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從芝加哥南城的貧民區黑人學生,到前美國第一夫人,一個既無背景又無資源的小人物,完全憑一己之力成為人人欣賞的強大女性。

她的經歷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逆風翻盤。為了鼓勵曾經和她一樣迷茫無助的夥伴,她寫了一本自傳——《成為》。 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如此評價: 「書裏有你想知道的一切,甚至還有一些你想像不到的東西」。

奧巴馬說:「這本書是深刻的個人經歷,正如書名一樣,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人。」

看了這本書,我想和你分享兩點體會。

你不要強一點怎麼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現在很多人都自稱「佛系」,恕我直言,說的好聽點,這是和生活的和解,其實是對人生的妥協。米歇爾之所以能從貧民窟走向白宮,靠的就是「自我擰巴」。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教大家認讀一組新單詞:「red-blue-green-black-orange-purple-white」。看到有的小朋友念不出來,她躍躍欲試,很順利地念出了前面 red、blue 這些單詞,但是念到 orange 的時候就卡了一下,唸到 white 的時候,她的腦袋就蒙了,覺得自己很丟臉。

對我們來說,背不出單詞能有多大點事?簡直是九牛一毛無足掛齒,但是米歇爾不同。

當天晚上,她展開了嚴肅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單詞正著拼,倒著拼,還不停地罵自己「蠢」。她不甘心。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她要求重新念一遍卡片。老師不同意,說還有別的課要上,但她堅持要重念。最後她成功了,胸前別著老師獎勵的金箔紙小星星。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要強」。上惠特尼揚高中時,她要求自己就算不是門門功課都拿A,也要一直努力,至少要接近全A。當她向一位大學顧問申請諮詢時,顧問只說了一句話:「我不確定你是普林斯頓的料兒。」聽到之後,她只有一個想法:「我會證明給你看。」7個月後,她收到了黑人數量不到學生總數9%的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對女孩來說,要強不是貶義詞,甚至能夠成為女孩們對抗不公的金鐘罩。

做一個小女人未必能被保護地周全,但是做個要強的女孩一定能保護好自己。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但底氣足,機會就足米歇爾的人生就像是一本筆記本,待完成和已完成都已分門別類規劃好,每完成一項,就在上面打一個√。她怕自己不夠優秀,不夠突出,就尋找榜樣,讓自己變得好一點,更好一點。所以,按照這樣的進度,她從藍領工人家庭,一步步考上普林斯頓,考上哈佛大學法學院。

她可以穿著精緻的阿瑪尼套裝,在25歲就擁有自己的助理,跟精英階層打交道,領著父母這輩子掙不到的薪水,從此實現階層的完美跨越。

她的人生遵循完美的計劃,但是她的老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卻完全不是這樣。他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以後,在一家非盈利組織做了幾年的社區工作者,為了呼籲政府採取社會變革,給予人民更大的幫助,纔去讀哈佛研究生。 所以奧巴馬比米歇爾大三歲,他的人生充滿了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就像人生路上的即興穿梭。對他來說,好像不必把自己禁錮在條條框框中,也不用所謂的他人看法去規範自己的言行,只要相信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你相信自己可以達到什麼程度,你就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功。所以,當奧巴馬參與公選的時候,米歇爾潑涼水:「我覺得你不會成功的。」奧巴馬一點也不生氣:「我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活都有美好的憧憬:什麼時候讀大學,什麼時候結婚,多久掌握一門技能,多長時間看完一本書......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已完成事項少之又少,待辦事項反而數量大增。就像玩俄羅斯方塊一樣,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的一塊圖形是什麼樣子,又怎麼用它來裝飾我們的人生?人生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與其按照世俗的成功、別人的定義要求自己,不如按照自己的步驟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對於奧巴馬,米歇爾是這麼評價的:「貝拉克在所有交付給他的事情上都努力而負責,他從不以別人為標杆來衡量自己的成就、自己的進步,而我自己有時就會那麼做。他有時似乎完全無視人生賽場的激烈競爭,以及一個三十歲的律師應該追求的所有物質上的東西。」成功的路上永遠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底氣足,機會就足。

