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價值觀。

如果認為受眾也有對表達意義的解釋權,則表達的意義是表達者和受眾共同建構的,兩者的衝突也是表達的意義,「誤解」在這種情況下被消解了,甚至「理解」都會被消解掉。

如果認為受眾沒有對表達意義的解釋權,表達的意義只由表達者來決定,那麼是否被誤解要看錶達者和受眾的默契能不能克服兩者之間的間性了。


不得不說,生活中的誤解實在實在是太多的。尤其是我們表達一些難於被現有觀念方式歸類的處境、經歷與情感時,誤解更是極為普遍。卡夫卡小說中各色主人公的遭遇、處境,都有一個極為共通的特點,就是主人公在深層次的處境上,總是處於一種「他真實的處境不被周遭人所理解、看見的困境之中」。而不論他如何努力,總是無法有效地緩解這個處境。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說,卡夫卡的這些創作是傳遞出了他的潛意識內容,也是描述了許多人內心深處的真實處境的。(潛意識內容能夠通過創造性活動被得以呈現)而這個處境就是我們許多人作為一個孩子時,敏感的我們、內心真實的心境、感受、需求是不被情感相對麻木的父母,周遭人所看見、瞭然的。作為嬰兒的我們沒有那個能力去使麻木的成人理解我們,而這些艱難感、伴隨著那些隱蔽的困境,漸漸地會在適應中長大後沉澱在潛意識裡。也即我們的壓抑體驗、經驗中(repressed experience), 到後來我們日常生活、也許順利或者不順利,但是內心深處的這些體驗始終是處於」未曾被看見與理解「 的狀態里的。

通常而言,如果我們比較不幸,在嬰兒乃至童年時期,由於父母及周邊人由於缺乏那些敏感與耐心,對於我們彼時內心微妙的感受與心理狀態缺乏理解、回應。反而我們被迫總要對他人進行適應以獲得接納時,別人會誤認為我們對對方進行適應而產生的行為反應、性格,就是我們真實的自己時,那麼我們的生命之中最為核心的層面上就已然是置身於某種誤解構築的囚牢之中了。而為了獲得與維持那些在年幼時被父母與他人接納與認可的處境,我們往往不太會傾向於去突破這些他們基於「假定」產生的好感。也許有些孩子嘗試了,但是時常也是失敗的,遭遇到的是更進一步的誤解。

由於前面所提到的原因,使得人們在生活與關係中做出反應的方式都受到影響。甚至因為缺失了那面認清自己的鏡子而始終自己都不夠了解自己。在不知不覺之中是戴著面具長大的。戴著面具人們對你的了解就僅只於面具。使得哪怕就是相識或一起生活許多年的人,比如好朋友、夫妻,都往往會存在彼此未曾覺察的誤解。這點雖然聽著誇張,但它在真實生活與關係中出現的情況是比人們料想的要多的。而生活與關係,在出現裂痕時你才意識到其中充滿了各種弔詭的羅生門。人們彼此之間的誤解,往往比以為的還要深得多!

在說後面的重點時,先說一種特殊類型的「誤解」,一種主觀層面有意無意造成的誤解。我們社會中常常會有「留個好印象」的情形,但「印象」與真實之間,有時存在著距離。而這本身就會造成誤解。很多人出於自身心理與現實的需要,想被人高看那麼一眼、或得到基於這些「高看」的好評與認可,而只是展現好的,保留與隱蔽了相對負面的(往往更加重要的)真實情況。?這種心態只要不算太誇張以至於偏離了事實,往往也是人之常情。只是這個時候遭遇的誤解及其引發的麻煩其實也怨不了他人。網路以及生活中許多「賣人設」,給自己營造光環的人,時常也會遭遇相應誤解。而這只是他們的困境與劇本,帶著面具以尋求理解,未免也太過於緣木求魚。?對於給自身附魅,使他人在形成特定印象而不了解實情而產生的情感,你也無法只要硬幣好的一面而割捨不好一面。這種情形下,你也可以說這種「誤解」是求仁得仁的結果!

