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再延伸開,國外和國內對藥品的批准方面是不是有哪些不同?為什麼?這些不同是基於什麼方面來考慮的?


每一種藥物在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上市銷售,都要符合這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規定和標準。未取得許可的,暫時就不能上市銷售了。

謝邀。

藥品的進口滯後於國外有兩方面的原因。

1.企業自己原因,不重視中國大陸市場,不來中國註冊申請,比如巨頭安進(中國分公司開得比較晚,而他家的產品又比較特殊),至今還沒有產品在中國上市,所以他家的產品里路上在大陸是不合法的,未經監管部門批准。或者說企業自己在大陸啟動的上市申請較晚,故會出現國內外不同步的情況。

2.國情不一樣。

全球大致的情況都是這樣,歐盟採取境內統一互認制度(新葯),向EMA提交申請,批准後整個歐盟是上市的。歐盟美國是不互認的。所以,也同時需要在美國申請上市。當然,中國大陸和歐盟以及美國日本,也不是互認的,所以在這些國家都是需要申請的。

美國的監管機構FDA有4000名科學家審評新葯上市。

中國有80名左右的磚家負責新葯審評的具體科學細節。

所以,很多藥品中國大陸是註定要晚於國外的。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臨牀試驗的審批,國外EMA和FDA基本上是1-2個月就同意(或者說對你的臨牀試驗方案沒意見)了。這個在國內同樣需要審評,再審批,批完之後再做臨牀試驗,然後又申請一次上市,然後又審評一次。由於人手和專業能力的有限,大陸的審批速度會比國外慢。(下班了,待補充,不一定會補)


療效達標副作用不達標。

(治不好就直接加速死亡的,這種的很多)

都達標了買不起。

(五年存活期一年50多W,批了也沒人買,買得起的都有錢去美國買了)

副作用達標療效不達標。

(治不好也喫不死,見新上的女版偉哥「愛帝」)
如果是禁藥是指未經CFDA批准因此不能在國內銷售流通的藥物,那是非常多的這種不同步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是因為標準的不統一,因為全世界的藥物審批機構的標準都相當統一,首先證明安全性,然後證明有療效。但是藥物流通的不同步是因為,藥物審批機構的決定都需要有足夠的臨牀試驗支持。比如說在中國批准的一類藥物,起碼需要有在國內有一個相當多(這個人數是有詳細規定的,但我不大清楚)的受試者參與的三期試驗。那麼對於研發藥物的企業來說,由於三期試驗的成本驚人,那麼他們在申請之前,就必須先評估在該國銷售此類藥物可能得到的利潤。很多時候會發現這種藥物的銷售所得很有可能不能收回成本。那麼他們根本就不會提出申請,自然也就談不上被批准然後銷售流通了。所以很容易發現這麼一個現象,一種新葯在歐美和日本都上的很快,但是這葯有很大可能不會在中國或者其他的發展中國家銷售,原因很有可能是,這些國家的市場太小了。
中國對外國的藥物審批非常嚴格 要通過葯檢部門的多道審核 當然也有相關部門的不作為和害怕擔責任的緣故 在外國的藥品研發公司眼中 中國的這塊「蛋糕」實在難啃 要想進入中國市場所付出的成本和時間實在過高 積極性減弱 使很多對真的能控制病情的特效藥無法進入中國
在中國申請太費勁了。有些小公司寧願不申請了。中國人一樣可以在新加坡啦!美國啦,找到朋友幫買回來的。另外趁大牛比較多問一下,為啥有些藥品沒過專利保護期就在中國有仿製葯了呢?

中國沒有經過CFDA認證註冊都是假藥 不允許流通銷售

有很多外企不願意進入中國市場 代價巨大因為註冊時間過長、臨牀試驗所需費用非常巨大 而且也不是說你註冊成功後就能坐地起價 想怎麼賣怎麼賣 進醫院賣葯 需要藥廠自己去打通關係 再加上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做的不好 很有可能核心技術泄露 我們國家進行藥品技術審評的是CDE FDA EuMA 厚生省都是比較成熟的藥品註冊體系 TZ說的不同是指註冊法規不同嗎 還是體系不同?

不知道題目理解的對不對。

樓主說的禁藥,是說因為種種原因還沒有批准所以不能在中國市場上銷售流通,而不是說CFDA明令禁止的藥品。有可能是交了申請還沒批准,或者還在做臨牀,又或者該公司暫時沒有想要進入中國市場。最後一種的原因一般主要是成本太高。
不同國家標準不一樣,還有就是保護國內生產商!
sfda的批准本質來說是一份政府的保證,但是實際情況是這保證要麼要麼不安全要麼沒有效果。所以,換個思維,選擇未批准的藥物就違法麼?銷售纔是違法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