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圈專門有個詞,叫做「信度」。信度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要麼相信、要麼不相信。信度更像是一個連續值、比較值。

比如說,跳大神的信度是16.3,中醫的信度是50.8,科學的信度是96.2。打個比方。

西醫比中醫可信,中醫比跳大神可信。西醫總體上比中醫可信,是不是等於說西醫一定包治百病呢,顯然不是的。西醫總體上比中醫可信,那也存在個別的病人,西醫一直治不好,喫了一個禮拜中藥就好了,這種也有可能發生的。

不同的科學研究,信度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同樣一個藥物做臨牀試驗,其他實驗設置都一樣,區別是(1)1000個病人做臨牀試驗,(2)10000個病人做臨牀試驗。你說哪個信度高一點?顯然是試驗(2)的信度高。

那麼有沒有100%的絕對信度?抱歉,科學家自己都不認為科學的信度能到絕對的程度。

科學基於重複驗證。你驗證了1000次都是成立的科學結論,說不定第1001次就出現一個不同的結果呢?完全有可能的。科學雜誌的編輯都說了,從長遠看我們今天的都是錯的。但科學家的自信就來源於此,相信理性質疑,相信自己能一步一步逼近真理。

佈置一個思考題。請大家思考以下問題:就治病救人而言,假如西醫比中醫可信,中醫比跳大神可信。那麼跳大神有沒有可能比西醫更可信?

也許這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一個認知問題。

——因為科學的信度沒有到「絕對」的程度,我們是不是就要不信科學、信跳大神?怎麼說呢,信仰自由,隨你咯。


那就真的太好了。那就會引發一場科學革命,人類文明就會再度提升一點,科學家最喜歡找「錯誤」了,如果世界到處都是真理的話,,那也太無趣了。


瀉藥。

題主這有點像科學反實在論吧,可以看看相關的科學哲學著作。

答主本人目前在科學實在論與科學反實在論之間猶豫,科學反實在論是一種非常輕快的立場,因為反實在論意味著否定目前科學理論中的諸多對象是實在的,只是理論為了方便而假設的東西。

而實在論至少是聲稱,目前科學理論中的諸多對象,至少有一部分是實在的,而非僅僅是為了方便假設的東西。

舉個例子大家就都明白了,中學物理課本講了法拉第的故事,法拉第認為場中充斥著力線,而現代物理學則認為不存在力線,中學物理課本說力線是腳手架。

認為當代科學言說的諸多對象至少大部分都是腳手架,甚至全部都是腳手架的就是反實在論,反之就是實在論。

至於為什麼我們要相信科學是正確的呢?這裡先給出愛因斯坦對相對論的態度:

愛因斯坦認為,相對論一定是錯誤的,但人們必需暫時相信相對論,因為人們沒有更好的理論,因此只能暫時相信相對論。

所以呢,我們應當持一種實用主義的立場,當代科學對於我們是最實用的,因此我們要暫時相信它們。


你搞錯了一件事,不是因為科學正確所以我們相信它,而是我們相信它,所以它纔是正確的。


什麼意思?你是說像牛頓定律、相對論這些已被驗證的科學會有一天發現是錯的嗎?

不可能。

和數學定理一樣,物理定律被證明是對的就永遠是對的,發展的只是真理的限制條件或其更深本質。比如,引力本質目前尚未探明,牛頓引力定律在微觀失效等等,但是在低速宏觀下,在一定誤差內,GMm/r^2=F永遠是正確的。


科學不是你認為的「事實」,而是這個不斷重複的證明過程,科學是不斷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科研是人類探索宇宙真理的唯一途徑。


我們堅信的不是科學的具體結論和理論。

我們堅信的是科學方法論尊重事實和自我糾錯的精神,相信科學的具體結論和理論會不斷的向與客觀事實相符的方向邁進這個大趨勢。

客觀世界是無限的,而人類在一個給定時刻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類的任何觀點和意識,包括給定的具體科學結論和理論,都不能保證是與客觀事實完全相符的。

但是,總有一個理論體系,是可以向客觀事實無限邁進和逼近的,這就是在科學方法論指導下不斷自我糾錯和自我革命的科學理論體系。


科學本來就是就是錯的,或者是近似正確的。因為科學是建立在唯物的的基礎上建立的。而唯物思想就是錯的!從根源就不對


首先應該確信。科學是我們人類目前認知客觀世界最可靠的手段。科學的前提它就已經告訴你,他有可證偽性。懷疑、探索,這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精神。當你探索的結果,一切都可以用實驗來驗證,用邏輯來推斷它的正確性。你就應該接受他,相信它。不然你只好去信宗教,信自己的直覺。但是你認為這些比科學更可靠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