寫在最後

網上有這麼一組數據:哈佛大學2021屆新生中,有46%來自超級富豪家庭。於是,很多人就吐槽:平民逆襲已經成為神話,階層流動越來越慢。但是,他們忽略了另外一組數據:35%的哈佛新生很少用twitter,56%的哈佛新生沒有賬號,超過80%的人很少用或者根本沒有Facebook賬號。不怕有錢的人比你還努力,就怕你知難而退還拿表象安慰自己。已經離開白宮的米歇爾女神說:「我54歲了,仍在追求進步,我希望未來的自己一如既往,永不停歇!」迎難而上,你可以成為任何人,更會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公眾號:維小維生素

ps:公眾號後臺回復【888】可獲取一份吐血整理的個人技能實用大禮包。內容涵蓋幫你賺更多錢的理財課,各種PPT模板、升職加薪的寶典

專註職場、財商和個人成長


在這裡po一下我的讀後感,稍微長了一些。歡迎交流。

1.

我想這本書會在一段時間裡都成為我讀過最好的書之一。

我是在三八婦女節那天買到的這本書的,在我上海最愛的建投書局裡。它跟好幾本女性傳記擺在一起,希拉里啊,可可香奈兒啊,等等。但是它淡藍色的封面一下就吸引了我,和米歇爾巧克力色的皮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後來讀書的時間裡,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封面的設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沒有政治角色中英氣逼人的畫面感,這樣簡單明亮的搭配反而是一種平淡和真誠的流露——這也是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斥著政治正確宣言和平凡第一人稱成功之路流水賬敘述的普通政治家傳記,然而它帶給的真實感和真誠感卻遠遠超出我的預期。雖然米歇爾的表述未必句句真實,我也不想天真地確信這是她百分之百真實地想法,但至少她讓我感受到了一個之前看起來遙不可及的人物,想認真地跟普通大眾訴說一些她所相信的人生。

2.

這本傳記一共分為三個敘述部分—Become me, Become us, Become more,分別代表米歇爾人生的三個階段。相比較於最後一章描述奧巴馬就職之後的生活,顯然第一二章更吸引我的視線。Become more其實和想像的差不多,主要是一些對奧馬巴和本人政治主張的讚揚、重點事件的時間點記錄和對川普毫不掩飾的厭惡。當然這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作為一個政治家庭沒有什麼比政績和立場更為重要了。然而,這一章中仍有兩個部分令我影響深刻。

其一是奧巴馬就職典禮的時候。芝加哥的冬天異常的寒冷,在面對整個家庭的高光時刻時,米歇爾腦子裡想的卻是如何控制住兩個年幼的女兒,並且確保她們不會感冒。她非常細緻地描述瞭如何在尚未僱傭任何專業管家的情況下,獨自一人急匆匆地衝進百貨商店給兩個女兒買圍巾和毛線帽,最後還發現小女兒的帽子有些太大了,粉色的帽子扣在她的小腦袋上非常的不協調。

另外一個部分是同性戀法案通過的那一天。為了表示慶祝,白宮會整體打上彩虹燈。米歇爾非常想出去觀看自己家熱鬧的景象。她先是去問了奧巴馬,得到了我沒法聲勢甚小地出門的傳統回答,然後又去問了小女兒,得到了ipad更好玩的答覆,當她最終找到大女兒願意一起出門看時,卻又遇到了到處都是特工值守的難題。當她想著偷偷打開大門溜出去時,馬上遭到特工的圍追堵截,一是提醒她短褲加人字拖的著裝太不合時宜,二是從這裡獨自出去實在太危險到處都是遊行人羣。最後,在母女兩的苦苦請求下,特工纔想了辦法從後院的一扇小門出去,滿臉嬉笑地如願看到了彩虹燈。這是她們入住白宮六年後第一次嘗試叛逆地逃離。

這兩個小細節讓歌功頌德的最後一章稍稍延續了一番前兩章的米歇爾—一個內心渴望傳統家庭幸福的女人和一個逐漸認識自我並嘗試叛逆逃離既有軌道的女性。而這兩個角色都是我沒有預料到的,甚至是我沒有預料到她能夠坦誠描述的形象。

3.

