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私域流量?如何經營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是相對於公域流量來說的,如今的公域流量的流量費越來越貴,也沒有差異性,這些流量無法控制,導致商家被大平臺反覆收割,備受詬病。

而後相對於不可控的公域流量就有了私域流量的說法。

關於私域流量,曾看到一本書中看到作者提出了一個AIE標準,闡述的比較通俗透徹:

(以下內容節選自《創造高估值:打造價值型互聯網商業模式》,穆勝著)

AIE標準

一是可自由觸達(Accessibility),這意味著私域流量的擁有者可以直接接觸到流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服務號上的粉絲都不能算作是私域流量。就微信公眾號和服務號來說,其打開率太低,顯然不能「自由觸達」;就微博來說,其內容的分發是由平臺決定的,顯然也不能「自由觸達」。其實,微信公眾號、微信服務號、微博、小紅書、抖音等流量載體都不能算作私域,最多算作「半私域」,這是由其社交平臺的屬性決定的。這類社交平臺的屬性更偏「信息流平臺」,其信息推送的打開率必然不高,而且為了整體的用戶體驗,平臺也必然會幹預其內容分發的邏輯,所以,並不是「自由觸達」。

真正的私域流量,還是主要存在於微信。基於微信的IM屬性,一對一的信息推送、一對多的社羣運營,都是私域流量運營的天然手段。其實,抖音和快手等平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增加其作為社交平臺的屬性。例如,抖音也幾乎複製了微信的建羣和發送圖文、語音、視頻、表情等文本內容的功能。但同樣的事情微博也努力過,最終還是沒有形成勢能,足見平臺基因的重要性。

二是聚集流量的方式是「IP化」的,這意味著企業連接流量的方式是一個對用戶足以形成影響的IP。過去,一些先知先覺的企業企圖將品牌人格化,杜蕾斯、海爾等藍V都是成功的運營典範。但這更多取決於他們超高的運營水平,如果依賴於微博藍V或微信服務號這樣的載體,在一般的運營水平下,是很難產生人際連接的。而缺乏這種連接的流量,自然不能稱為私域流量。

其實,現實一點的方式是做「品牌人格的實體化(形成個人IP)」,變成有溫度的專家滲透到社交圈。這種角色可能是購物助手(瞭解貨品)、專家(瞭解領域)、KOL(文化引領)、KOC(行為引領)……甚至是能夠與用戶深度交流、有溫度的個人夥伴。沒有人希望微信朋友圈裡有一個「功能化」的品牌客服,只有個人IP纔是社交網路里的有效節點。對企業來說,現在一個比較經濟的玩法是,製造一個KOC(Key Opinion Customer,素人博主)滲透到用戶的社交圈。素人博主不像KOL有很大的流量,但這類KOC卻可以被品牌商量產出來,其更像是你信任的朋友,同樣可以影響購買行為。

三是具有耐受性(Endurance),這意味著流量不會輕易離開。這一條標準是檢驗連接的穩固性。流量之所以不會離開:一方面是因為連接是基於社交平臺,而不是微博那種偏信息流平臺的社交平臺,道理很簡單,只要有人際連接就有「人情世故」,關係就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因為連接必須給對方提供價值,即使是在朋友圈裡發貨品廣告,也需要流量(用戶)認可這些信息的價值。其實,現代社會,所有人都有消費需求,沒有人不需要廣告,因為,廣告對於信息傳遞的功能不可替代。只不過,用戶需要的不是那種「硬廣」,而是那種有溫度的、包裹在信息流中的「軟廣」。所有的人幾乎都會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留下幾個「賣貨的」,當然,前提是他們家的貨是你需要的。

如果按照上述三個標準,除了自主APP的有限流量,深入社交圈、依賴個人IP形成連接的流量,纔是私域流量。這些流量主要留存在個人微信號裏,微信很好地平衡了社交平臺和信息流平臺的屬性,成為了經營私域流量的第一平臺。而騰訊顯然也很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展了一系列意味深長的佈局。


「私域流量」那麼火,但你知道怎麼去運用嗎?

?

