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觀點認為性取向是由基因先天決定的。題主作為生物只有高中水平的菜雞,請問各路大神:性取向是否可以視作一種性狀?若可以,那麼由於(人類)同,無等性取向無法將基因向下傳遞,則是否任何出現的此類性取向完全由基因突變產生?可實際上目前同性戀比例遠大於基因突變頻率,則是否可以認為絕大多數自稱同,無等僅是一種主觀判斷呢?


同性戀並不是由一種簡單的同性戀基因決定的,而是由多種不同基因共同影響的。

而且男性的性取向基因和女性的性取向基因不同,你可以簡單理解成相反或者互補。同樣的一個性取向基因,比如對女性的荷爾蒙產生興奮,表現在男性身上就是異性戀傾向,但表現在女性身上卻是同性戀傾向。

所以題主問題描述中的猜想本身就不合理。

原題

簡而言之:

對女性喜愛的基因,會在男異性戀和女同性戀等人羣中延續下去;而對男性喜愛的基因,則會在女異性戀和男同性戀等人羣中延續下去。

同性戀受到基因的影響,並不是說同性戀者身上有著異性戀者沒有的性取向基因,而是男同性戀者有著一些女異性戀者纔有的性取向基因,女同性戀者有著一些男異性戀者纔有的性取向基因。

根據目前的科技水平,每個人應該都會有一個男性的親生父親和一個女性的親生母親,所以不管是男是女,接收到了哪種性取向基因都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謝邀,作為一個學渣對於這個問題不知道該怎麼學渣,畢竟我也只是高中生物水平。

對於同性戀是否由理由傳播現在貌似還沒有一個特別準確的定論,有學者認為跟基因遺傳有關也有學者認為無關,暫且不討論。至於題主所說,即便是試做一個性狀,也可能是多個基因組合控制,比如AA,Aa,aa這三個基因組表現性狀不同,那是不是就能解釋一下下?而且高中生物中也有說過性狀表達還有環境影響,所以不要太糾結於這個啦,喜歡誰就是誰好啦,不要那麼在意同性還是異性,遇到喜歡的就很難了,給自己那麼多限定幹嘛。

說句題外話,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釋解釋,就是同性戀羣體受社會文化因素影響存在騙婚(當然騙婚堅決不可取),這樣子看是不是能按照題主的思路解釋解釋呢


首先高中生物書告訴我們,性狀總是受到基因和環境兩方面影響。當然你可以說基因的影響纔是「決定性」的,但這並不是排除環境影響的理由。既然允許環境(包括後天環境和子宮環境)改變性取向,那麼題設中「此類性取向完全由基因突變產生」就是無稽之談。

其次,就算只考慮基因,相關基因(當然不止一個基因)也未必只有改變性取向的效應,比如研究發現某基因在提高女性生育能力的同時,也會一定程度提高男性的同性戀傾向,那你說這麼一個基因是有利於傳播還是不利於傳播?不好說吧。

另外,我認為社會規則也對基因的保留有影響。如果在原始社會,一個gay不喜歡女人就不喜歡了,不會產生後代,也不會傳遞自己的基因(暫不考慮其兄弟姐妹的後代);但如果是封建社會,娶妻生子天經地義,gay也必須生孩子,那麼他的基因自然就更多地保留下來了。現在的性少數比例也就更不足為奇了。

題目中最後一句的「主觀判斷」,恕我難以理解,你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不由你的主觀來判斷,難道還要找個評審委員會來替你判斷嗎?如果「主觀判斷」指的是「錯誤判斷」的話,會有那麼多人自己欺騙自己,為自己套上一個被社會排斥的身份嗎?


首先我認為性取向是有一定基因(生物學)決定成分的,各種相關報告中都有闡述。至於對於基因傳遞這件事也很好理解,簡單來說並不是所有「同性戀」對自我都有認知,所以並沒有影響。其次對於有認知的人而言,大部分也會因為當時的文化影響而選擇與異性結合,所以這也不太影響基因傳遞。

但是,我更傾向於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影響佔比。就像剛剛說的,在相關的社會背景下很多人是沒有這個認知的,即便帶有基因但是沒有表現。比如說有人會帶有暴力基因,但可能一生都沒有任何暴力行為發生。而有些人即便沒有暴力基因,但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發生暴力行為。

至於要研究「同性戀」這件事,那麼前提勢必是瞭解「性別」和「性取向」,否則是沒辦法判斷「同」或「戀」的。關於「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性取向」之間的相關交聯印象中就多達200多種(記不清具體數字了,可能不太準確),隨後從中區分同性、異性、雙性、泛性、無性、自愛性等等。。。

SO。。。目前普遍的「同性戀」基本可以說是主觀的,無論是因為基因還是其它,都是主觀偏好或主觀認為。只是其中有明確認知的(包括多樣性認知),也有搞不清狀況迷迷糊糊的。。。

個人觀點。。。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Science上的一篇關於決定生物性行為的文章。研究發現,染色體上可能有多段決定性取向的基因片段。所以即使父母都是異性戀,生下來的孩子仍然有同性戀的可能。我個人的觀點是,只要不約P,不玩弄感情,那麼性取向就是個人自由


看審美觀,審美觀這種後天因素多點


目前這個問題還沒有定論,但是有一個角度可以考慮:對於生物來說,並不是隻有全力投入繁殖這一種最優策略,基因與生育間的關係也沒那麼簡單。如果這個基因有利於養育家族內的其他幼體,或者有一些諸如此類的其他益處,那麼即使它會減少自己的後代數量,總體來說也仍然是對繁殖有利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