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首先吧,雖然B-1B的飛行手冊早已處於解密的狀態,但是很可惜缺少很多關鍵信息,美國人的保密就是這樣,你能看到的隨便看,你不能看到的,一個字母都別想看到(比如那票電子戰吊艙的信息到現在都沒有解密,畢竟很多還是現役的)。

唯一有用的也就空中加油的部分信息,問題是你也看不出什麼名堂。

既然如此,我也只能用1986年的B-1A的SAC來簡單分析一下了(雖然B-1B相比B-1A其實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飛機了,但在目前資料缺失的情況下也只能這樣分析了)

首先來看看任務掛載,內部可攜帶24枚AGM-69A空地導彈,外部可攜帶8枚,即總共可以攜帶32枚空對地導彈,AGM-69A就是我們所熟知的SRAM,即近程攻擊導彈的簡稱。它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35千米至160千米(低空和高空),制導方式為全程慣性+雷達高度表,彈道特徵為半軌道或地形跟蹤式,在採用雙脈衝引擎的同時還採用了W-69型熱核戰鬥部,除了B-1B以外,B-52G/H和F-111都能夠攜帶SRAM進行防區外打擊。

軍教片中的AGM-69A空對地導彈

軍教片中的防區外打擊示例

也可以讓轟炸機深入敵後,然後像炸彈一樣丟下去

整套系統的構成,非常簡單

發動機部位的細節

裝有8枚SRAM導彈的旋轉式發射架

B-52H「同溫層」堡壘的機腹SRAM導彈旋轉發射架

旋轉式SRAM發射架的整體安裝過程

維護時的細節圖

這兩張結構圖對於大家來說可能更加直觀一點

B-52轟炸機也可以在外面再掛12枚SRAM導彈,也就是總共能帶20枚

有SRAM的情況下,即便「同溫層堡壘」這種老將也能重獲新生

SRAM的半軌道式彈道打擊演示

也可以通過地形跟蹤的方式躲避敵方雷達的偵測,從而增大突防成功的幾率

發射以前由飛行員手動輸入目標信息

接著在儀錶面板上面調整相關設置

機組嘗試在雷達屏幕上尋獲目標

飛行員可以在發射前或途中自由更正信息

甚至理論上還能在設定好相應程序後自動連續發射SRAM,哪怕20發齊射都行

軍教片內也有演示這種連續發射的過程

其他武器掛載包括84枚MK82型500磅低阻炸彈或MK82「蛇眼」500磅減速炸彈,30枚M117或M117R型750磅低阻炸彈,30套SUU-30H/B型拋灑器(有兩種版本,CBU-24/B集束炸彈,包括670枚BLU-26/B型子彈藥,或者CBU-54/B集束炸彈,包括670枚BLU-68/B型子彈藥),24枚MK84型2000磅低阻炸彈、24枚B-61或B-77型核彈、12枚B-43型核彈,最大載彈量高達75000磅,即34噸。

MK80系列低阻炸彈家族為美國海軍於上世紀50年代研發的產品,同期空軍則研發了M117型750磅和M118型3000磅低阻炸彈,當然空軍最後也選擇了MK80家族

MK82「蛇眼」減速炸彈

越戰時期的M117型750磅低阻炸彈

SUU-30型子母彈拋灑器

CBU-24型集束炸彈

CBU-54型集束炸彈

美軍使用的子彈藥

地勤人員正在搬運一枚B61訓練彈

B-43核彈

B-77核彈

首先來說說作為一款戰略轟炸機最傳統的攻擊方式吧,那就是飛到目標上空丟鐵炸彈,想想看那麼多炸彈,通過一次低空突防,全部丟在敵人腦袋上,那效果得多震撼。《變形金剛2》電影裡面就有很不錯的還原。

訓練時投放MK82型500磅低阻炸彈的場景

其實我覺得這樣的爆炸效果其實還是弱化了的

大家可以注意到,電影中B-1B幾乎是貼著地面飛行達到突防效果的,而現實中的B-1B也是如此,這得歸功於它的AN/APQ-164型多功能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這是世界上首個進入服役的機載相控陣多功能攻擊雷達,是在電捷變雷達(EAR)和AN/APG-68(用於F-16C/D Block 25至Block 50/52+,阿聯酋的F-16E/F Block 60換成了AN/APG-80型有源相控陣雷達,而現在的F-16V Block 70/72則用的AN/APG-83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基礎上研發的產物,主要適用於導航、突防和武器投放任務,其中突防狀態下有自動地形跟隨和地形迴避功能,而且雷達本身也有高解析度SAR地形測繪功能。(其實F-111「土豚」戰鬥轟炸機的AN/APQ-134型雷達也有地形跟蹤能力,但B-1B的PESA雷達顯然相比這種上一代產品要先進得多)