「私域流量」這個詞對市場營銷人來說,現在應該不算陌生了,很多營銷人在各種峯會、文章中都會看到這個詞,這是近半年來對於「私域流量」這個詞的百度指數走勢,我們可以看到,從今年8月份之後,搜索指數開始上升,一直到現在仍然保持一個相對熱度的狀態。

什麼是「私域流量」?可能有些人對這個詞仍然一知半解,網上對其定義為「商戶能夠隨時觸達,進行直接溝通與管理的用戶稱為『私域流量』」,用戶主要沉澱在微信個人號、微信公眾賬號、商家自有App、小程序。

那麼到底哪裡去找私域流量?誰在用它?它是如何運作的?有了私域流量,是不是就能留下老客戶,帶來複購了?PARKLU將為您具體介紹:從傳統的KOL到KOC?品牌如何去做私域流量運營?案例分析。

詳情請戳下方鏈接~

PARKLU:「私域流量」那麼火,但你知道怎麼去運用嗎??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謝謝的邀請~

原創作者:聖傑,公號「運營進化史」,轉載請標註來源!

關於生態,筆者印象中最早是從道家思想的生態觀中得知的,概括起來大概意思是天人合一、三才相盜、齊同萬物。我們理解起來可是要費一番功夫,不過我們可以記住,生態觀強調的是人要與生態自然萬物同生共運,強調天、地、人之間的自然生態平衡關係。現在我們都說構建一個和諧社會,其實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思想,實質是將人類社會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構成廣義生態系統的和諧。而在「「第一部分」產品生態閉環」中,筆者想要跟大家探討的是「產品運營生態」中狹義的生態系統,並且通過類比法得出構成產品運營生態閉環的模型。在整個生態閉環中,產品生命週期的萌芽、發展與落幕的過程都被一個互聯網生態環境的包圍,且緊密相連,所以「產品生命週期」相關的話題也會在本部分為大家一一展開。

先上個圖,捋一捋先:


一、核心平臺定位

1. 生態閉環定義「生態」、「生態閉環」這類只在生物課堂上聽到的名詞,現在我們會經常聽到。而談到生態,就一定離不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又指什麼?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無機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各有分工、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有一個特點,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維繫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

來源:百度百科

比如太陽系中,太陽就是一臺發動機,源源不斷給太陽系提供能量。地球的生態系統有熱帶雨林、城市、農田生態系統等等。在學術研究方面,生態系統是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筆者認為打造商業生態閉環是一個向商業生態系統靠近的過程,而且是一種和諧、互利的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在互聯網發展這麼多年以來,很多企業都在打造自己獨有的生態閉環,但公司常有,生態不常有。近年小馬哥提倡的「產業互聯網」也是傳統企業在互聯網發展環境中擁抱互聯網催生的一種新的生態。複習了這麼久,相信大家對「生態系統」已經很清楚了,今天筆者不是來跟大家討論什麼商業生態、盈利生態模式的,而是來分享關於產品運營的一些乾貨,大多是自身經驗、也有方法論。但第一部分筆者要從打造產品生態閉環開始。每一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生態系統,譬如今日頭條(綜合資訊媒體)、微信、QQ(社交APP)、支付寶(金融生態)等等。下面筆者就舉支付寶的案例,跟大家聊聊產品生態的形成過程。假設阿里想將支付寶成為一家國際網路銀行。
  • 2002年:為確保賣家的誠信推出「誠信通」,做自己的產品的徵信體系。
  • 2003年:支付寶上線,開始做起「匯款」業務,就是簡單的繳費和機票業務,扮演著信息中介的作用。
  • 2004年:支付寶從淘寶系獨立出來做支付業務。
  • 2011年:拿到支付牌照,支付寶才開始涉及基金、保險等金融業務。
  • 2010年-2012年:成立小貸公司,基於「誠信通+大數據」開展貸款業務,並進行資產證券化擴張以獲得更多的資金。
  • 2013年:支付寶與天弘基金合作,成立餘額寶,開始了「存款」業務。
  • 2016年:阿里巴巴推出了防篡改區塊鏈技術。
  • 2018年:基於區塊鏈的電子錢包成功應用在跨境匯款:香港版支付寶AlipayHK的用戶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向菲律賓版支付寶GCash匯款,資金秒到賬。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金融業的基本業務可以概括為三點:匯、存、貸,三者相輔相成,構成動態平衡。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由我國金融體系的特點可知,阿里巴巴想要建設自己的金融生態閉環也必然要覆蓋此三個方面,也只有讓自己沒有短板,才能不受制於人,這也是阿里金融生態閉環不斷構建與完善的過程。

