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的專業類書籍之類的,如何讓這件事情本身成為感到快樂的事情呢?歡迎諸位學霸們指點

(/ _ ; )


我讀文史哲的時候,一直是覺得快樂的。


謝邀,那就說說我的經驗吧,那就是讀文獻的時候想著寫綜述,讀這篇是為了給我的那篇(甚至不止一篇)綜述貢獻素材,就會很快了。因為前不久我撞大運發了一篇10.556的綜述,從此愛上了寫綜述這個遊戲,每讀一篇文獻都想,哈哈又有下一篇綜述的素材啦!就很快樂啦!


首先對相關知識有一定了解,就可以快樂的讀了


寫文章的人都很痛苦,讀文章的怎麼快樂起來


《談讀書》:多讀書不算是榮譽,少讀書也不算是恥辱

來自專欄每天為你讀書

有些書不宜一口氣讀下去,最好今日東取一鱗,明日西取一爪,有時間仔細玩索,有空閑小心品嘗。培根對此如是描述,「有些書是供咀嚼的。」而朱光潛的《談讀書》就是這樣一本可供細細咀嚼的書,也恰驗證了「好書不厭百回讀」。

朱先生在書中談讀書、談治學,談得淺顯卻又深刻,講得平常卻又入心,這對讀書治學之人大有裨益。他的文字讀起來總是讓人鬆弛舒適,毫無壓力,簡約、明亮、雋永,就像臨近一條在山澗緩緩流淌的小溪,波光粼粼,清涼的風從水面上爬上肌膚,翠麗的鳥鳴叮噹作響,靈魂會不自覺地輕盈歡喜起來。這跟散文大家祝勇的文字是不盡相同的,祝勇的言語裏鋪展開的是一幕幽谷斷崖的瀑布,壯美得讓人深覺自身渺小,無地自容,只夠抬頭仰望。不過,欣喜的是,每當我走進他們二者的語言文字空間裏,都會生髮出一種遼無邊際的遐思,然再歸入寧靜,獨坐水畔,怡然自得。

可是,談朱先生的《談讀書》是件喫力不討好的事情,故原本不想談,書讀完後便擱置了多天。但連日來,先生在書中的諸多談論總是悄無聲息地進入我的雜想,看來是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也姑且算是「溫故而知新」,現梳理幾點先生有關讀書之道的零星感悟,與君共勉。

朱光潛

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里程碑。而讀書就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進而把人類思想經驗在今日重溫一遍,化為己有。可以說,讀書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大有用的。

讀書重在下定決心。當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抽出時間讀書似乎已成為一件很難的事。人人也以此作為藉口,聊以慰藉。「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的確,這世間比你忙的人多得是。如果你下定決心,你就會沉下心來讀書,哪怕一天抽出半個點,你也能讀上三四頁,一個月就可讀一百頁,一年下來讀完四五本書就不成問題了。對此,林語堂也有過妙談,他發明瞭一種「使書籍任其所在的方法」。他的讀書隨性極了,會把書雜亂地放在臥室、客廳乃至衛生間,或者牀上、沙發上和櫥窗裏,屋子的各個角落都堆著書。但凡他放下手邊事,任意看到書就會隨手翻閱起來,很是自然和方便,與時間多少毫無關係。

《談讀書》讀書筆記

讀書重在尋出趣味。下定讀書是首要,然尤其要緊的是習慣養成。如何保持讀書習慣,出發點在於趣味。我們要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尋找增長學問的趣味,或者尋找安頓身心的趣味。「如果你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你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比別人定要大些。」但值得擔憂的是,這種趣味若不及時尋出,久而久之,人會漸變得麻木和遲鈍,再無心氣捧書閱讀。尤其青少年要設法養成讀書習慣,從書中尋出趣味。即使後來發願去讀書,那也會失去好時期,畢竟記憶力和理解力大不如前,得來東西也變得成倍艱難。

讀書重在慎選徹讀。如今,書是層出不窮,也是易得的。但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對此,我們須慎加選擇,選得精,讀那些撼動你的心靈、激發你的思考的書,比如你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是其一。其二是,我們須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恥辱。」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遊,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

讀書重在探求追問。讀書的主要目的在於增長學識。但學識的增長不是你把一部書從頭至尾如石塊一樣塞進腦子裡而獲得的,而是通過不斷探求和追問而獲得的。其中,探求,求的是書中精神;追問,問的是心中疑惑。只有當書中精神與心中疑惑發生化學反應,才能生髮成自身的個性和生命的動力。這就像外來的食物,經過我們身體的消化和吸收,便生長成為血和肉,滋己生命,促己成長。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道理就在這。

讀書重在組織創造。書讀多了,知識也開始變得繁雜。這有利有弊,利在於涉及面廣,弊在於難成系統。故而,讀書要存有目的性,當一種新的知識進入腦子裡,我們就要科學分類、合理聯想,將與已有知識組織在一起,彼此發生緊密聯繫,進而創造出新的知識體系。「知識也須攀親結友」。一種新來的知識好比一位新客走進一個社會,裡面熟人越多,關係越複雜,牽涉愈廣,他的地位也就愈穩固。如果他進去之後,不能同任何人發生關係,他就變成眾所同棄的人,決不能久安其位,或者無法盡量發揮他的能力,有所作為。其實,我們日常所見所聞的事物不知其數,但大半都成過眼雲煙,這就是因為它們不能同我們已有知識系統發生關係,不能被吸收融化,成為有生命的東西存在心裡。這就是缺乏知識再組織和再創造的緣故。

書籍剪影

本文匆匆寫就,可議的地方自知甚多。俗話說,「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我相信,如果諸君再細細捧讀朱光潛的《談讀書》,定能「一旦豁然貫通」,讀有所悟、學有所得。

歡迎添加作者個人微信號:syxumin1985(添加時請註明「每天為你讀書」)

微信公眾號:每天為你讀書(mtweinidushu)


首先是興趣,探索的慾望。其次是PBL Problem Base Learning,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學習,當在工作中碰到新的困難,現有的知識無法解決時,從書本中或學術論文中尋求答案,解決難題後所帶來的快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