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題主小時候比較愛看閑書,愛看電視,逐漸積累越來越多的知識,或者說對事物的認識,對事件的看法。隨年齡增長呢,發現之前所謂的「知識」有些是不可靠的。比如說n年前,李雙某參加了一期電視節目,講述了自己的事業家庭,期間盛讚了自己的兒子,說兒子低調懂事,對外不公佈自己的父親是誰,balabala,幾年之後,該兒子出事啦,我覺得我作為觀戰受到了欺騙。再比如《百家講壇》中名家對歷史事件的解讀和歷史人物的評價。再比如對自然現象相關解釋的理論不斷完善(初中化學認為金屬是由金屬原子構成的,高中之後的說法越來越完善)。再比如語文課本中某科學家用鏡子反光照明救媽媽的故事,後被推翻。

說了這麼多,我想問是否有絕對可靠的知識? 來源於實踐、課本、科研文獻的知識能否認為是相對可靠的?我自身有這種疑問是否是因為自己幼時不懂區分觀點和事實呢?

覺得題目幼稚,邏輯混亂的話 勿噴吶


平時在生活中關於健康醫療問題、轉基因問題、教育孩子問題往往都能看到截然不同的觀點。那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得到比較可靠的觀點呢?

我下面來談談我的一些方法,僅供大家參考,如果你們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留言告訴我。

看信源

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看錶達觀點的材料來源,也就是說,這個觀點最初是發表在什麼地方的,注意,這裡有一個「最初」兩個字很關鍵。有時候我們會在各種文章中引用某項研究的成果,假如你對這項研究產生了懷疑的話,那麼,你需要關注的是這項研究第一次是在哪裡發表的。

科學研究的成果最為主要的發表途徑是通過科學論文,而全世界有很多可以發表科學論文的期刊或者網站。每個發表平臺的名氣和聲望並不一樣,名望越是高的平臺發表的論文,它的證明效力也就越高

比如說,在自然科學領域,全世界公認的有三本名望最大的期刊,他們是美國的《科學》和《細胞》雜誌,以及英國的《自然》雜誌。我們一般用它們的首字母並稱為「CNS」,一般來說,發表在這三本雜誌上的論文觀點都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觀點。

再接下來,出版《自然》雜誌的英國自然出版集團還從全世界選出了 68 本期刊,作為代表科學研究的核心期刊。它們被並稱為自然指數期刊,CNS 也包括在其中。這些期刊上刊登的論文觀點,也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觀點。

我覺得與這些期刊具有同等參考價值的還有全世界知名的一些權威機構發表的白皮書、研究報告、各種指南等書面材料。例如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癌症協會、美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等等國際知名的權威機構。

再往下降一級,被稱為「SCIE期刊」,有時候我們也叫成「核心期刊」,這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推出的一個論文檢索工具,它從全世界選擇了幾千本最有價值的期刊,現在,SCIE 一共收錄了8500 多本期刊,其中,中國的期刊有 123 本。這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也是非常好的佐證觀點的材料。

在非SCIE 期刊發表的論文當然也可以當做支持一個觀點的材料,但是它們的證明效力相對要低一些。另外,我們還必須建立一個重要的概念,科學總是在不斷地發展,哪怕是再權威的論文也不代表百分之一百的正確,甚至有些時候也經常會出現結論完全相反的論文。因此,科學精神要求我們時刻保持著質疑的精神,也要緊跟最新的科學成果。在科學研究中,沒有絕對的權威。反之,認為越是古老書籍中的知識越可靠的人,例如,把幾千年前某本古醫書上的記載當做是真理的人,都是缺乏科學精神的人。

有時候,我們也會拿某個科學家個人的學術專著或者科學家在某些正式場合說過的話來作為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但是,這類證據的證明效力往往沒有科學論文的證明效力更高。我給你舉一個例子,前段時間,我在寫一篇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文章時,關於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是否已經不再是陸地的霸主這個問題。我手裡有兩份結論不一致的材料,

  • 一份是美國科學院期刊上發表的正式論文,
  • 一份是國內某個大學教授在他正式出版的一本厚厚的學術專著中撰寫的文章。

如果是你,你會採納哪個材料的觀點呢?