在這些基礎設施具備的條件下,阿里巴巴不斷發展,由電子商務一直發展壯大,直到目前的基本上組成了以雲戰略、營銷平臺為核心基礎,多棲發展的商業帝國。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2. 互聯網生態閉環

話又說回來,擺在我們電腦面前的這個產品,你是想打造成什麼的生態?

筆者就以自身所在的金融行業為例,展開說說自個的見解。
  • 生產者=投資理財需求者
  • 消費者=核心產品/APP
  • 能量/營養=APP之外的生產者
  • 分解者=各種容納流失用戶的蓄水池
  • 無機環境=由整個互聯網環境組成

大白話說,我們的核心就是我們的APP,我們是消費者,我們需要長身體就必須喫東西補充營養,我們所要「喫」的就是那些有需求的生產者。而這些生產者不是憑空而來的,他們一般是在別的小生態圈裡,不輕易出洞覓食。

其實,這就是站在產品運營的角度去比擬的生態系統,捋清這個關係後;接著,根據整個互聯網生態的分工去完善我們自身產品的生態。3. 核心產品的定位一般的投資理財APP自身的生態,一般的定位都是:
  • 核心APP:私域流量池
  • 微信/微博:含小程序、微信羣、公眾號、個人號、官博、短視頻平臺等,定位是彌補APP部分缺陷,如:互動頻率/內容傳播/產品開發週期等,更是一個打通私域流量池的一個重要通道。
  • 公域流量:定位是核心的流量來源,如社交平臺/綜合資訊媒體/廣告媒體/網站等。

二、運營生態閉環

1. 關聯APP與微信關聯目的:打通公域流量與私域流量池最基本的通道,是為了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更全面的產品/服務。使用場景:基於微信生態圈這個巨大的流量,人們對微信的依賴程度在國內的社交APP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所以在公眾號、小程序、微信羣、個人號、朋友圈等場景觸達用戶的成本會變得更低。但前提條件是你的APP先要跟微信打通(一般是微信公眾號)。

下面是從APP引導用戶去關注微信公眾號進而綁定公眾號與APP的引導場景。

2. 微信端綁定APP

想要雙方打通,也要把微信生態圈的用戶跟APP用戶進行打通。下面以XX基金為例。綁定了就給你送錢,知道綁定是有多「金」了吧。

說到這兒,相信大家都知道了生態系統、產品生態閉環以及如何打通產品閉環了。問及其意義,說白了就在於以用戶需求為基礎,構建的一個良性環境,用戶喜歡、信任、有安全感,這樣的一個良性生態。


三、產品生命週期

1. 週期

來源:易觀數據

上部分我們從宏觀層面說到了產品的生態閉環,接下來我們就聚焦到產品本身微觀層面的「產品生命週期」。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都沒經歷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但你總會經歷那麼一兩個階段,但至少我們應該知道產品在每個發展階段對應的運營策略。2. (冷)啟動可能很多人都認為產品發版上線了,就開始大動干戈地各種拉新,甚至急於做ASO(應用排名優化),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畢竟拉新是一個ROI比重很大的技術活。其實上線初期,還需有一個產品的試驗期,這時候需要我們做兩件事:1)產品的種子用戶(儘可能最精準的一波);2)重新審視產品的商業模式。它們是承前啟後的關係。1))種子用戶2017年,在線抓娃娃正處於資本市場的風口期,筆者受邀加入一個在線抓娃娃項目的團隊,主要負責產品的運營。因為線下的場地費用、帶寬的費用等成本不低,老闆當時的目的就很明確,要求快速變現。當時筆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找一些低成本的引流渠道或者方式,而是儘可能找到精準的用戶,怎麼找呢?那會就是用幾個QQ號,潛入一些抓娃娃的QQ羣,不是直接發廣告,而是提取了他們的QQ號,然後以「第一批免費獲得內側資格」的名義給他們發郵件,這就打通了我們跟精準用戶的第一個通道。