與被誤解的處境相對應的,總是某種「隱情」。你內心越有由於種種原因產生的難以直接言明及袒露的「隱情」,你越會因此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之中因為自己被隱情扭曲的自我表達方式而被誤解!這些隱情里,人們往往有苦衷。這也是「被誤解」的情形、處境會使我們感到委屈、難受、困擾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有些誤解你能通過解釋澄清而解除,而許多,你無法做到。無法做到一方面是因為別人沒有那個耐心、寬和的態度去傾聽,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更深的隱情使然的無法袒露,如鯁在喉。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在內心深處許多人常常是孤獨的緣故。

被誤解的人往往是孤獨的,他們內心的真實自我(小孩)所遭遇的是一堵堵牆。而能夠有那個條件去洞穿所有那一切,將自己以及內心的小孩走出這個困境的,只有我們自己。這想必也是西方哲人向來鼓勵人們:「去認識你自己」的原因吧。事實上,在我個人的經驗之中發現,一個人越了解自身時,他在被誤解的處境中相對就越不是那麼被動與受困擾。他因知悉自身真相而始終擁有著在必要時候可以化解、對抗那些誤解的武器。

至於說陌生人、不十分熟悉的人、或一般朋友的誤解,則常常是因為「預設」、「假定」的這些內容。自以為是的人常常基於「預設」而不真正了解他自以為了解的人與事。而這些「預設」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有的生活經歷、智識上的局限,因為這些產生的誤解有時還不是太困擾我們或者使我們感到被冒犯。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有盲區,也有既定的自己或察覺或不曾察覺的理解看待世界的認知框架。這些框架是人們感到方便,易於適應生活。只是許多情況的實情不盡然是人們的框架所認定的那樣的。基於這種原因產生的「誤解」令人困擾的程度則不一而足。而另一方面是有些人的誤解則是出於自戀與罔顧事實,比如為了抬高自己而將別人貶低,亦或者為了使事實的描述更加偏向、有利於自身,有意無意的存在「誤解」。則往往讓人格外不舒服。

而那些會使我們成為某種受害者的,是那種某些人基於他們自身的各種原因,因為你的某些特徵,會在誤解你的基礎(也扭曲了事實)之上,給你各種審判、污衊、攻擊。這些誤解是基於投射與成見,而我們知道投射又是因為潛意識層面的過程,之所以這樣往往是因為他們不夠了解自身。從而使他人為自身問題買單了。「成見」、「偏見」是一種可大可小的東西,尋常生活中太過於普遍。

然而,許多格外殘酷。具有破壞性的事情也是基於「成見」。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許多慘劇,如納粹時期猶太人的遭遇、文哥時期知識分子的處境,以及其它某些國家歷史中出現的屠殺。這些歷史慘劇里,那些不實不公的指控里,總是有人作為替罪羊的。此時這種誤解里是帶有「遷怒」的成分的。當然,我後面的這些倒不是否認所有控訴、批評的意義。(這是現實的一個複雜之處。)只要是基於事實真相,批評與控訴反而都是有相當的進步意義的。這無形之中聲援與鼓勵了有其它相關遭受的人,從而有助於推動社會公正。而我們知道,我們的社會當中存在著太多未被揭露的虛偽與不公乃至罪惡了。

所以說到底,焦點又回落在了「事實」、「真相」上了。不論如何,有誤解恰是由於種種原因事實真相得不到釐清、辨別。這些也時常是因為」victims is voiceless」,或者受害者的處境被否認、被某種敘事所遮蔽的緣故了。而社會與現實的這些錯位,往往也需要更多的事實真相才得以將其緩解。那麼最後,引出了一個在我們社會裡極為關鍵的問題:這種現狀該如何才能得以改善呢?


個人見解

不是宿命,誤解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語言的問題。

我們日常用的語言中有很多概念沒有被非常嚴格的定義,從而導致每個人對於同一個詞語含義的理解是有區別的,這也導致了誤解的發生。

一般在經過嚴格定義的語言體系內,誤解很少發生,比如在數學語言體系中,幾乎不存在誤解。一般在比較成熟完善的學科中,表達一般也不會引起誤解。


有理解就一定會有誤解。誤解不是跟隨表達者而來的,而是伴隨著理解而來的。


謝邀,如你所說,真的是這樣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