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戰爭發生的蹊蹺事情是真的在歷史上有的麼?如果真的這樣,似乎歷史和天意有某種聯繫。


這個妖風出現次數太多了點讓人生疑。真正的答案恐怕是為了讓朱棣的「奉天」靖難更表現的符合天意而偽造出來寫入太宗實錄。畢竟是造反,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合乎法統,歸命為天意是最好的辦法
有,《明史 成祖本紀》有明確記載第一次:時南軍益集,燕將士皆失色。王奮然曰:「吾不進,敵不退,有戰耳。」乃復以勁卒突出其背,夾攻之。會旋風起,折景隆旗,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

第二次:

是日復戰,自辰至未,兩軍相勝負,東北風忽起,塵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風縱擊,庸大敗。走德州。第三次:王以計誘之,傑、安出兵襲王。閏月戊戌,遇於藁城。己亥,與戰,大風拔木,傑、安敗走,追至真定城下。這三次巧合的大風到底存不存在這個存疑,而且結合永樂朝對朱棣身世方面美化以及對建文時期歷史的人為的抹去,個人傾向於存偽的一方面。但不管怎麼來說,靖難之役在某些情況下是歷史中央集權發展期的一個必然存在,是整個當時封建社會時期地方與中央關係的的縮影。
是真的,但歷史和天意有沒有關係這個不好確定,不過我信的。
懷疑是真的

根據明史以及萬曆野獲篇 證實這種現象是不會發生的 按理科概率學 三次都出現的 幾率是可以如下計算

算當時戰場以及周邊土地100平方千米

風出現的幾率是3/24 原理:李景隆與朱棣戰 頂多12小時 連帶追殺

再加上3/24*100

你可以算一下

3/2400

是1/800

0.00125 三次都出現 是 0.00125/3

就算不按這麼算 你可想 明史哪裡沒有被清史改過?

清史曾追謚朱允炆 清高宗

朱允炆 統治1398-1402

是不是

按照正史上

史書被改寫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如果想貶低朱由檢 就要抬高袁崇煥 朱允炆 朱標等人的地位

但是問題來了 為什麼要讓朱棣次次都勝?而不寫朱棣敗兵然後東山再起?

因為 每次戰役 不像明朝那些事兒寫的 百戰百勝

如果讓朱棣敗一次 那麼朱允炆就會繼續 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

但是史實擺在那裡 1627-1644朱由檢還活著 說明 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

一個由字

你可以這麼想 是走一條筆直筆直的大道 而到達目的地 還是 走一條陰暗、潮濕、彎曲的小路?

所以只能說朱棣次次都勝 那幾次戰役很有可能全部輸的叮噹響

史實≠史實

現實就擺在這裡

民族英雄袁崇煥=民族英雄孫承宗 不存在的

我說的可能有些亂 我再次說一遍

清高宗要證實後金的統治地位 就要貶低 朱由檢

要貶低朱由檢 就要找他的祖宗 朱棣 的 可悲的侄子 朱允炆

想要抬高朱允炆的地位 就要證實朱棣次次都勝

因為什麼?皇太極當時 沒有入關時 朱由檢還活著 總不能給全世界人洗個腦告訴他

朱由檢不是朱由檢 他是朱勝檢?然後為愛新覺羅·弘曆的追謚做鋪墊?

所以只能把朱棣輸的幾次戰役用這種鬼神的形式結尾

讓朱棣在大眾心裡永遠是個逆賊 一點乾淨的都沒有

那麼就有人問了 當時1402的時候 平民不會告訴他們的子孫嗎?

不會 當時抓到是死罪 我要再次說一遍理科公式

當時明朝人口(永樂10年)65377633

每個君主都抓到一些 就是

65377633/13

怎麼樣 存活率很高吧

明朝平民算上造反的兩個藩王 還有八王

再算上土司 後金

就算是65377633/13+12

但是後世八國聯軍 就等於給這個數字翻了兩番

就算有人記得 誰又會說呢?

當時那麼兵荒馬亂 就算記住這件事的有很多人

誰又會在小時候掛在嘴邊

精神病嗎?

簡潔一點 朱允炆和朱棣是勢均力敵的 所以當朱棣獲得優勢 將朱允炆逼出南京時 就已經給了一個印象 : 朱允炆無能

想要抬高朱允炆 就要找個替死鬼 李景隆 讓他在史書上背負罵名 真正的下場很有可能已經在白溝河戰死了 而且朱棣如果不次次都勝 怎麼體現出 李景隆這個蠢貨 廢了一個精明的皇帝建文呢

發言結束 謝謝


亦真亦假吧。畢竟明史上的朱棣的母親都不是真實的,到底是朱棣改了史書神化自己還是確實如此都是難以判斷的。不過當時朱棣打得確實很辛苦幾近敗局,是不是那妖風,難說。

從環境保護角度來說可信度很高。元末明初蒙古族興盛繁榮,西北已被過度開發,時有沙塵暴。靖難之役,燕王朱棣靖難軍為南軍,建文帝為北軍,沙城暴自北向南,燕王佔盡天時。


明朝那些事其實是明月參考其他歷史書籍等資料用他的語言說出來的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就說明其實不能深究細節,明月也不確定的就用一陣大風略過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