有了第一批種子用戶,我們就開始試運營了,跑了15天數據出來了,發現數據比業內的數據稍高一些,但是ROI值並不高。後來又通過修改邀請獎勵機制、布娃娃的種類、投幣的數量、中獎概率等因素反覆測驗,最後達到了老闆的肯定。2))重新審視產品的商業模式其實,那會如果數據不理想,這個項目可能GAMEOVER了。在幾年前有不少現象級的產品,但最終整個生命週期都走完了都沒有獲得比較好的營收。譬如:神經貓、臉萌還有旅行青蛙(最後被阿里收購)。所以某些產品在冷啟動的時候除了找到精準的種子用戶試運營以外,也要驗證其商業模式是否有前景。

3. 拉新1)拉新是永恆拉新即用戶增長,是運營永恆的話題,而快速拉新就是體現一個產品開始成長的信號,也是公司對運營的核心目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產品/服務存在於虛擬的網路世界,不像傳統的行業,一般是通過線下的場景去連接用戶,用戶可以直接與產品/服務接觸,有用戶的需求自動送上門。因此,在依賴互聯網中的產品/服務,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一個核心產品的拉新工作,不是一個階段來衡量,而是貫穿整個產品生命週期。同時,拉新可以從公司的核心業務中直接體現出來:例如,一款產品(手機/電腦應用),那下載率的迅速提升就是成長的信號;甚至是一個新的媒體賬號,你的粉絲量不斷增加,也是成長的信號(例如2013-2016年,微信公眾號的粉絲增長。)。2)50%拉新法則一般情況下,一個項目或一個公司的成立,說明這個老闆有能力創造一款產品。當老闆認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並開始發布產品吸引用戶的時候,卻沒有發現他們認為的那些有需求的用戶會為他們的產品買單。擁有迎合用戶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卻沒有一種明確的提升用戶增長的方法,這是個糟糕的問題。筆者認為,規劃用戶增長策略與產品研發同等重要,也就是50%法則,說簡單點,在產品研發和拉新上平均分配時間。但現實是絕大部分產品團隊都沒有這個意識,他們總以為產品上線了就可以通過迭代去彌補用戶增長的一些功能。還有一些人以為這樣做會拖延產品的上線,從而影響後面的融資事宜。出乎意料的是,這反而還會加速項目的盈利與融資。3)拉新鐵三角拉新工作是需要運營、渠道、BD三管齊下的打法。① 運營對運營人員來說,當一個新的產品本身具有了增長功能,運營起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不需要太多的人工操作,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與產出。但在產品初期,運營人員依然要找到最合適的渠道,無論是還是以上面的例子,從同類場景的產品中找用戶(含競爭者的社羣);然後針對這一波精準用戶策劃一些用戶增長的活動(具體可以接著慢慢看接下來的實戰案例部分)。② 渠道渠道這塊,筆者把它分為一個大類。一般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方式觸達用戶,並進行精準轉化。
  • 軟廣告:在一些廣告自媒體平臺投放廣告,例如微保(騰訊旗下保險平臺)會通過對垂直領域(財經、保險、房產、理財等泛理財自媒體)的自媒體賬號投放軟文的方式去實現精準用戶的積累。
  • 大眾媒體:大眾媒體是一種通過報紙、雜誌和電視廣播、車廂廣告等傳統媒介讓產品或者品牌提升知名度的方式。但有相關數據表明,傳統大眾媒體的廣告投放量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其實這也無可非議,因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用戶大部分的交易場景已經轉到線上了。在這種環境下,對於廣告主來說,大眾媒體的選擇就多了,在細節上可能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與媒體平臺的主編、記者進行溝通以獲得更好的投放效果。
  • 搜索引擎優化:是一種通過網路搜索引擎優化(SEO/SEM)低成本獲取精準用戶的方式。直到目前,搜索引擎優化主要集中於PC端。(其實,淘寶的關鍵詞搜索跟網路搜索引擎優化原理相似)隨著移動端的發展,以微信、頭條為主的互聯網巨頭會不會對搜索引擎這塊進行商業化?咱們走著瞧。
  • 應用市場推廣:基於產品的用戶,在安卓和ios的應用商店投放的效果都可能不一樣;在ASO(應用搜索排名優化)方面,基本上也是需要不斷優化調整出適合自身產品的搜索關鍵詞。
  • 信息流推廣:常見於綜合資訊媒體與社交平臺,屬於廣告投放。

