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第一次更新,修改部分用詞,文末增補楊敞、張安世事例。


等待著下載東西的時間過來寫一點自己的感受。(渣渣網速...

被姜鵬教授一點而破,重讀資治通鑒,細思恐極。

資治通鑒第二十四卷,漢紀十六

關於漢廢帝劉賀,也就是海昏侯。幾乎所有的評論或者史實都說劉賀是一個荒唐的人,資治通鑒更是第一句下了基調「賀,昌邑王之子也,在國素狂縱,動作無節」,先入為主樹立一個壞形象,然後列舉了王吉、龔遂與他的一些事例來佐證這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通讀下來並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但是請注意他的這個不學無術,是否是真的不學無術?請留一個疑問,我們接著往下看。資治通鑒寫的一些故事非常耐人尋味,值得細思。

寫到劉賀進入到了皇宮後提拔了一批自己的老部下,畢竟霍光大將軍權傾朝野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他需要在皇宮有自己的手下來從相權手裡奪皇權。何以見得?其實資治通鑒告訴我們了「昌邑官屬皆徵至長安,往往超擢拜官。相安樂遷長樂衛尉。」寫劉賀多提拔自己的心腹,安插自己的手下。「超擢拜官」從霍光角度是不合禮數,從劉賀角度是他太急於在這異鄉扎穩屬於自己的根。任親不任賢這一點也是原皇宮利益集團不滿的地方。簡單一筆就點破強龍和地頭蛇之間的劍拔弩張和利益衝突。這裡注意劉賀破格提拔了那麼多人,為何司馬光尤其單單點出了長樂衛尉?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因為這個官是掌管長樂宮守衛的官職,而長樂宮中住著唯一一位在地位上比劉賀高的人,唯一一位萬人之上的他需要忌憚的人:上官皇后。這一步棋下的讓我們明白劉賀並不是一個泛泛之輩,起碼並不傻。這裡多提一句,上官皇后還是霍光的外孫女。

如果你是劉賀,讓自己的心腹控制住了上官皇后,其他臣子又沒有能力去廢除自己(要知道霍光廢掉皇帝是史無前例的,連霍光本人據說因此得了心悸的毛病),朝中分佈著自己的手下,應該算是坐穩了皇位了吧,下一步就是慢慢從霍光手裡拿皇權了。但是他還是太年輕了,低估了霍光的實力,低估了他的對手。有後話中劉賀手下被殺時候所喊「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霍光傳》。可想而知劉賀曾對大將軍 動過一些腦筋的。至少也和手下商量過這個事,因此手下才會在臨刑前埋怨劉賀不先下手為強。

在以下的文章中請謹記劉賀已經在朝中安插了自己的人,而且劉賀曾經考慮過對大將軍下手,至少是有防備之心的。

然後是劉賀在毫不知情(大寫加粗)的情況下被大將軍先聯合滿朝文武,然後在和自己的外孫上官皇后串通好,最後劉賀被去除左右護衛,被叫到太上皇后面前被廢掉。這件事情翻譯一下霍光在他眼皮底下,在他安排的眼線面前提前通知了所有人要把皇帝廢了,難度有多大?隻手遮天形容霍光不為過吧。這件事情保密工作做的還是密不透風。這麼大謀逆之罪居然皇帝沒有一點信息?如果劉賀之前提拔的人有人提前通知了劉賀,那霍光正好是授人以柄,劉賀正愁相權重皇權輕呢。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要麼是他的手下實在太無能,要麼是大將軍的根實在太深。

這一切史書表面上都沒有告訴我們,表面上資治通鑒講了一個沒有治理國家能力的皇帝被一個憂國憂民對國忠誠的大將軍廢掉的故事。

其實這纔是剛剛開始。

大將軍拿出彈劾皇帝的奏章各位有興趣可以去讀一下,可謂是相當的詳細了,幾乎皇帝的一舉一動都被霍光看在眼裡。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總共羅列了不合禮數的事件共有1127件。要知道劉賀總共在位才21天,不到一個月。你要是說因為先看到皇帝的荒淫然後派人去收集這些罪證而且在起了廢除皇帝的心意之後的短短几天內,我是不相信的。