米歇爾的家庭是一個傳統但溫馨的工薪階層家庭,與流浪世界各處的奧巴馬不同,她在一個有開明教育理念和強大家族傳統的氛圍中長大。雖然經濟上達不到中產的水平,但全家一直過著非常有尊嚴並且注重體面的生活。再加上米歇爾哥哥的善良和無處不在的保護,米歇爾一直成長在和諧安定的環境中。這一切都造就了她對傳統女性家庭生活的嚮往——做一個稱職的母親,為孩子和丈夫付出,維護家庭的安定。在書中,她反覆描述過對奧巴馬從政的擔憂和對政治的厭惡,這破壞了她對工作和家庭生活平衡的美好想像。如今的我們時常把work-life balance掛在嘴邊,也經常默認像第一夫人這樣的角色自然應該早就放棄了這種所謂的理想。米歇爾在這部自傳中透露出的看似傳統的價格觀,也讓我們看到了她「女強人」形象背後的現實反差。

除了生活,米歇爾的職業軌跡也和奧巴馬有密不可分的聯繫。這也是我最被打動的部分,也許這和我自己的情況也有些相似之處。作為一個芝加哥南城出身的黑人女孩,米歇爾通篇都有強調一個問題:我是否足夠優秀。寬鬆和富有同理心的家庭氛圍給了米歇爾很大的堅強後盾,但是她的內心始終懷揣著突破階級和種族限制的夢想。作為一名優等生,米歇爾一路高歌猛進至哈佛法學院,最後入職知名律所。然而,如同現在的大部分常春藤學生(或者精緻的利益主義者),她做出的這一步步選擇完全是隨大流而已。她甚至非常明確地寫出,自己對枯燥法律是多麼地無所適從,和對光鮮亮麗,但時則看不到意義的工作而時常感到枯燥乏味。

這樣的情景在現如今仍然是大多數名校生的現實——校園激烈的競爭導致不甘落後於同齡人,peer pressure帶來的種種跟風思考甚至是思考的死亡,一味追求所謂光鮮、體面、最重要的是高薪的工作…… 每個人也許過得並不快樂。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是經濟的壓力也好,是害怕做出會失敗的選擇也好,這樣的浮躁一直蔓延在精英學校的空氣中,讓包括我自己的學生感到疑惑和迷茫。

奧巴馬可以說是打破米歇爾迷茫僵局的人物,不能說奧馬巴的出現完全改變了她的思考方向,但至少是給她本已動搖的內心增添了助燃劑。奧巴馬的聰慧和對人權、民生事業的熱情深深打動了她。致使她從一個連和奧巴馬交往都要深思熟慮是否影響了自己既定職業道路的人,逐步轉變成勇敢辭去工作,去發展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業。這其中當然有許多的取捨,包括經濟上,人脈上,一定也有許多她還未能表述出的部分,但是這些都他們一起扛了下來。

4.

許多人都願意把奧巴馬和米歇爾的相遇簡要概括成「實習生搞定女上司」這樣的老套肥皂剧劇情,但是實際發生的故事,至少從這本自傳的角度而言,絕不是電視劇劇情這樣膚淺的展開。我能感受到他們靈魂緊密結合的能量,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煩惱——他們還在奧巴馬參政初期進行過婚姻商談的治療。這是一個偏理想主義的愛情,但其中也足以讓人看見,她的第一夫人之路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像普通人一樣,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相比於政治人物傳記,我更傾向於將這本書歸類為一本女性的成長之書。米歇爾如何成為第一夫人,靠的絕對是天時、地利、人和——黑人人權運動的突破性進展,各路導師、助手和家人的緊密合作,以及自身不斷的努力和卓越的才華。但另一方面,這本書也完整展現了米歇爾如何從一個平凡的女孩成長為美國女性的代表。相比她遇到了什麼人,遭遇了什麼事,這本自傳中更難能可貴的是她親自袒露的心路歷程——和每個普通人一樣,在每個人生的節點,她都在想什麼,期待什麼,又困惑什麼。

說實在的,我很羨慕她。當然不是因為她功成名就的身份(當然也有一小部分吧),而是因為她能夠在不斷的嘗試和成長中,遇到如此多可貴的人兒,並且用自己的頭腦去成為自己。


《成為》是米歇爾·奧巴馬的自傳,她在後記中如此寫道:

「多年來,我懂得了要在生活中尋找平衡,時不時地可以放下手頭那些所謂的頭等大事,而一心一意關注我們自己。我們非常願意代表女性朋友們舉起這面旗幟,以尋找理由和一種傳統的力量,使她們能夠轉身對自己的孩子、配偶、同事說:抱歉,親愛的,我想為自己而活。