③ 商務拓展即BD,是創建有利於公司也有利於合作夥伴的戰略關係的過程。通常可以通過資源互換,實體與實體資源或者虛擬與實體資源之間的合作。這裡也是可以發散思維,根據自身擁有的資源,展開各種不同的合作方式。還可以通過找流量合夥人、分銷、跨界聯合營銷(又叫抱大腿)等等商務合作方式。4. 促活任何產品都有疲軟的時候,常見的是用戶找到同類更好的產品/服務,就活活被競爭對手虐殺了唄;或者是功能迭代失敗;或者說沒有為用戶解決核心問題。說到這裡,其實產品增長疲軟,不全是運營背鍋,但筆者認為,作為運營還是可以做很多提升用戶活躍度的工作。首先制定一個活躍體系:主要由用戶羣體+活動觸發場景+福利(實物/虛擬/社交貨幣)三部分組成。
  • 用戶羣體:主要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羣採用不同的運營策略,以有效的降低成本以及提升促活指標。(關於用戶分層的研究,在接下來筆者會跟大家詳細分享。)
  • 觸發場景:就是不同的人羣採用的活動場景不一樣,需要完成什麼任務,這個任務的設置也和我們產品運營要達到的目標統一;
  • 福利:這裡著重說下,福利可以是實物獎品,也可以是虛擬獎勵:特權、會員等級,或者是增加社交貨幣的精神上的。

例如QQ20週年(1999-2019年)的H5活動中,有一項是QQ個人軌跡,當時就有很多朋友在炫耀自己的Q齡,這運營背後的動機就是讓用戶分享賺取社交貨幣。

QQ20週年 推出個人軌跡活動

QQ20週年 推出個人軌跡活動

5. 營收/增值

在這一階段,其實就是整個產品的營收變現/增值的階段,筆者認為運營主要關注4個指標:付費轉化率、ARPU值、付費週期、變現模式。
  • 付費轉化率:指付費用戶佔比,即付費用戶數/總用戶數X100%。
  • ARPU值:指人均付費額度。
  • 付費週期:如果週期過長,那是不是應該新增一些高頻的產品?
  • 探索變現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在出售產品/服務獲得創收以外,探索更多盈利的方式。

例如金融行業,有一個叫貸款超市,可以理解為手機上的應用商店,是一個通過「應用商店」下載註冊貸款軟體,給其他現金貸平臺導量的平臺。

換句話說,貸款超市是連接貸款用戶與現金貸平臺的產品,所有業務都是基於這個關係。還有的傳統模式中的特許加盟也是將品牌變現的一種方式。成熟產品階段,很多的時候除了營收/增值外,還需要偶爾創造一些爆點,打打感情牌,甚至賣個萌,讓用戶記住你,這些都是常見手段。例如上面說的QQ20週年個人軌跡、微信個人號發展歷程的回顧等。筆者所在的理財平臺四週年時,策劃了一個《四週年,致每個你 領取你的專屬福利》。

