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

從現在開始,打開資料開始學。

就比如你想自己做啤酒鴨吃,你看了好多教程,都不一樣,聽誰的,都複雜,還要準備好多材料,萬一不好吃……

看著看著你猶豫了,想著還是去外面吃吧。又或者看著看著時間一點一滴過去了,肚子咕咕叫,還是等到下次再做吧。

這樣一來你肯定做不成,至少當下沒做成。沒有做過就沒有經驗,沒有經驗就不知道怎麼做最好吃,也就吃不到最好的口味。

我老公做的啤酒鴨真的很好吃,第一次做就很好吃,而且一次比一次好吃,他沒看教程,自己嘗試,還有番茄魚。

(跑題了,回來)

學習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習慣。你得自己去嘗試摸索,然後總結經驗——優化——新方法。

別人的方法也都是自己的經驗,實在沒頭緒你也可以拿一高贊回答嘗試,然後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再總結。

知行合一,最重要的是你得行,動起來,馬上行動起來。


哈哈。

先來舉個例子:

比如你想學PS,

你在知乎上搜了搜,挑了幾個高贊回答一看,

哇……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啊,這位大神把PS講的透透的,理論知識,視頻教程,素材都給你準備好了,按著步驟一步一步來就好了,你又翻了翻其它高贊回答,哇……都是好回答啊,簡直就是一條龍服務啊,於是你果斷收藏。

……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

收藏夾里放了不少資源,可就是不行動,不去實踐,任由教程躺在收藏夾里吃灰。

這個毛病我也犯過,原因是什麼呢?

知乎上的與學習相關的回答、資料、教程太多、太泛濫了。

看著看著,你就會有一種錯覺:

這些東西我都學會了,而且還學得很好。

你覺得你都懂了,其實你沒有。

你的「知行」並沒有合一,

換句話說就是理論與實踐並沒有相統一。

關於「知行合一」,我說說一些我的看法和理解:

1、如果你能做到知行合一,你會解決人生中絕大部分難題。

2、知行合一是一個很大的概念,絕不僅僅只包括理論與實踐這層意思。

3、要做到知行合一是很難的,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有意識的練習。

重點來了!!

怎麼做到知行合一呢?

大家注意,我接下來闡述的,只是知行合一這個概念里很小的一部分,與學習有關的。

如何理解學習上的知行合一,我想的很單純,就是:

有效的輸入+有效的輸出,形成正反饋循環。

接下來我說一下具體的流程(我怎麼想怎麼做的)。

一、判斷利弊+先做再說

空想沒有太大意義。

做一件事之前我們總是有重重顧慮,怕這怕那,不願意行動。

你可以換個角度想,

能讓你變好的選擇肯定是痛苦的、艱難的,你不願意做意味著這件事在未來肯定會讓你受益的。

這麼想我們就容易接受,容易行動。

然後!

五分鐘法則!

先做五分鐘,然後盡量延長這個時間,爭取做十分鐘,半個小時,一個小時……

個人認為,

你不願意動手做是因為做了這件事會讓你陷入一個不符合自己習慣,不符合自己日常的,一個未知的圈子當中。

你走出了舒適圈,來到了學習圈當然會不適應,不習慣,你會抵觸。

萬事開頭難,先做再說。

二、找到基本點+深度學習

這一點是基於第一點來講的。

你已經慢慢適應了新環境,把做一件事當成了習慣。

這時候,你要深入。

也就是深度學習。

舉個例子:

我是室內設計專業的,剛開始什麼也不知道,學的體系很混亂。

後來我收集資料,加上老師講解,我漸漸明白了室內設計學習的一個體系。室內設計的核心課程有:組織與管理、材料、施工、預算,

CAD繪圖、3D效果圖。

這些核心課程就是你學習室內設計的基本點。你對室內設計領域的所知所學都是圍繞這些核心課程。以後你想深入學習室內設計,那就不斷深挖這些核心課程就可以了。

這就是基本點。

做任何事的脈絡都是從這個基本點起來的,它是根,囊括了全部。

三、有效輸出

前兩個過程都是將知識輸入我們大腦,

最重要的還是輸出,

輸出了才會有反饋,你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該怎樣查漏補缺。

舉個例子:

你花了很長時間學習PS,

但你從來沒有利用所知道的知識來動手做出一個作品,更沒有將作品發布到網上讓別人觀摩評價,你很難知道自己的水平是高是低,有哪些不足這個人還是一種混沌狀態。

輸入意味著你在學習區,

輸出意味著你在展示區。

在展示區里,我們要將我們的技能盡最大所能的表現出來。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淺薄意見,

如果你看到這裡,就說明我寫的還是有點意思的,我會很高興,

如果我有錯誤,請大家指出,

如果大家有想法可以提出來,共同探討。

碼字不易,如果你能給我個贊同,給我個喜歡就更好了。

END


知行合一要求我們知道還要做到,有本書推薦給你,《微習慣》。把學習的要求具體化,細分到一個個小目標小任務,不用花太多時間精力還輕而易舉做到的那種,關鍵是細化具體。然後列個清單,去完成它!


少看知乎,

多做事,多想。

多復盤,多反省。


那就少看一些回答,多點實踐。

知道了自己應該怎麼去做,那就趕緊行動起來。


打造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學習品質,複製永遠沒有新意,精華是要創新發展,把你看到的,你認為對的東西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實施就會有收穫。


這位同學,你對知行合一有些誤解。

知行合一不需要修鍊,人本來就是知行合一的動物。你是知行合一,我是知行合一,奸商是知行合一,聖人是知行合一,路邊撿破爛的也是知行合一。區別在於聖人的知行合一都是好的,而你我的知行合一有好有壞。

知和腦子裡的知識毫無關係,知是一種覺知一種感覺。好比賭博的人內心有賭博的衝動,十匹馬都沒法拉他回來,這種衝動就是王陽明口中的知。你吃了一個桃子,卻還想伸手去拿一個,這時你內心會痒痒的,那種痒痒的感覺也是知。

王陽明說的這種知是不經過大腦的,和你看了多少知乎文章、腦子裡儲存了多少知識沒有半毛錢關係。你所描述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有(包括我自己在內),根本原因便是因為沒有去「行」。在王陽明那裡,「知」好比河水,「行」好比河道,河道是由河水沖刷出來的,同時河道也最終決定了河水的形狀和流向,二者相輔相成,誰也無法離開誰單獨存在。

你為什麼沒法學進去,是因為你內心對於學習的「衝動」還沒有真正打開,那怎麼打開呢?辦法只有一個,便是去「行」,逼著自己去學習,逼著自己進入狀態,逼著自己改變以往的行為模式,當你真正體會到學習給你帶來的充實感、愉悅感時,此時你在學習上的「知」已經發生了更新換代,這種比以往更深刻更強大的「知」又會反過來不斷驅使你去「行」。或者更生動形象一些,便是努力去拓寬自己的河道,才能讓自己的河水更有活力更有力量,而河水也會反過來不斷沖刷、清洗自己的河道。

所以,知行合一中的行其實更重要,只有不斷身體力行,才能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這也是為什麼陶行知叫陶行知而不是陶知行的原因。

知行合一是一種不斷讓自己更新換代的機制,一旦一個人真正找到並掌握了它,那這個人便離得道不遠了。

我也剛剛領悟到這些,與君共勉!


知行合一是很難達到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需要身體力行,讀書,實踐都必須。

王陽明傳習錄最核心的是「事上練」。

練心靜,學常識。需要時間積累,不是個著急的事情。

如果能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並能當作事業一生堅持,就會更快一些。


參考別人的方法可以,但是得一步步去實踐,同時在實踐的同時多去質疑為什麼要做這一步,乃至於下一步,有著批判精神去學習,會事半功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