AN/APQ-164無源相控陣雷達的外觀圖

B-1B轟炸機的PESA雷達的結構示意圖

AN/APQ-164雷達的無源相控陣結構

接著有人可能會問,低空突防不是很早就已經有過的戰術嗎?蘇聯人稍微針對一下不就行了?別忘了,B-1A雖然取消了,但是以LRCA項目的名義重新復活的B-1B可沒有那麼簡單,事實上正是因為服役時間的推遲,B-1B得以在設計過程中運用當時最新的隱身技術,比如它的引擎設計就是如此,注意下面的長條形擋板設計,雷達波束只會穿過這道擋板而不會因為碰撞到引擎而發生反射,同時B-1B還在機身上運用了雷達吸波材料,從而大幅提升了隱身性能,別不信,連F-16C/D都從Block 30/32批次開始在進氣道上運用雷達吸波材料,Block 40/42開始使用能反射雷達波的新座艙蓋並在機身區域上塗抹雷達吸波材料,甚至哪怕F-16的掛架都有雷達吸波材料。(一般認為B-1B轟炸機的RCS值低於1,國內教材認為大概在0.75左右)

B-1B的引擎罩設計就充分考慮到了隱身需求

B-1B那麼大的飛機,RCS值僅僅略高於F-16,就足夠說明問題了

F-16的進氣道也是雷達吸波材料重點保護的區域之一

F-16掛架上的雷達吸波材料也是有文件能明確證實的

雖然在B-1A下馬對於克林姆林宮來說是個好消息,但是如果他們知道這意味著一個更強的怪物即將登場的話,估計也會坐立不安吧

話說回來,美國人開發那麼先進的東西,就是為了丟鐵炸彈嗎?不不不,別忘了我前面為什麼要用那麼長的篇幅介紹AGM-69A空對地導彈,那個玩意可厲害得多呢,試想一下,一架B-1B通過低空高速突防,深入蘇聯腹地,直到莫斯科外圍35-160千米連續發射32枚SRAM,這不是直接把人家的首都從地球上Remove掉了嗎?

B-1B轟炸機的內部結構圖

從另一側可以看到B-1B轟炸機的掛載能力相當驚人,尤其是內部24枚SRAM導彈的配置

寫到這裡的時候看到自己文件夾中的一本書實際上也有介紹B-1B的攻擊路徑,大概起飛以後以軍用推力爬升並開始巡航,接著下降高度同KC-135A進行空中加油,接著繼續巡航,直到距離目標1000海里(1852千米)的時候,B-1B會下降高度並在200英尺(60米)高度飛行至攻擊距離內,在完成攻擊以後在200英尺(60米)高度繼續飛行500海里(926千米)並隨後以軍用推力爬升並巡航至返回基地為止。

補充一下B-1B的幾個武器配置:

CBU-89型集束炸彈

彈艙內的MK82型500磅低阻炸彈

JDAM型2000磅制導炸彈

最後再補充一張B-1A的SAC裡面的航程表吧,上面那張B-1B的攻擊路徑只是一個規劃圖,並不代表全部情況,所以就和這張圖一起權當參考吧。先寫那麼多吧,如果我有想到什麼,或者看了其他的書裡面有什麼相關資料的話會補充的。

對於冷戰時期最大的對手而言,「槍騎兵」的威脅絲毫不亞於B-2,這就是對它最大的肯定

一些補充

冷戰結束後SAC解散,B1B們都被移交給了空戰司令部。但此時專為核戰爭準備的B1B機隊缺乏投擲常規彈藥的能力。由此從1993年開始美空引入了多階段常規任務升級項目(CMUP,有ABCDEF多個階段)來賦予B1B投擲各種無制導炸彈,JDAM,JASSM,JSOW和巡航導彈(但B1B掛巡航導彈違反了START)的能力。此外CMUP也改進了電子對抗設備,導航和通訊系統以及武器制導設備(比如加裝Mil-Std 1760和狙擊手吊艙).

B1B在1998年的沙漠之狐行動中首次參戰,當時B1B的攻擊方式是帶著超過30噸鐵炸彈往伊拉克目標上糊過去......