你可能會覺得一本厚厚的正式出版的書比只有幾頁紙的一份論文更可信。但是,我卻會更傾向於信任論文的結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論文發表前經過了同行評議,往往代表了很多同行科學家的共同觀點。而那位大學教授的書代表的是他個人的觀點,一本學術專著,只要出版社願意出版,哪怕沒有經過同行評議,也是可以上市銷售的。

或許,未來會出現反轉,那位代表少數派觀點的教授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少數派轉變成了多數派,這種情況當然不能排除,而且,在科學史上,這樣的情況也不鮮見。

但是,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說,面對一個只有科學家才能研究的問題,我們傾向於相信科學界的主流意見是風險最低的選擇。為什麼呢?因為站在主流的多數派科學家這一邊,出錯的可能性最低。這就好像給你兩個彩票箱子,大箱子的中獎概率是 99%,而小箱子是 1%,雖然,你明知選大箱子不能保證中獎,選小箱子也有可能中獎,但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當然,一個理性的人應該選擇中獎概率更大的箱子,不是嗎?不過說句實話,你一定要選小箱子也是你的權力和自由,並且我也無法否認你可能會中獎。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大量的觀點,但是,電視、報紙、網路等各種媒體上的信息可不一定都是可靠的,尤其是在講到與醫療健康方面的話題時,謠言或者謊言甚至比真實可靠的觀點更多。我建議大家時刻保持一種懷疑和求證的態度去面對海量的信息。

面對一個觀點時,我總是下意識地追問,這個觀點有沒有證明材料的支持,這些證明材料最初又是發表在哪裡的?

在面對各式各樣的證明材料時,我有一個分辨材料好壞的方法。那就是,我會考慮這份證明材料是否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和其他人的獨立驗證。

科學討厭求同存異

科學與文學、藝術、哲學等其他人類智力成就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別的學問往往是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大多數情況下,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都是可以求同存異的,沒有必要非要弄出個誰對誰錯,誰好誰壞。

而科學則不一樣,科學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唯一性。科學研究的問題都是期望有確定答案的問題,當然,很多時候這個問題在研究之前,科學家們也不知道是否有確定答案,但他們總是會期望有確定答案。如果不同的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互相矛盾的,那麼,通常情況下,這兩個答案不可能同時正確。

有些人可能會反駁說,在歷史上,出現過一些兩個看似完全不同的答案,最後是殊途同歸,竟然都是正確的。比如波粒二象性。但一來這種情況極為少見,二來波和粒子它們實質上並不矛盾。我覺得在生活中,沒必要去死摳這些科學史上的特例,籠統地認為真相只有一個就可以了。

而且,科學結論一定是可重複、可驗證的,也就是說,一個科學家作出的結果,如果這個結果是正確的,那麼別的科學家也一定能夠在同樣的條件下再現這個結果。

概率也是科學

當然,科學結論有時候是用概率來表達,不一定都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只要這個結論可以用某一種確定的、且可以被反覆驗證的方式來表述,我們就可以稱為科學結論。

比如說,科學家預測明天的降水概率是 70%,這看起來是一個不確定的結論,不論明天是否真的下雨,都可以說這個預測是對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很不科學,跟算命沒什麼差別。其實,他和算命有一個重大的差別,那就是,我們把所有預測降水概率為 70% 的天數統計一下,就會發現,在這些天中,下雨的天數真的就是 70%,而且,統計的天數越多,結論也就越準確。因此,概率也是一種確定性的描述,只不過這種確定性無法從一次單一的事件中體現出來。

好了,講到這裡,我希望你大致能理解了科學的確定性、唯一性、可重複性和可驗證性,有了這樣的基本概念後,你就不難把握分辨證據好壞的方法。這個方法實際上也就是我剛才已經說過的——去找找有沒有同行的評價。一個好的觀點總是會得到比較一致性的研究結論。