是不是霍光早在新皇帝邁進自己地盤的那一天起就偷偷的布好了一切,在劉賀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把不合禮數的事件通通記在本子上?我不清楚,資治通鑒也沒有告訴我們,只留下一份詳盡到令人髮指的檢舉書。劉賀輸了,輸的一點也不冤,他的對手遠比他在來當皇帝之前所耳聞到的還要可怕。於是史學家大書特書漢廢帝的荒淫,大書特書霍光的忠心。

在彈劾的文章中,霍光引用了孝經的一句話「五辟之屬,莫大不孝」。在面對左右拿著明晃晃刀刃的武士,面對這一羣數落他罪責的大臣,要知道他前幾分鐘還是萬人之上的皇帝,突然間在短短几分鐘就要面對這種局面,如果要是一般人也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吧,要麼十分激動,要麼被嚇得不行,要麼可能一下子沒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但是劉賀的表現十分的鎮定,一反之前的所有形象,面對這個詳細到令人髮指的控告書,只說了一句話「天子爭臣有七人,雖亡道而不失天下」。第一次讀的時候根本沒在意這句話,以為只是對自己的一種辯駁,被姜鵬教授點過之後,恍然大悟,這句話也是出自孝經,你不是用孝經來指責我的罪過嗎?那你看看孝經上寫的臣子該做的你做到了嗎?他沒有明提,知道自己已經敗了,此時撕破臉皮只會讓自己有殺身之禍,他真的是不學無術嗎?我不知道。既然大將軍你記錄的這麼詳細,大將軍為何不早提醒我?安排人在我身邊監視我一舉一動卻不早告誡我,是何居心?聯想到了漢代版的「多行不義必自斃」,原來殺心早起。

結局的時候,劉賀西面拜「我太愚鈍了,承擔不起這個大任」。霍光哭著說「我寧願負大王,也不想負天下。」

暗潮洶湧表面卻風評浪靜。不同勢力團體之間的利益衝突被寫成不堪重任的海昏侯和寧負王不可負天下的忠臣。劉賀被廢真的是因為才能不夠嗎?

我翻開歷史一看,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


其實關於細思恐極的故事已經寫完了,思索再三還是想增補兩個事例佐證一下大將軍的根到底有多深。為了不影響行文結構放在了最後,算是自己的一點點心得吧。

當霍光決定好要動手之後,派手下田延年去找當時的丞相楊敞商量,注意此時的田延年只是一個小小的長史,相當於將軍府的一個參謀而已。因為雖然大將軍把持朝政,但是當時的最高長官名義上還是楊丞相。當楊敞聽到這件事之後嚇得說不出話來,「敞驚懼,不知所言,汗流浹背,徒唯唯而已」。果真是商量的話堂堂一個丞相會在一個小長史的面前失態到如此地步嗎?之後他的妻子看丈夫不能決斷,對他說「此國大事,今將軍議已定,使九卿來報君侯,君侯不疾應,與大將軍同心,猶與無決,先事誅矣!」。然後她代替她丈夫對田延年說「請奉大將軍教令!」妻子是一個明白人啊!不要以為大將軍會在沒有決斷和把握的時候會冒然找你來商量這種誅九族的事情,你以為自己和大將軍有多親近?他是來派人通知你的,看看你態度如何,站在哪邊。如今你猶豫不決,大將軍在還沒廢除皇帝之前就會先把你殺了的!在學歷史的時候說漢代外戚作亂也只是一句話帶過的事,難道霍光真的有權利隨便誅殺異己,甚至是當朝丞相嗎?妻子是不是在危言聳聽嚇唬楊敞?

我想妻子沒在嚇唬他。當時的右將軍,光祿勛官職大概是副丞相張安世曾經向霍府的人下跪賠禮;後來繼位的漢宣帝和霍光坐一輛車都被嚇得不行;霍光的妻子毒殺漢宣帝的民間妻子也就是當時的皇后,霍光都能壓下來,誅殺你一個小丞相算得了什麼。弄懂了這一切不難理解為什麼漢廢帝會敗,為什麼漢宣帝剛繼位有人彈劾霍光,漢宣帝不予理睬,霍光前腳死,馬上霍氏家族被夷族了。