次年科索沃戰爭中部署的B1B已經具備攜帶JDAM的能力。但因為此時JDAM為B2限定,骨頭還是隻能鐵炸彈糊臉。

隨後的阿富汗戰爭中,戰爭初期USAF缺乏就近的空軍基地的情況下B1B投放了近40%的空襲總彈藥量,包括3900多枚JDAM。高載彈量和遠航程能讓B1B長期巡邏於戰區上空提供持續空中支援。相同的戰術也被運用於之後的伊拉克戰爭和空襲敘利亞中。

現階段共有62架B1B處於服役中,其中大部分完成了駕駛艙升級和LRASM的發射能力。這些B1B至少要服役到2025年後被B21取代。

骨頭也是實際上美空現役三種轟炸機中維護費用最低的(雖然仍然很高)。


先說結論:美國空軍在亞太地區運用B-1B型戰略轟炸機的方式,是將其作為"空海一體戰"的主要打擊節點。主要作戰任務,是攜帶24枚具備遠程對海攻擊能力的AGM-158C型反艦武器,作為對艦船的一種打擊力量。

架B-1B戰略轟炸機便可攜帶將近100枚遠程反艦武器,極限掛載情況下甚至有可能攜帶160枚左右(每架攜40枚)進行飽和式攻擊!雖然對具備遠、中、近防空系統的防空驅逐艦不會有太大威脅,但對渡海的登陸艦威脅不小。


美國B-1B型戰略轟炸機,再現亞太海域

8月16日,1架美軍B-1B型轟炸機,抵近飛行至西太平洋的亞太海域。

據追蹤飛機活動軌跡的社交媒體賬號"Golf9"發布的航跡圖顯示,這架呼號為"紅寶石11"的美國空軍B-1B戰略轟炸機,於16日早晨,從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之後一路飛往東海,抵近西太平洋亞太海域。

期間,還有一架呼號為"珍珠21"的美空軍KC-135空中加油機,為其進行空中加油支援行動。

B-1B"長矛輕騎兵"戰略轟炸機,是美國空軍現役的三大戰略轟炸機之一,目前在役62架。B-1B能夠以超音速飛行,實施快速突防打擊,該型飛機對我們的威脅還是比較大的。

目前,美國空軍在亞太地區運用B-1B型戰略轟炸機的方式,是將其作為"空海一體戰"的主要打擊節點。主要作戰任務,是攜帶24枚具備遠程對海攻擊能力的AGM-158C型反艦武器,作為對艦船的一種打擊力量。

無論是從關島安德森基地,或者從美國本土或阿拉斯加起飛,經過空中加油後,B-1B可以飛抵防區外,可以對編波渡海的登陸艦團,實施打擊。

需要注意的是,4架B-1B戰略轟炸機便可攜帶將近100枚遠程反艦武器,極限掛載情況下甚至有可能攜帶160枚左右(每架攜40枚)進行飽和式攻擊!雖然對具備遠、中、近防空系統的防空驅逐艦不會有太大威脅,但對渡海的登陸艦威脅不小。

所以這一次美軍派出了這型頗具進攻性的戰略轟炸機,並且特意進行了空中加油,很可能便是訓練模擬了在防區外的一系列戰術動作。這種威脅程度,遠不是近幾個月不斷抵近的偵察機可比的。

當然,中方也早就有相應準備。如果美國有所妄動,B-1B的關島基地就在東風系列的打擊範圍之內,可以讓它有來無回!

大國之巔認為,雖然美國有一些比我們先進的武器,但如果發生衝突,將是一場由國家機器和民族的意志力,所決定的強-強碰撞,美國是否又有這個戰略決心呢?

以美國目前的疫情發展狀況,它並沒有這個意志力和動員能力,連疫情都控制不了。所以美軍才會頻繁派出各式軍機,妄圖以展現某些先進武器的方式,進行嚇阻!


公開數據哪都能查得到,

就下面一點,還是很讓人頭疼的

B1B可以一次性掛載24枚射程為900Km、最大射速xx馬赫以上的xxx反艦導彈在防區外以1.2馬赫速度進行飽和打擊後,迅速脫離戰場


這也是近兩年來米國多次增加B1B訓練任務的經典科目,也在海外再次部署B1B紅著急,至於B2,也就是欺負欺負小國。和大國的博弈,B2佔不到什麼便宜


戰鬥機護航,奪取制空權,b1b空投炸彈,返航(或者投放遠程制導導彈),想要了解更多細節,可以自己下載戰爭模擬器,玩一下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