比如說,全球氣候變暖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這個觀點就有比較一致性的同行評價,雖然也會有一些反對的觀點。但是你進一步深究,就會發現,這些反對的觀點,他們所提出的原因就五花八門,各種各樣,一致性很差。

為什麼我會把 CNS 的論文當作是最佳的證明材料呢,因為這三本期刊都有著全世界公認的最嚴格的審稿程序,任何一篇論文想要在這三本期刊上發表,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正因為名氣大,CNS 上的每一篇論文都會引發全世界的關注,任何一點點的小瑕疵都有可能被同行揪出來。這些雜誌的評審人也會以成為某篇重要論文的評審人為榮,因此,他們就會特別的上心。所以,大家看重 CNS 論文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名氣大,而是名氣大背後的同行評價機制。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我的觀點,如果要給材料出處做一個大致的優先順序排序的話,我會這樣排列:CNS 論文,自然指數期刊論文,權威機構的白皮書、報告、指南,SCIE 論文,其他論文,知名學者的學術專著、文章,以及其他的一些正式的書面材料。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總排序,實際上,在自然指數期刊和權威機構報告之間我經常會猶豫,但好在他們很少會出現互相矛盾的觀點。不過,具體到每一份材料時,還需要具體的分析,不是絕對化的,CNS 的論文也會出錯。

但是,當你猶豫哪份材料更值得信任時,你不要忘記分辨證據好壞的一個好方法,那就是看看哪份證據經受了或者可能經受了更多的重複性研究或者同行之間的評價。

解讀《環球科學》:享受最前沿的科普盛宴?

www.zhihu.com圖標科學聲音科普館?

search.jd.com

ps:科學聲音的知乎官方微信羣已經成立,在這裡,你可以和志同道合的科友們談天說地話宇宙,豈不快哉~

https://marketing.kexueshengyin.com/#/wechatgroup/7 (二維碼自動識別)


瀉藥

有本閑書,奧卡莎寫的,叫做科學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是科學,科學理論的可靠性以及科學的終極目標。

相信能解答你這個問題。

高等教育中有門課程,應該是研究生階段開設,叫做科學方法論,與之輔助的一門中國特色(並無主管評價色彩,只是其理論根植於馬列主義,因此國外較少以這個名稱講授)的課程,叫做自然辯證法,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

它能讓你學會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就是:

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夠有回答,但所有問題都應當有一個目前看來最為合理的範式去趨近一個回答,我們檢驗這個範式,就可以知道這個回答值不值得,可不可以被拿來討論,而非直接檢驗這個回答是不是正確的。

當然,不建議你馬上去找出這本書閱讀,等過幾年你的知識體系逐漸完善,在某一專業有所進步的時候,再翻出來看收穫會更大,也能避免出現迷茫。


雖然你問題的起源是幼時誤信了一些單方面的言論,但這個問題不僅不幼稚,事實上屬於知識論很根本的問題。我們如果要比較完整地論述,其實要思考很多方面的問題:

1. 理解分析關鍵詞

例:是否理解「知識」、「可靠」、「確定性」等概念,並能進行深入分析?

2. 選擇相關知識領域

例:如「歷史領域」與「科學領域」中,有許多缺乏「可靠性」及「確定性」的例子。

3. 具備論據及反主張

例:在科學領域中,非常奠基性的理論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如對進化論的質疑等。

以上是一個比較完備的論證框架,如果有詳細瞭解的需要,歡迎私信或者看我簽名。

謝絕轉載。


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不同的渠道間也有可靠程度的不同。但是沒有絕對可靠,或永遠可靠的信息來源。原因很簡單,任何文字形式呈現的信息都是由人類製造的,而人類是會犯錯和撒謊的。所以我們如何分辨信息的準確、可靠性?在人類的認知中有兩件事情是相對穩定的:邏輯和數據。

可能導致一個現象的原因有無限種。假設你觀察到一個現象A,書上對其的解釋是因素B導致了A。B對於A的解釋或許成立,但並不完善。這個時候你想到了另一種可能C。那麼在B和C同時可能導致現象A的時候,什麼決定了哪一個是正確的呢?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參考數據。