馬上對楊敞夫人肅然起敬,她可以說是楊敞的救命恩人了,按照資治通鑒的描述,楊敞支支吾吾的答覆很難逃過霍光的黑手。

然後搜了一下這個楊夫人何許人也———

楊敞,赤泉侯楊喜曾孫,太史令司馬遷之婿。

還是要多讀歷史。


《資治通鑒》記錄了1363年的歷史。

「大飢」在書裏出現41次,平均每33年出現一次。按照古代16歲左右生子,那麼就是平均每一到兩代人就會發生一次類似於1942的大饑荒。

「人相食」在書裏出現33次,平均每41年出現一次。這還不算,用其它名詞替代。

《本草綱目·人一·人肉》:「古今亂兵食人肉,謂之想肉,或謂之兩腳羊。此乃盜賊之無人性者,不足誅矣。」

兩腳羊最初的出處:

《雞肋編》: 自靖康丙午歲(1126),金狄亂華,六七年間,山東、京西、淮南等路,荊榛千里,鬥米至數十千,且不可得。盜賊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價,賤於犬豕,肥壯者一枚不過十五千,全軀暴以為臘。登州範溫率忠義之人,紹興癸丑歲泛海到錢塘,有持至行在猶食者。老瘦男子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

《資治通鑒》關於漢朝,食人記錄:

殺王莽而食。

《資治通鑒》:更始元年,漢軍攻長安。王莽軍死略盡。商人杜吳殺莽,校尉東海公賓就斬莽首,軍人分莽身,節解臠分。爭相殺者數十人。傳莽首詣宛,縣於市,百姓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資治通鑒》關於五胡亂華時期,食人記載:

五胡亂華時期,存在大量食人事件,不過主要記錄在《魏書》《晉書》《南史》《北史》之中。

《資治通鑒 卷第九十九》:鄴中大飢,人相食,故趙時宮人被食略盡。蔣幹遺侍中繆嵩、詹事劉猗奉表請降,且求救於謝尚。庚寅,燕王俊遣廣威將軍慕容軍、殿中將軍慕輿根、右司馬皇甫真等帥步騎二萬助慕容評攻鄴。

《資治通鑒》關於五代十國時期,食人記載:

五代十國食人,是最「市場」化的,真正做到了人如豬羊一般的買賣。

甚至還出現了諸如趙思綰這樣的食人惡魔,和北宋的王繼勛有得一拼。

《資治通鑒·唐紀》:戊午,秦彥遣畢師鐸、秦稠將兵八千出城,西擊楊行密,稠敗死,士卒死者什七八,城中乏食,樵採路絕,宣州軍始食人

《資治通鑒·唐紀》:楊行密圍廣陵且半年,秦彥、畢師鐸大小數十戰,多不利,城中無食,米鬥直錢五十紹,草根木實皆盡.以堇泥為餅食之,餓死者太半。宣軍掠人詣肆賣之,驅縛屠割如羊豕,訖無一聲,積骸流血,滿於坊市。

《資治通鑒·唐紀》:朱全忠遣使與楊行密約共攻孫儒。儒恃其兵強,欲先滅行密,後敵全忠,移牒籓鎮,數行密、全忠之罪,且曰:「俟平宣、汴,當引兵入朝,除君側之惡。」於是悉焚揚州廬舍,盡驅丁壯及婦女渡江,殺老弱以充食。《資治通鑒·唐紀》:李克用引兵圍邢州,王鎔遣牙將王藏海致書解之,克用怒,斬藏海,進兵擊鎔,敗鎮兵於平山,辛巳,攻天長鎮,旬日不下。鎔出兵三萬救之,克用逆戰於叱日嶺下,大破之,斬首萬餘級,餘眾潰去。河東軍無食,脯其屍而啖之。《資治通鑒·唐紀》:汴軍每夜鳴鼓角,城中地如動,攻城者話城上人云「劫天子賊」,乘城者詬城下人云「奪天子賊」。是冬,大雪,城中食盡,凍餒死者不可勝計。或臥未死已為人所剮。市中賣人肉,斤直錢百,犬肉值五百。《資治通鑒·唐紀》:時汴軍築壘圍滄州,鳥鼠不能通,仁恭畏其強,不敢戰。城中食盡,丸土而食,或互相掠啖。《資治通鑒·後漢紀》:趙思綰好食人肝,嘗面剖而膾之。膾盡,人猶未死。又好以酒吞人膽,謂人曰:「吞此千枚,則膽無敵矣!」及長安城中食盡,取婦女、幼稚為軍糧,日計數而給之。每犒軍,輒屠數百人,如羊豕法。

食人之惡如趙思綰,其實關於食人最富有爭議的卻是張巡:

安史之亂時,張巡和許遠守睢陽,殊死抗敵,糧食耗盡之後,殺妾饗士,終英勇就義。

《資治通鑒》:茶紙既盡,遂食馬;馬盡,羅雀掘鼠;雀鼠又盡,巡出愛妾,殺以食士,遠亦殺其奴;然後括城中婦人食之,繼以男子老弱。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餘才四百人。

《舊唐書》: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年乏食,忠義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坐視危迫。』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新唐書》:巡出愛妾曰:『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飢?』乃殺以大饗,坐者皆泣。巡強令食之,遠亦殺奴僮以哺卒……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人知將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遺民止四百而已。


《完璧歸趙》對趙國其實是一次失敗的外交活動。

秦昭襄王作為一代雄主,看似一塊玉璧換15城有點荒誕,這背後藏著秦王的政治試探。

《資治通鑒》第四卷 周紀四

【原文】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趙王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以問藺相如,對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臣願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趙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乃以詐紿秦王,復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於秦。

秦王以為賢而弗誅,禮而歸之。

趙王以相如為上大夫。【譯文】趙王得到楚國寶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願意用十五座城來交換。趙王想不給他,又畏懼秦國的強大;給他,又怕被秦王欺騙,便徵求藺相如的意見。藺相如回答說:「秦國用城來換寶玉而大王不允許,是我們理屈。而我們給他寶玉,他不給我們城,是秦國理屈。衡量兩種辦法,我看寧可讓秦國在道義上有負於我們。我願護持寶玉前去,假如秦國不交出城來,我一定能完璧歸趙。」趙王便派他前往。藺相如到了秦國,看出秦王並無真意用城來換趙國的寶玉,就哄騙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隨從藏在懷中,從小道潛回趙國,而他自己留下來聽任秦王的處置。無奈之際,秦王只好稱讚藺相如的賢能,不但不殺他,反而以禮相待,送他回國。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王封他為上大夫。

藺相如完璧歸趙這段故事大家在初中課本上都學過,大家都被藺相如不畏強權,不辱使命的壯舉所折服。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塊玉換十五座城池,是不是有點荒誕不經。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那麼恭喜你,你離真相不遠了。

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隱藏在完璧歸趙背後的驚人祕密。

咱們先說說秦國,這位秦王是戰國期間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期間南征北伐,奠定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但是在他在位的前期,秦趙之間卻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維護了很長20多年的和平。

相比較同時期秦國對除了趙國之外的其他五國不停地發動戰爭,基本都是秦國取勝。

各國都被秦國折騰的疲憊不堪,卻又無可奈何。

那麼,為什麼秦趙之間能維持長時間的和平了?

1、前趙王對秦王的上位扶持之恩

當初秦昭襄王的哥哥秦武王贏盪因為舉鼎受傷去世後膝下無子,秦國國內對王位的爭奪非常激烈。

此時的昭襄王還在燕國當人質,本沒有機會即位,是趙國的趙武靈王給予秦國朝堂強大的壓力,並且派兵一路護送昭襄王回國登基。

所以秦王對趙武靈王的支持非常感激,在其在位期間沒有徵伐趙國。

2、忌憚趙國的實力

第二個原因是這麼趙武靈王也是位雄主。他在位期間銳意改革,推行胡服騎射,使羸弱的趙國一躍成為趙國末期的強國。

後來趙王曾假扮趙國的使者和荀子出使秦國,給當時年輕的秦王留下了心理陰影。

將自雲中、九原南襲鹹陽,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欲以觀秦地形及秦王之為人。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脫關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

(主父即趙武靈王)

後來趙王出擊匈奴,秦國也出兵10萬到邊境待命,以防趙軍戰敗匈奴進攻秦國。

結果趙軍打的匈奴丟盔棄甲,給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於以上原因,秦趙20餘年沒有發生大的衝突,相安無事。

後來趙武靈王去世,他的兒子趙惠文王即位,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秦王畢竟是準備統一天下的主,在他的棋盤上,韓魏燕齊都已經被打趴下了,能對統一造成威脅的,就是楚趙兩國了。

忍了這麼多年趙王終於換了。

秦王準備對趙國伸出他的魔爪了,要求趙國獻出和氏璧。

完璧歸趙其實就是秦王玩的一個遊戲,目的是瞭解新趙王的為人,同時試探趙國的虛實。

藺相如完璧歸趙看似風光,但是暴露了新趙王並沒有他爹趙武靈王那般的雄才大略,也暴露了趙國對秦國的恐懼,可謂是一次失敗的外交活動。

果不其然,在完璧歸趙的第二年,秦國開始攻打趙國,20餘年的和平被打破了。

完璧歸趙在戰術上可謂出彩,但是在戰略上卻輸了。


同樣的事情,看看齊國是怎麼處理的?

