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输出功率的电源适配器,体积越小越贵。所以大块头充电器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

对电脑电源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应该听说过80Plus标准。80 Plus分级是衡量电源转换效率的标准,所谓转换效率,就是电源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这个值必然低于100%,因为电源自身电路元器件必然有额外消耗的功率。很显然,这个转换效率越高越好。以我国220V电网,家用的非冗余电源,各级别转换效率如下:

  • 白牌(无任何后缀):82%~85%;
  • 铜牌(Bronze):85%~88%;
  • 银牌(Silver):87%~90%;
  • 金牌(Gold):89%~92%;
  • 白金(Platinum):90%~94%;
  • 钛金(Titanium):92%~96%。

不同级别的电源价格差异,以海韵650W为例(没有白牌和银牌):

不同级别电源内部电路的差异,这个说起来就太复杂,这里只说一个很简单的指标:电源自身的功耗。假设整台电脑的所有配件需要300W功耗,也就是电源输出功耗300W。很容易计算不同级别电源的自身功耗(按照每级别最高效率计算):

  • 白牌:52.9W
  • 铜牌:40.9W
  • 银牌:33.3W
  • 金牌:26.1W
  • 白金:19.1W
  • 钛金:12.5W

当然,手机笔记本功耗没有台式机那么大,但现在手机快充30~40W,轻薄本适配器一般是65W。按照上面的计算,轻薄本适配器转换效率低的发热超过10W,转换效率高的不到3W。

电源自身功耗会转换为热量,台式机电源有风扇主动散热,转换效率低大不了风扇转得快一点噪音吵一点。而对于笔记本、手机的电源适配器来说,没有风扇只能靠被动散热。高中物理学过,被动散热的效率取决于表面积和温差,但作为暴露使用的家用电器,过高的表面温度会导致烫伤,温差是不可能提太高的。转换效率低的适配器,就必须增大散热面积——也就意味著要增大体积。


首先,类似于问题图中发布会上介绍的类似手机充电器的PD充电头必须是配备USB Type C介面且支持PD充电功能的笔记本电脑才能使用。如果笔记本电脑需要的功率大于100W,超过了PD充电协议支持的最大功率,则只能使用传统的电源介面供电,不能使用问题图中这种充电器。

对于轻薄本等功耗较低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因为充电器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效率并非百分之百,会有一部分电能被转化为热能,这体现为充电器自身有在工作时发热的现象。因为绝大多数充电器需要依靠向空气进行热辐射来被动散热,而被动散热的能力是和充电器表面积相关的,自然表面积也和体积相关,如果想要设计出体积小的充电器,就必须想办法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这体现在产品上就是往往体积越小的充电器的成本越高这个规律。自然,笔记本厂商要节省成本,自然就不会标配体积较小的充电器。

另外,这种充电器一般为了使用方便是只配备两脚插头的,不会进行接地。如果用这种充电器为一些金属外壳的笔记本电脑充电的话,会造成笔记本电脑表面摸起来有酥麻感的现象,使用起来不舒适,如问题图中这个充电器就有可能造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使用USB Type C充电器的笔记本电脑会有,以前使用MagSafe充电器的MacBook笔记本电脑也会有产生这种现象。

而且这种充电器在使用中也会产生其他不便。这种充电器会显著地占用大于插脚本身的面积,在某些插座设计比较密集的插线板上会占用其他插座的位置,或者干脆就不能插入插座,如图中这种桌上插座,如果充电器的尺寸再大一点的话想要插入就比较困难了: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充电器有一定的自重,如果插入墙上等垂直表面的插座,会产生「插不上」或者「插不稳」的问题。而像问题图中插入水平表面时,会经常造成线材弯折,对线材寿命造成一定影响。

当然,目前已经有很多支持PD充电的轻薄类笔记本电脑产品标配了如问题图中这种充电器,而且把可以同时充手机作为卖点宣传。

某些支持USB PD充电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厂商标配的USB PD充电器是有一截从交流电插座连接到充电器的线材的,如下图:

这种充电器就会解决上文中提到的不便。但是,由于接入交流电插座的线材需要设计地较粗较硬来避免危险,这样一截线材放入书包中会占用很大的体积,不便于携带,而且在需要使用时需要把这一截较粗较硬的线展开,也不方便。自然,传统的笔记本充电器也都有这个问题。

结合这两种充电器各自的特点,建议使用USB PD充电的笔记本电脑的用户在家中或者宿舍中的书桌上常备带有一截连接交流电插座的三脚线材的充电器,另外备一款两脚充电器以出门时使用达到便携的目的。


大块头充电器,我估计说的就是这种早几年很常见的三段式充电器:

两段线把一个适配器本体夹在中间,适配器本体的体积会比现在常见的便携适配更大一些:

如果再加上小米最近推出的 GaN 适配器,体积差距还会更大,但是这么比确实有失公允,很早之前我回答过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评价苹果和微软不给15英寸MacbookPro和SurfaceBook 2配备足额功率的适配器??

www.zhihu.com图标

里边就有提到过,适配器本质一种转换设备,它负责把 220V 的电压转换成 20V 给笔记本,或者 10V 以及 5V 给手机和平板,那么转换的过程中就会有损耗,这些损耗就会以热量的形式被散发出来:

适配器:无风冷密闭适配器中、环境温度为+50 °C,敞开式:开放的通风条件下,环境温度为+50 °C

加上电源适配本身又没有风扇只能靠被动散热,所以适配器就需要保证一定的表面积来避免温度更高,所以体积也不会太小。

而这里又涉及到了适配器的转换效率问题:

当年这个图表只对比了 80% 效率和 90% 效率的发热差距,但是你也能发现这 10% 效率的差距带来的体积差距是巨大的,这 10% 的效率,让适配器表面积需求差距 1 倍,但是体积却需要差据 2.85 倍,当然上边这个用的是正方体,现实中没有电源适配器会做成正方形,所以实际上差距没有这么大。

而为什么说拿小米最新的 GaN 适配器跟老的适配器比有失公允?

也就是因为 GaN 本身就是大幅提升转换效率的技术,理论上最高可以达到 99%, 实际产品可以做到约 95% 的转换效率,所以发热大大减少,表面积也就不用那么大,最终结果就是体积小了。其他厂商也会慢慢推出基于 GaN 的产品。

2019 年,有哪些快充头/线值得入手??

www.zhihu.com图标

不过可以看一下之前我的几款 60W~65W 便携适配器评测,里边的两个 GaN 最终都有翻车迹象,因为至少第一代 GaN 其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没好,小米这次的产品我还没抢到,抢到之后也会测的。


那么大块头适配器就没有优点了吗?有的,而且还不止一个优点:

第一,它使用的是三头插座,能接地。

知乎早年有一个很著名的问题:

感觉 MacBook 的金属外壳带电,摸上去有点麻麻的,为什么??

www.zhihu.com图标

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接地。除了 MacBook, 其他金属外壳的笔记本也都有这种问题,甚至金属外壳的手机在充电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轻微的电感。

而三头插座提供了额外的接地,也就自然没事了,大部分觉得自己笔记本、平板有电感的人我都推荐他们换成三头插座。

第二,它的插座端是可以随意更换的。

这也是很多年前笔记本电脑用户的共同的记忆,那时候的商用产品为了满足用户出国的需求,还会赠送或者提供选购各种国家的转换配件,这样不管是到什么地方出差就都可以用了。

当然,勉强算还有第三个优点吧,那就是表面温度更低,毕竟体积也不是白占的。

2019 年,有哪些快充头/线值得入手??

www.zhihu.com图标

还是推荐看一下上篇的对比横评,就算是便携适配器之间,温度的差距也不是一般的大:


最基本的问题,功率不够

没错,65w能充笔记本,关机待机轻负载下都能充…

然而,满载时候呢?

以我的15寸mbp为例

只是上网的话,30w的pd充电器都是能缓慢冲进电的(anker 60w 双c,两个口都接入负载时工作在30w*2)

但是,当我运行fcpx…功率直破110w!!

可恶的苹果竟然只给它配了87w的pd充电器!插著充电器都会缓慢掉电是什么鬼…

看著蹭蹭往上走的电池循环次数…我欲哭无泪…

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原装充电器,应该要确保设备满载不掉电才算合理!

而65w之类的小型充电器,作为应急补电/延长续航,也是可以凑合用用的…只不过pd协议目前封顶只有100w…对于绝大多数有独立显卡的笔记本都是不够满载的…

PS,苹果个坑爹货,我为了缓解电池压力,特地买了anker的100w充电器…结果15寸mbp虽然连接到到100w协议,但还是只吃87w……


一句话概括,就是pd是有极限的。

笔记本厂商肯定是给你最稳妥,最简单,也是最便宜的解决方案

我吐了,不光是小米新品充电器,只要是PD协议的都能充笔记本,包括联想之前的口红充电头,所以这玩意不是什么新品,这是个前人玩腻了的东西,甚至你也pd还可以转一手DC来使用。用在各种奇怪的设备上,比如超级itx机箱。但是知乎的装机大佬应该是不怎么喜欢diy这些东西,他们热衷于推荐一些自己都没用过的玩意儿。

但是你越追求小你就会越清楚,pd是有极限的啊!就不说什么散热之类的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就算是把功率压在100w这个范围内,很多pd充电头都经不住满功率输出。就算把功率限制在65w这个范畴,你想要长时间稳定使用的话,最后还是会变成大块头充电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