最近身邊懷上二胎的朋友忽然冒出來很多,「隔離副作用」除了離婚,還有造人。

她們為了新生命的到來欣喜,同時,藏不住的,還有左右為難的焦慮。

有人猶豫著想做全職媽媽,畢竟照顧兩個孩子比起照顧一個孩子,可遠不止「當豬養」這麼簡單;有人想重返職場,更是困難重重。

我們的用戶莎莎向我提了這樣的問題:

「生完孩子,覺得工作連續加班,回家還要餵奶,要帶娃,要處理婆婆帶娃的一些矛盾,身心俱疲,於是辭職了,想著一心帶孩子先。

孩子帶大了,婆婆與老公希望二胎,而我真心希望踏出社會做自己。時間過去,社會也在慢慢向前,尋找工作的同時,已沒有一份和之前工作可以相比,之前那是我多年的熱愛。我該不該繼續做全職?還是謀一份差不多就得了的工作?」

因為孩子放棄熱愛的事業,放棄後再也沒有機會重新再來,莎莎的問題顯然是很多面臨家庭、事業到底怎麼平衡的媽媽們的終極難題。

而生完二胎兩個月的若若也同樣深陷糾結:

「作為一名職業女性,我也有我的人生價值,有想要實現的人生目標。但自從生了二胎後,家裡的事情多了很多,一般的家務都是我和婆婆承擔,有時候甚至還需要找外援。我和老公即便各自需要學習,也都是先讓位給他,他學習也好工作也罷,說白了也是在成就自己,將來他可能是職場精英,而我卻會在帶娃中不斷消耗自己,成為一個職場垃圾。我覺得這是現實情況,沒辦法改變,卻又不甘心。」

這樣的問題我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很多人問我,真的只能如此了嗎?能不能改變?

雖然每個人情況迥異,不能以偏概全,但我仍然一次又一次地跟每一個跟我諮詢的女生說,去嘗試。

「你想要什麼,把這個需求說出來,然後想辦法,試一下。」

@Momself 跟你分享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在「敢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做真實的自己」上的一件小事。

也許你會想:這可是美國的前總統夫人、畢業於哈佛大學最知名法學院的律師、自傳熱銷了500萬冊的成功女性,她的成就不是我們普通人能達到的。

說白了,這樣的勵志女性,離我們很遠。

在看書之前,我也這樣想。

直到我看到她曾經經歷過的「帶娃慘狀」:

因為沒有保姆而被迫在家做全職媽媽,甚至因為這件事還哭了好幾次;

求媽媽來幫忙帶孩子,好讓自己早上4點半去健身6點半做好早飯等女兒們醒來;

和女兒們一起等到天黑也沒能等來丈夫,因為丈夫回家前會被同事拉住討論問題,或者跑去健身房健身——而她為了晚餐而點好的蠟燭滴了一桌子;

因為太忙沒能很好的照顧女兒,導致女兒有肥胖先兆,發現後自責地不得了……

這些,都是美國前總統夫人曾經經歷過的一點一滴。

是不是鬆了一口氣?總統夫人尚且如此。同一個地球,同一種困擾。

生完小女兒後,米歇爾的時間完全被孩子佔據了,每天晚上都需要起來很多次照顧還在喫母乳的小女兒。

大女兒剛剛3歲,正是活潑玩鬧的年紀,根本離不開自己的視線。

家裡到處都是孩子的玩具,一包包的嬰兒濕巾。每次出門,米歇爾都要推一個大手推車,背一個不時尚的尿布包,裡面裝滿了必要的東西:一包五穀麥圈,幾個常玩的玩具和一套替換的衣服,兩個女兒都要各備上一份。

米歇爾說自己每天都睡不夠,頭腦昏昏沉沉,不太清醒。而自己的丈夫也是「喪偶式育兒」中的那位爸爸,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工作當中,很少顧得了家裡這3個女人。

跟所有生完孩子的女生一樣,米歇爾實在是太累太困了,為了兼顧生活和工作,她每天都在生活中作戰。

但生活沒有最難,只有更難:她信賴的保姆得到了更高薪的工作,離開了。為此,米歇爾哭了好幾次,她不捨得職場,但不得不努力說服自己:這樣就可以專心致志養育孩子了,不會被工作和家庭撕扯得一團亂;不用因為在家接到工作電話而愧疚,也不用在開會時想起女兒會不會花生過敏而有另一種負疚感。