需要提醒的是,產品在這個時候是屬於成熟階段了,主要以運營為主,功能新增、交互體驗優化為輔。總之做好資源的調配為基礎,以免本末倒置。6. 留存留存跟拉新是對立面,又拉新就有留存,也是貫穿整個產品的週期。而並不是在出現用戶增長開始下滑的才開始頻頻推出一些留存用戶的方式。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像一個準備離職的員工,即使最後用人單位怎麼留也很難留了。留存思維應該是伴隨著產品生命週期的全過程,通俗講就是要時刻抓住用戶的心,做好用戶等級的持續關懷,滿足用戶的需求,讓用戶玩起來,讓用戶欲罷不能,那麼這個產品運營就是成功的。但這部分呢,筆者要強調的是從產品的生命週期角度,產品發展到這個時期,用戶對產品已經是產生了疲倦,進入產品的老齡期,運營人員關注的指標是DAU、日活頻率,甚至可以為轉型新的項目作準備了,畢竟誰的用戶都不是大風刮來的。好比目前的社交軟體QQ,雖然DAU是呈增長趨勢的,但日活頻率顯然是下降的,因此該時期應該持續推出新的功能並保證運營質量。這時候運營人員可以做一些用戶等級關懷的活動,然後可以通過簡訊、EDM、微信、APP push消息等渠道來觸達用戶的方式提高留存率。7. 流失這基本是產品整個生涯的落幕階段,主要特徵是用戶不斷流失,或者日活極度低迷,比如校園社交平臺-人人網,噹噹網都屬於這個時期。筆者認為這都是正常現象,不要過於傷神,只要投入產出比低於底線了,就來一個「夕陽紅」,可以做一個活動留一個好印象。同時也可以提前做一些轉型或者收購相關工作了,就像人人網最後以2000萬美元被收購了,這也算得到了壽終正寢。

來源:人人網 PC端

以上筆者向大家簡單講述了產品運營在產品整個生命週期需要關注的運營指標,大家需要很清楚面前的這款產品所處於的階段,進而做出正確的運營策略。

簡單說就是:把握節奏,做該做的事。

下期預告

下回我們重點聊聊「用戶體系」,先上圖預告。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發佈於 2020-01-09


私域流量也可以說是一個偽概念。目前大部分私域流量,注意是大部分,就是一個發布渠道罷了,沒有人設,沒有特色,沒有黏性。像微信朋友圈發廣告也可以說是一種私域流量,發廣告依然有很多人屏蔽你。

很多平臺上的私域流量,就是讓你按耕作好自己的三畝地,等慢慢各種指標優秀了,平臺演算法就有公域流量給到你了。

不同平臺私域流量有不同的操作方法。總歸一句話,先耕耘好自己的三畝地。


現在到了互聯網 已經到流量到了留存期。

私域流量是一種用戶思維,核心點在於運營和提供消費者價值,拉近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而變現是最終結果。

一、什麼是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這個名詞,近2年才被提出來,但是這種思維方式早就有了,只是不同時代連接私域流量的介質不同而已。每一個流量,對應的都是活生生的個人,所以「私域流量」其實就是一個屬於你的私人地盤,有一個個人在裡面。

80後對「貝塔斯曼書友會」肯定不會陌生,那時候很多雜誌,都會有那麼2頁羅列了書友會各種熱門圖書。

你要是對書友會感興趣,就可以填寫入會申請,書友會每個月通過信函這個介質,快遞一本小冊子給你,羅列當季最熱門圖書,實現了書友會和消費者點對點的溝通,引誘你下單購買。

曾經大家去餐廳喫飯,會被引導留下手機號,遇到餐廳新品or店慶,信息通過微信這個介質發給你,時至今日,這個方法一直在沿用,尤其是電商行業大促時候,只是大家簡訊打開率非常低,方法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已。

私域流量雖然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卻不是一個新的思維方式。微商,只是借鑒了這種思維方式,通過利益驅動把這種方式系統化、規模化、代理化。

為什麼大家誤解私域流量=微商,是因為有很大相似點:直接的溝通、圈人、裂變都承載在微信上,所以給大家造成了誤區。

私域流量有以下幾個優點:

1. 流量更可控

假設百度有一千萬用戶,然而這一千萬用戶跟我們沒有任何關係,我們只有把裡面的用戶導入到自己的平臺,纔算自己的用戶。後續針對用戶的服務或者換量纔有可能發生。

2. 性價比高

我們在流量池獲得曝光是需要付費的,比如:關鍵詞競價,不花錢想獲得曝光,門都沒有。

而一旦把用戶從流量池導入私域流量,比如:微信羣,那真的我的地盤我做主,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了。當然了也不能太放飛自我,如果用戶體驗不好,分分鐘會從私域流量池遊走的。

3. 給了我們深入服務用戶的可能

拿抖音來說,用戶喜歡的短視頻很多,當對其中一個視頻感興趣時,可以選擇關注號主,關注後可以一直享受號主提供的視頻觀看服務。

當關注號主的人越來越多時,這個號主就成了網紅,他這個號也成了私域流量池。

私域流量的載體有哪些?