齊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65年),齊襄王法章病逝。秦王得知新繼位的齊王年幼,其母以太后身份主政,覺得自己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於是派使者去一探虛實。

《戰國策·齊策六》:「秦王嘗使使者遺君王后(齊襄王后)玉連環,曰:『齊多智,而解此環不?』君王后以示羣臣,羣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

這就是成語「齊後破環」的故事。本想使齊國難堪的玉連環,被齊後當場砸碎,讓秦使者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戰國爭霸,刀光劍影,血雨腥風,這貌似彬彬有禮、實則暗藏殺機的秦齊鬥智,雖然難住齊國羣臣,君王后卻談笑間「引椎椎破之」。依常規思維,這個用整玉雕成的玉連環永不可解,君王后卻以超常思路,於「破」中得最佳之「解」!

秦王看見齊後如此智慧過人,氣魄雄偉,便不敢對齊國輕舉妄動。

所以,《完璧歸趙》其實是一次失敗的外交活動,一次失敗的政治鬥爭。

延伸閱讀:

現代社會堅持讀完《資治通鑒》的人有多少,以及有什麼感受??

www.zhihu.com圖標

我的公眾號:通鑒智慧

專門研讀《資治通鑒》蘊藏的權謀智慧,在這裡,我將為你剖析歷史經典,挖掘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升階祕籍。

當屬通鑒開篇第一課:智伯恃強侵地 韓魏禍水東引 三家分晉戰國起開端。當時,晉國六卿被滅兩卿,剩下智、韓、趙、魏四卿,而四卿又以智係為最強。韓趙魏三家都怕被強大的智伯抓住把柄成為第一個被滅的人,而智伯也不想成為第一個發難的人,於是,用分其地,迫使三家首難或是削弱對方的辦法一步步蠶食對手的實力。韓魏兩家也不傻,任由智伯侮辱和分地就是不吭聲,只有趙無恤認死理堅決不受脅迫,被圍在晉陽幾年都不投降。這時韓魏兩家分頭投注,先是和智伯圍攻趙,接著又行無間道,配合趙裡應外合,最終滅智伯,與趙一起三分其地,為後世子孫奠定了戰國七雄有其一的起家資本。這裡面韓魏兩家可謂是好處佔盡,不但削弱了對手趙,還分得了好處,作為後來的戰國七雄之一,他們沒有其餘四國的幾百年的積蓄,但是他們完美詮釋了在晉國這頭大象身上如何吸血,最終養肥自己的華麗轉身!!


無意中看到這個問題,《資治通鑒》說實話沒看過,問細節更是無從說起了。

我最近一直在整理高考的資料,高考《資治通鑒》是有考點的,我就說說我知道的吧。

《資治通鑒》司馬光大大寫的,考點一般在語文科目而非歷史,所謂文史不分家。

下來說說《資治通鑒》會出現在考試的句子,細細斟酌,別有一番韻味。

1.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

【譯文】: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2.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

【譯文】: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3. 任人當才,為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鑒,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

【譯文】:重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與有識之士齊心協力地處理政事,也並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賢才的時候,那些掌權的人並非不具備知人善任的見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於過多地考慮情面的緣故。

4.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也。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譯文】:國家雖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爭鬥是細枝末節。那些致力於戰伐爭勝、窮兵黷武的人,到頭來沒有不悔恨的。

5.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譯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準繩,只有善於運用法律的人,不分關係親疏,嚴格執法,無所迴避,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倚仗權勢而觸犯法律。

6.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譯文】:賢能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怨恨的目標,我既然沒有教化子孫的才能,也不願增加他們的過錯而落下怨恨。

7. 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譯文】: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纔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纔是難的。

8.無紓目前之虞,或興意外之變。人者,邦之本也。財者,人之心也。其心傷則其本傷,其本傷則枝幹顛瘁矣。

【譯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憂患,也許還會引起意外的變故。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財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傷害,根本也就會受到傷害;根本受到傷害,枝幹也就會傾倒枯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