於是,她辭掉在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的工作,開始做起全職媽媽

幾年之後的一天,她接到了前同事、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的總法律顧問和副院長蘇珊打來的電話,醫學中心來了一位新院長,正在招聘一位負責社區事務的執行董事。

米歇爾說,她聽到這份工作的時候,覺得這簡直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心動不已的感覺,太迷人了。

面對這樣的機會,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一面是家庭的召喚,一面是心動的工作。而工作唯一的阻礙大概也就是心裡有點猶豫,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勝任。

你一定也經歷過這種要決策的關鍵時刻,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因為它可能會改變你接下來幾年的生活。

也許你會覺得國情不同,可選項不同。但實際上,在工作和家庭平衡這件事上,全世界女性面臨的境況都一樣。

在我們19年做的面向中國新生代媽媽的調研報告《8090媽媽生存現狀》裏,有57%的女性在生完孩子後,會放棄有挑戰的工作或者成為全職媽媽。

同時,很多用人單位會對職場媽媽有所顧慮,因為職場媽媽自己也會心虛。

我聊過一個面試者,她來面試的時候,穿著全套職業裝,當我問起她的孩子誰來照看時,她含糊其辭,隨後又表示家裡人非常支持,完全不會有任何問題。

結果入職第3天,戲劇的事情發生了。

她婆婆忽然抱著孩子到公司樓下,說孩子找媽媽。大樓管理員通知我們的時候,同事們面面相覷。

我們這才弄清楚,原來她並沒有處理好家庭關係,她出來工作,並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而且她也沒跟公司說實話,兩邊隱瞞。結果是,兩邊都沒有得到,兩邊都對她頗有怨言。

她沒辦法,跟任何一邊,說出自己真實的需求:我渴望工作,但我也的確需要照顧家庭。

米歇爾也一樣,當時面對事業和家庭平衡的選擇,就是她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但她決定去面試,她知道自己的能量遠不止於家庭,她看到自己內心裡有一團火在燃燒。

出人意料的是,她帶著三個月大的小女兒去了現場。

在她的自傳裏,是這麼寫的:

「我已經記不清楚當時出於什麼考慮,但不能否認女兒是我生活中的一個事實— 一個可愛的、咿咿呀呀的、無法忽視的事實,我似乎覺得必須帶著她,在進行這場討論時把她放在桌面上。我是在說,這是我,我還帶著我的寶寶。」

書中對這一場景的描述非常生動有趣:

「我厚著臉皮,一股腦兒把這些都跟麥克·賴爾登——醫院的新任院長——說了。我想要全職工作,領一份有競爭力的薪水,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負擔撫養孩子和家務的開支;同時,我也不會試圖掩蓋我棘手的生活狀態,我的小女兒還在喫母乳,三歲的大女兒在上幼兒園,我丈夫的政治活動日程亂七八糟,所以家裡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落在了我身上。」

在這次抱著孩子面試之後,米歇爾拿下了這份工作。

我猜,米歇爾現場展示的「超強的平衡能力」很加分,比如一邊頭腦清晰的解釋工作思路,一邊伸手去試探孩子的尿不濕是否漏尿,但更重要的是,她在現場,對未來打算怎麼樣高效完成工作做了詳盡的計劃——一個媽媽,仍然也可以是一個高效能的職場人士。

「不管成不成功,至少說出我的需求對我是好的。我感覺到,大聲說出自己的需求是有力量的。」

這是我在看這本書時,印象深刻的一段話。

也許你會說,社會環境不一樣,在中國不可能發生抱著孩子去面試的情況,但至少,我想用米歇爾的案例告訴開頭向我提問的莎莎和若若,不想辦法試試,怎麼知道「未來可期」。

像米歇爾,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是一個媽媽,但她也是她自己,她沒有因為成為媽媽,而忽視和掩飾自己的慾望,她想要這份工作,她想要在職場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同時,她清楚地表達了自己能要到什麼。

整本書中,米歇爾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都發生在她說出「我需要」的時刻。

我常常會被「我想要,我就能實現」的力量所打動。

我想要什麼,我就說出來,堂堂正正的說出來。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具有突破性的一步。

但對很多人來說,它太難了。為什麼?