在這裡不多講請看下面這篇文章:

凱老兄說:疫情危機下傳統企業怎麼轉型到線上獲客。?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如何經營私域流量?

如果企業已經確定要入局,那麼私域流量的打法有哪些?

首先,找到你的目標用戶。

我們都知道,二八定律,一個企業80%的銷售是由20%的重要用戶來貢獻的。所以,不要想著把所有用戶一網打盡,私域流量池本身就代表著精細化運營,它應該吸引那些願意主動靠近品牌,認可你的產品和品牌價值觀的人,而不是用利益驅動去薅羊毛。

然後,人圈進來了,怎麼去做留存做轉化呢?

在運營私域流量時,很多企業最常見的錯誤是沿用以前的思維。比如,很多人讓客服團隊搞大量微信個人號做私域流量運營,然後在羣裏發各種各樣的廣告信息轟炸,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有哪個用戶需要自己的朋友圈裡面多一個微信客服和刷屏廣告的人的嗎?

那麼,高質量的私域流量運營是怎麼樣的呢?

目前私域流量比較高階的玩法有以下三種:

資料來源:騰訊-BCG聯合報告

凱老兄做了一個拆解:

(1)重視運營的長期價值

購物助手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以木蘭姐的一次體驗為例:我有次買菜添加了小區樓下錢大媽店長的微信,發現羣裏可以隨時下單,滿38元還免費送貨到家;店長每天會在羣裏把哪些有優惠的菜品發出來,每天定點定時還發紅包,手氣最好的用戶贈送一些新鮮食材,等等。

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給用戶提供的是長期價值而非短期利益。

用戶加進來有什麼長期的價值吸引我留下,接受你發廣告,互動,還不刪除你。如果只是短期利益,比如加微信領5塊錢優惠券,那很多用戶領完就刪掉你,他看不到未來你存在的價值。

(2)塑造KOL,意見領袖發起高質量的話題

例如木蘭姐做的「品牌人社羣-木蘭姐」就是這個類型,是一個關於品牌營銷的專業社羣。

這個羣裏有來自各行業的品牌負責人和營銷從業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對品牌和營銷感興趣,適合互相交流學習,找到志同道合的歸屬感。

而一些品牌,像是一些知識付費行業的,完全可以通過諸如導師的力量聚攏一羣有著共同學習成長目標的人,組織線下的一些活動,形成興趣社羣,為品牌發聲。

(3)與用戶做朋友,給他空間、樂趣和引導

私域流量的核心是用戶關係。

所以,企業要像個人,有想法,有個性,要讓用戶相信你,願意看你發的內容,知道你真心關心她,覺得你是一個懂她的人,而不是一個冷血的機器。

用戶不是上帝,用戶是BABY,我們要給他空間、樂趣,還有引導。

完美日記就是通過打造你身邊的私人小管家形象,一步步滲透到用戶生活中,讓用戶感覺像是自己的朋友,這位小姐姐推薦的每一款產品都能直擊你的心。

精細運營,可以參考完美日他們的私域流量打法,用的矩陣打法,層層刷選分流。

無疑,做好私域流量運營不是把用戶圈進來就完事,這是一個需要企業站在用戶角度,要有目標,有方法,有策略,纔不至於最終喫力還不討好,讓私域流量成為一盤散沙。

彩蛋

凱老兄推薦閱讀:

凱老兄說:賣蛋糕,用4個微信號,3天賣爆1500單,活動總收款36.8萬??

zhuanlan.zhihu.com圖標凱老兄說:美甲店如何通過服務號裂變增加600人的客流量?

zhuanlan.zhihu.com圖標凱老兄說:實戰乾貨 | 一家水果店如何社羣裂變賣貨做到營收100萬?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