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實體就是特別,特定的某一個實體,世界上某一個特定,現實的人,比如蘇格拉底。「又不存在於一個主體裡面的東西」可被理解為與第二性實體的差別。

第二性實體就是泛指的某個有同種屬性的實體中的某一個實體。例如將「人」這個字指世界上所有的人中的某一個,那麼「人」就是第二性實體。某個人是存在於「人」這個主體裡面的東西。


1、自然語言-事things物「甲a=a乙」實entity體-邏輯語言;

2、甲a=a乙,同一律;

3、你的問題來自於錯誤的理解或錯誤的翻譯;

4、多次談及,已經厭倦,依照這個原理,你自己多多思考吧?


我們知道亞裏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所以他對哲學的關注重點還是在世界的構成上。柏拉圖世界的本源來自一個精神世界的最高層面,姑且說是上帝。在上帝那裡已經建好所有的完美事物,而存於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都是完美之物的複製品,也就是殘次的事物,所以他把精神世界稱為理型世界。亞裏士多德通過觀察和思考卻得出了相反的觀念。他認為我們是通過觀察具體事物得到一個「有」,從而得到「什麼」的客觀概念,也就是說亞裏士多德是唯物觀的來看待世界的。

亞裏士多德通過對名詞的梳理過程發現我們的觀念比較混亂而其中有規律可循,就對它們進行了歸納分類,從而發現了分類學,進而又發現了邏輯規律。這兩大發現的前提就是針對一個具體的事物觀察的來,因此他把這個具體的事物稱為第一實體。但同時他認為實體都是由某些基礎性的質料(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說在他這裡概括為質料)所構成「形式」,通過「形式」被精神察覺到產生認知,得出了根本事物是第一實體,它是一切存在的基礎和根據,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古希臘早期哲學家用具體物質形態來說明事物本源的侷限性,一定程度上是對柏拉圖理念論唯物主義的克服。

第二實體」是指「第一實體」的屬和種,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東西,例如張三,李四是「第一實體」,「人」、「動物」便是「第二實體」。第一性實體」和「第二性實體」的關係,就是個別和一般的關係。「第二實體」依賴於「第一實體」而存在,例如沒有個別的人存在,也就沒有「人」這個「屬」和「動物」這個「種」。同時,只有「第二實體」的屬和種,才能更得當地說明「第一實體」是什麼。但在考慮到死亡(動物的流動性-死亡與腐朽)這一事實時候,亞裏士多德出現了思考的混亂,認為第二實體在沒有第一實體的情況下也可以存在,也是客觀的,就像母馬一隻死去,其它馬還是馬;沒能分清概念與範疇的關係,實在可惜。


瀉藥。

亞裏士多德首先從他創立的形式邏輯裏,談談系詞「是」的邏輯功能。

「是」的邏輯功能有三個:它可以作判斷的聯結詞,可以指稱主詞自身,可以表示被定義的概念與定義的等同。

「是者」的實體意義與「是」的邏輯功能相對性。在「是」的第二種邏輯功能中,「是」指代主詞自身,「是者」只能作為主詞來使用,這樣的是者就是第一實體。與此相對的是第二實體,「是」在這裡指向謂詞,而不指代主詞自身。舉例來說,蘇格拉底是人,在這個判斷裏,作為主詞的蘇格拉底是第一實體,作為謂詞的人是第二實體。「蘇格拉底」作為第一實體,只能作為主詞,否則就會出現「蘇格拉底是蘇格拉底」的同義反覆,作為第二實體的「人」,則既可以是主詞,也可以是謂詞。

簡單來說,亞裏士多德在這裡的意思是,個體事物是第一實體,種和屬是第二實體。

但是,在「是」的第三種邏輯功能中,他又提出了另一種關於第一實體的論斷。「是」在定義裏表達主詞與定義之間的等同關係,相當於指向了主詞自身。而定義規定了實體的本質,在此意義上他聲稱,本質是第一實體。

這兩種關於第一實體的說法是有矛盾的,前者強調事物的存在、個別性,後者強調事物的本質、普遍性。關於第一實體理論的矛盾,對後世影響深遠。


第一實體:既不述說一個主體,也不依存於一個主體。

第二實體:述說或不述說一個主體,但也不依存於一個主體。

例如:這條馬是馬。前者是第一實體,這條馬只能被訴說,就算調換位置為「馬是這條馬」,這條馬依舊被述說,而後者是第二實體,因為「馬」作為屬種概念可以被述說也可以述說其它,例如:馬是動物。

如有錯誤,望指正。


第一實體指具體的個別實體,第二實體指普遍的理念實體。


第一實體是個體。

第二實體是由個體組成的羣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