因為很多人覺得說出自己的需求,好像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情。

別人都在加班,都在996,我如果想要提早下班回家陪孩子,這個需求就是錯的,會讓我跟別人相比,沒有競爭力了。會被別人不喜歡。

在這種想法之下,我們好像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東西」,要價廉物美,纔能有所謂的競爭力。

但不應該是這樣。

我們不是靠著把自己變得價廉才能物美,我們是本身就足夠美,有力量,有競爭力,有專業度。

我需要一份完整的工作,這讓我充滿價值感;

我需要錢,所以我要努力工作;

我想要你的關心,我就說出來。

我是媽媽,同時我也要自己的事業,這沒什麼不可以,只要我能做到。

我想要照顧好家庭,養育好孩子,同時,也要有自己的價值。這其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很難,但如果我們想要,就可以大聲說出來,不需要為自己的慾望和野心道歉

每個人的需求都值得被承認,你可以不同意,可以不理解,但是需要被承認。然後,看著她如何一步步實現自己的需求,跟別人配合也好,努力提升自己也好。

最後,請為她鼓掌。

希望米歇爾的這本書裏的故事,能給你帶去「成為」自己的力量。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生活像是一場過關斬將的遊戲,你我都在其中經歷著。

但即使如此,我也還是想跟你說這句話:如果你足夠堅定,全世界都會為你開路

準確地正向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吧,你愛的人,和這個世界,會一點點向你靠近。

- END -

作者 | 崔璀、金潔

插圖 | 來自網路


張偉麗奪冠為什麼影響力那麼大?

在你眼裡,具有獨立人格的女性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抖音「中國男孩」現象與所謂的「中國男孩」保護中國女孩?

@Momself,是國內第一個聚焦「媽媽」身份的新女性自媒體平臺。

Momself希望解決女性身份變化後,遇到的親密關係、親子養育、自我成長、職場家庭兼顧等衝突矛盾,並對女性的個人終身成長,提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關注Momself公眾號,媽媽的難題我們有辦法!(ID:momself)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三學生,去年12月份的時候在看天下上看到了這本書,當時覺得挺有意思的,滿足一下我對第一夫人生活的好奇心。

今年一月份,書到了,剛拿到書我就被書皮上的米歇爾嚇呆了,怎麼說呢,太顯眼了,我只好把書皮拆下來再帶去教室看。當時是下午放學時候拿到的書(我是住宿生,兩星期回一次家的那種),於是這一個晚上我都沉浸在這本書裏了。(PS:我是個上課看書的反面教材,大家不要學我(つд?))

怎麼說呢,這本書好像改變了我的價值觀。就像米歇爾在書中描述的經歷一樣,她最早在盛德律師事務所工作,享受著職場生活帶來的安逸,擁有穩定的高於普通人的收入,這也許是一般人,比如最初的我的理想生活。但她卻漸漸發現生活失去了樂趣,好像被工作束縛住了,整天就是處理那些文件,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最後在貝拉克的支持下,她毅然辭去了律師的工作,投身於社會服務的事業中去。看到這裡,我就不免產生一種共鳴,我想要的也不是簡簡單單地過活,滿足一己之私的生活。

最初我覺得評判一個人的強弱,主要看他的收入多少,有一種只要收入夠高就能凌駕於別人的扭曲的價值觀。但現在我的觀點有所轉變,一個人的品行舉止以及心理素質等等纔是決定因素。

可能我作為一個普通的高中生,閱歷還不夠,也可能不能夠用文字表達出我的真實理解。但我相信,這本書是值得讀的,它將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指明燈,讓我明白人生的意義。

----------------------------------分割線

6月8日

剛剛經歷了高考,答主已經涼了。


不是雞湯卻勝似雞湯。


我是一名高一的學生,我是在自己人際關係和學習壓力受挫的情況下讀的這本書,我還有一點沒讀完,但我感覺這本書讓我更堅定自己,因為我知道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要成為開拓者,而米歇爾就好像一個開拓者一樣,我真的很喜歡這個第一夫人,我喜歡她的真情實感,我也相信她和奧巴馬的能力,事實證明就是這樣,我也希望我們國家能出現他們這樣的精英,平易近人的,真心有責任感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對美國好像總是抱著一種敵視的態度,但我們真的不希望有戰爭,我們也希望一切都能變得更好,因為社會的變革也會使人民更加幸福,這本書讓我對政治也有了一些改觀,政治不只是假大空,它有時候也會充滿人情味的。我對其中的一句話很有感,大致意思是說米歇爾越到後來越發現人和人的差距可能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即使那個差距可能只有一點兒,而且也不是他們所能選擇的。


