵,入侵者不過是法國諾曼底一個小小的諸侯,能輕鬆成為英格蘭的主人,也說明地理上,這個島太容易入侵。

進入近現代,大英帝國取代西班牙,成為第二代日不落帝國後,掌握全球的制海權之後,攻守之勢才完全倒轉過來。大英帝國500年的安全,並不是因為英倫三島地理有過人的優勢(只佔一部分),更重要是制海權在大英帝國手裡面

上圖是最近很流行的,歷史曾經被大英帝國臨幸過的國家,大英帝國藉助強大的帝國海軍,把所有沿海國家,而倖免於難的國家,絕大部分都是內陸國。

再來看看沿海國家,大部分的大陸國家,因為交通原因,其經濟中心和大城市大部分都離海不遠,如果沒有強大的海軍保證安全,是很容易被入侵的。

例如號稱藍星地緣最好的天選之國——美利堅合眾國,看看人口分佈圖,除開五大湖區,大部分大城市都位於沿海州,如果這個國家沒有控制海洋,從海上便可以輕鬆對整個國家的核心區域實施斬首。

1812年的第二次獨立戰爭,面對當時還是世界老大的前宗主國英國,當時還基本沒有海軍的美國,被世界第一的大英海軍沿著海岸線揍得不要不要的,白宮都被燒了(火燒其他國家的標誌性宮殿,確實是大英帝國的一向的傳統啊)

類似的,很多後殖民時代新建的國家,沒有遭受過入侵,實則享受了最近200年相對安定的國家環境紅利,如果這些國家沒有一個強大的海軍保證安全。待到國家環境禮崩樂壞之時,從地理上看,都是很危險的

比如巴西

澳大利亞

還有多次被提到的智利

類似的國家還可以找到非常多

3、寒帶和熱帶氣候buff:這個單獨拿出來提,是因為進入近現代之前,寒帶的冬天,熱帶的各種疾病,都是溫帶強國無法克服的障礙。

沙俄帝國——蘇聯——俄羅斯,除開人口稀少的遠東之外,俄羅斯從地理上是個非常方便入侵的國家,不然拿破崙和希特勒不會輕輕鬆鬆就摸到莫斯科城下,更早的金帳汗國輕鬆滅亡了基輔羅斯、波蘭立陶宛也在當地扶持了10多年的偽政權。在躋身為世界強國之後,保家衛國還要靠廣袤的土地和寒冷的冬天完成保家衛國,也客觀說明這個地理條件太方便入侵了

前段時間在我乎看到過一個政治略微有點不正確的問題,說的是現代的鍵盤黨不能理解,為啥古典中國(元明清)把從地緣上看起來更困難的雲南逐步改土歸流,納入國土,為啥沒有一馬平川,沿伊洛瓦底江南下,飲馬印度洋。便是忽略了熱帶氣候的巨大buff,只是瘧疾一項,便可這些溫帶帝國拒之門外。

4、最後,釐清了一些非地理之外的錯誤認識後,進入正題。如果我們選擇國家相對實力最弱的時候,在一個叢林法則的國際環境下,把寒帶和熱帶buff都去掉,自然可以明確出,在地理上,哪些國家最能抵抗入侵。

工業革命之後,到二戰之前,西方文明佔據絕對優勢的一個半世紀,剛好是這樣一個時期,所有的非西方國家,相對西方國家都處於絕對的劣勢,絕對的叢林法則下,列強開始加速瓜分世界,除了南極洲,和南美非洲的熱帶雨林,基本都未能倖免。

在這個條件下,整個西方世界,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從始至終抵抗住了侵略(整個東亞在此先不納入分析,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工業化,中國體量太大,和西方國家的差距沒有那麼明顯,泰國有英法兩國故意設置緩衝國的成分)

剩下國家看下來,自然能篩選出兩個最難以征服的國家

a、衣索比亞:在近代連續經歷了葡萄牙、英國、義大利的輪番入侵,儘管割走了沿海的領土,但衣索比亞的高原,絕對是任何西方列強的噩夢。

b、阿富汗:這更是一個自古以來只能文化同化,幾乎不可能武力征服的地方,唐帝國、大英帝國、蘇聯、美國,先後在這裡了喫了大虧,帝國墳場的名號絕對虛名。

兩個國家的地圖仔細研讀一番,自然能發現,這種支離破碎的高原地形絕對是任何侵略者的噩夢:

1、距離海岸有一段距離(特別是阿富汗),大大增加了遠程投放兵力的難度和經濟成本;

2、地形及其複雜,很難支持大規模兵團作戰,也方便守軍展開遊擊戰;

3、後勤補給在古代完全是噩夢,現代也只能依靠空軍;

4、最可怕是,沒有一塊能夠佔主導優勢的地理區域,沒辦法佔領首都之後,順勢佔領其他區域

最後再補一句,如果考慮未來氣候的變化的因素,阿富汗可能因為太寒冷不適宜生存(沒人了咋抵抗入侵)而退出競爭,但衣索比亞,不管全球變暖還是馬上進入冰河期,註定還是一塊既能抵禦人禍,還能抗天災的天選之地,似乎有點明白咱人類為啥發源在那裡了。


從純地理角度,我比較贊同阿富汗是最難入侵的,這點最高票答案已有精彩分析,不再詳述。個人不太贊同蒙古這種因為地緣政治而不是地理屏障造就的「難入侵」(畢竟對於中俄來說,蒙古一點都不難入侵,而沒有人能保證中俄的平衡會一直持續下去),也不太贊同美國這種主要依靠國力保障的「難入侵」(試想如果把美國和加拿大的國力互換,我們還會覺得美國難入侵嗎)。畢竟最契合題意的,還是諸如國境線是天塹、國土地形複雜這種地理上的易守難攻。

非正規吐槽後,這裡想補充一個國家——南非。彩虹之國雖然稱不上是最難被入侵的國家,但從多個維度看,南非都值得一個提名。

首先劃重點:非洲南端,一國獨享東西南三面。相比之下,更狹長的南美洲南端卻是智利和阿根廷共享。雖然南美最南端的合恩角是智利獨佔,但即便這樣算智利也只是享有西、南兩面,比不得南非在大陸之角的三面都有海岸線且都有優良港口(西部的開普敦港,南部的伊麗莎白港,東部的德班港)。

這樣的局面造成南非雖然有著很長的海岸線,但幾乎沒有海上防務壓力,最近的海上鄰國(如果能算得上鄰國的話)馬達加斯加也在1000多公里之外。

再次,南非與鄰國的國界基本都是河流、沙漠,只有東部是相對容易行進的草原和山地。全境大部分土地是海拔600米以上的內陸高原,沿海是狹長的平原地帶,易守難攻。

如果說南非在地理上的防禦優勢還不像阿富汗、衣索比亞這麼明顯,那麼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方面,南非對周邊鄰國的優勢巨大。雖然南非距離自己的巔峯已有一段距離,但吊打周圍的小兄弟還是毫無壓力。非洲兄弟裡面比較能打的埃及和阿爾及利亞已是遠在北非,距離南非的直線距離在5000公里左右。跳出非洲,相對離得近且比較能打的印度、伊朗、澳大利亞、巴西距離南非都超過5500公里。而如果指定要五常出戰,離它最近的法國本土也有7600多公里。

順帶一提的是,距離南非最近的大陸是將近4000公里外的南極洲,即便是企鵝大軍想殺到南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南非到底有多難打,可以問問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英國同當時居住在南非的荷蘭移民後裔布爾人進行了兩次布爾戰爭,第一次完敗,第二次雖然獲勝但戰損比依然高於布爾人。

當然南非在地理上也不是十全十美,肚子裏的賴索托雖然和其國力差距巨大,但總歸看上去不那麼完美。同時,南非境內雖然資源豐富,尤其是以金礦為代表的金屬類資源屬全球翹楚,但石油資源相對較少,60%的石油產品需要進口,想支撐本國長期作戰有一定壓力。

說個題外話,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非的風景非常非常棒,被人們憧憬的非洲草原、高山峽谷,森林濕地,沙漠之花(著名的納馬誇蘭沙漠花海)、海灘岬角,都可以在這裡看到。南部沿海花園大道上的開普敦、斯泰倫博斯(奢華酒莊雲集)、赫曼努斯(世界觀鯨勝地)、克尼斯納(強烈推薦的美麗濱海小城)等地,完全就是歐洲的明星片小鎮。個人覺得就景色多樣性和精彩程度而言,除中美等幾個大國外幾乎無出其右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