火災和伐木都可以讓一片森林消失。違法砍伐的公司可能會聲稱此地發生了火災導致森林消失不見。這個時候如果你分析這家公司的財報,當地的財政收入,市場上流通的,產地在此的傢具、建材總量的變化,「火災」期間的衛星照片,用邏輯以總結,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

當然,數據也是人收集的,也就是說數據也是需要客觀、邏輯的評估的。因此,在今天的社會中想要獲取真實的答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在科學領域中也是如此,教科書上的內容是在不斷被新的發現推翻的(例如當你學到量子物理的時候,教授首先會讓你忘掉之前學過的牛頓物理),而最新發表的論文也會為了提升自己發表的幾率而修飾其中的數據。

若只是作為日常生活的需要,我的建議是儘可能的從不同的,觀點相對立的源頭獲取同一事件的信息,然後總結數據以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至於知識是不是相對的,相對論是這樣認為的,量子物理不是這樣認為的,在答案揭曉之前我們只有拭目以待。


這個解答一定要看:

所有的知識的可信度? - 楊駱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82704/answer/866871508

一、對自然、神靈的想像和經驗是人類知識最初的來源,但就像木屋一樣不可靠;二、觀測和實驗代表的實證主義開啟了科學時代,知識像磚瓦一樣不斷累積,但無法得到適用更廣的結論;三、因此,「可證偽性」成為了科學研究的黃金標準,對星座、佛洛依德等學說造成致命打擊,但其本身依舊有巨大漏洞:被證偽的,不一定是錯的;同時,嚴格證偽會讓知識難以進步。

四、「範式」概念的提出彌補了這些缺陷:科學知識並不是連續發展的,而是同一時期,人們共同遵循的一整套信仰、價值、研究框架。人們只要在主流範式下研究和討論,對具體知識可以有不同的、主觀的理論解釋。每一次科學革命,都是範式的轉移。

五、既然知識允許不同,那他們有高低和可信度區分嗎?有,就是貝葉斯主義,它用精巧的邏輯計算,將主觀判斷的影響限在最小範圍,計算出知識的可信度分值,給知識一個可靠的評價。據此,掌握最多、最新客觀依據,被最吹毛求疵對待的科學共同體,擁有這個地球上,最值得相信的判斷。他們從不保證生產的知識都永遠正確,但作為一個外行,最可靠的辦法就是簡單粗暴的相信他們。


目前為止,人類的知識都是有邊界的,也就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無論是經驗還是推理、猜測,都是有界限的。

這個界限並非是意想,而是處處可見,比如:不依靠其它器材幫助,人能聽到、看到的都在某個限度內,哪怕人的想像力也有類似限度。

人的知識的界限是知識的重要部分,需要嚴謹的設想、驗證。如:物體自然下落在太空中就不適用。而進步大多就來自於對界限的認知,和尋找更廣闊邊界的知識。

這無需沮喪、失落。傳統文明中,好像絕對的知識纔是知識,人膨脹到這也是四海皆準,那也是絕對真理,可看看歷史,更多的是借其爭權奪利,愚弄眾生。近代以來的進步,恰恰就是來自於人的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是一、二是二。這種知道其邊界的知識,纔是真知識,可靠的知識,更是真道德。

我們先把知識限定在經過實踐嚴格驗證的那部分,這樣的知識就是在其適用範圍內可靠的,因為你可以肯定下次遇到這個範圍、這個情況,它還會如此的發生(或者在其概率內),你就可以去計劃你的道路,怎麼去做了,這就是可靠。

不過知識的用有非常多的邊界錯誤的,需要去糾正,還有更多邊界模糊的,這雖然是人能力的不足,但也不一定是壞事,比如說信仰(不是指宗教)。

取得的途徑,就是研讀那些信譽好的研究人員、機構、學者的成果,還有自己的推測和驗證。

小築筆記,知識小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