讀起來感覺特別真實,關於女性領導力有更豐滿的認識。


不太喜歡看自傳,總覺得寫自傳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對過往經歷適度美化或者避重就輕。對自己對他人完全誠實是個很難的事情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很多自傳純屬流水賬,沒有半點語言美感。但是這一本的相關問題屬性就弱化了很多。從中你能看到的是所有處於陽光下並不輕鬆的美好品質,以及未來可能面臨問題的提前瞭解。

這本書也許對於很多事也是沒有做到百分之百的誠實,也許也依舊在進行不為人知的美化,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從中學到新的理念、瞭解到那些偉大的人和你有同樣的迷惑和痛苦、感受到改變或者其他意義的力量。


於2020年8月19讀完此書,恰逢近期美國大選,這位女性再一次的出現在了公眾媒體上。這本書無關乎政治宣揚,無關乎心靈雞湯,無關乎一名非洲裔美國人走上人生巔峯的炫耀。它是平靜的,平靜的讓你覺得她就像是你認識的某個人。

我會特意去挑一些國內外女性作家寫的書去讀,一是我想了解她們作為女性是如何度過自己的前半生的,二是通過的她們筆下的描述我可以更好的瞭解不同的行業。

此書的前兩個部分重點描述了米歇爾自己的家庭生活,第三部分主要講述了成為第一夫人之後她的生活,整個白宮的生活。

作為一名僅膚色與其他人不同,為了擺脫時時會出現的不平等,就需要一直不停的向前跑,成為一名優等生。幸運的是,米歇爾出生在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家庭,他們來自芝加哥南城的工薪家庭,她的父母是一個及其重視子女教育的人,一直鼓勵他們追求自己夢想,它有著一直可以借給他肩膀的哥哥,這無疑使她在追逐的道路上更加自信。當米歇爾在上小學被白人無故打了一拳後,她會直接跑回家告訴自己的母親,母親會來到學校來維護她的尊嚴,這一點從小就告訴了她儘管你與別人膚色不同,你也有著獨立的人格。

米歇爾在學業上一路高歌猛進,根本不需要父母操心,她也有著每個普通女孩的青春期,少女米歇爾會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會把第一次獻給上了大學以後就會分手的男友,在哈佛法學院的米歇爾,努力尋找著自己想融入的羣體,她也跟普通人一樣,法律可能是一個不適合她的專業,但也會一直在自己的選擇方向努力前行。

米歇爾在政屆的成就離不開奧巴馬,她一直是一名傳統的女性,她重視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多的曝光於媒體上,他擔心自己的丈夫選舉會把生活弄得一團糟,她是一個願意為社區服務為自己的種族發聲的人,但因為奧巴馬,這一原本是在芝加哥南城的普通女性的事業,放大到了整個國家,成為第一夫人後,她關注美國兒童健康,關注退役軍人家庭,關注女童教育問題。這就是米歇爾內心最想做的事,她會選擇去不知名的高中和大學做畢業演講,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鼓勵孩子接受住抗逆,一直追求更優秀的自己。在臨近第一夫人任期結束時,她與奧巴馬選擇接受大多數美國人的權利,儘管這面臨著大部分她八年經營起來的各項美好願景會一一打破,對唐納德.特朗普執政的不滿意也毫不隱藏(事實證明一名商人從政追求的就只有利益),美國2020年的大選我非常期待民主黨拜登能夠勝任。

很多人不喜歡自傳,是覺得過分修飾了經歷,看起來不真實,或者覺得那只是別人的經歷,不能模仿也永遠無法模仿。她是美國前第一夫人,與我跨越了不知道多遠的距離,我這輩子也不可能見到她,但在讀這本書時,就好像她認識我,她在和我聊天我,我也受到了書中強大的平靜的力量,我很羨慕她,羨慕她一路能遇到很多對她一生都會重要的朋友,導師。我也相信我的一生會受益於我的朋友,無法成為她那樣的功成名就,但能做到心中的自己足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