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的境界上來說,我理解的道家「無」 「超乎形象」 : 忘了事物的一切區別,站在更高的觀點看待 ,超越萬物的差別,通而為"一" ,達到混沌的「一」。而佛家的「無」 「非非」:我理解的是,非有非無是對事物進行了分辨和區別,而「非非」又否定了去區別,不再分辨和區別,即為「無」的境界。這樣去理解道和佛里的「無」,兩者相似,都是忘了差別,忘了一切概念。

(萬物非有非無,而又非非有非非無,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二諦義》)


觀察不到就是無。佛教曰空。


看了這個問題,專門請教了我道教的師兄,哲學系博士生,以下是聊天記錄

補充聊天記錄


作為受持《妙法蓮華經》的人,我們講了義法,不講不了義法。所以和一般宗教以及佛門內部的念佛法門、凈土宗、禪宗、華嚴宗都不一樣。

比如說,一個房子裡面有一盞燈(比喻真實、了義的佛法),燈發出來亮光(比喻為佛講的法、正版的經文)。

房子只有一個門可以進去,但是房子有很多不同顏色的玻璃窗戶可以透光出來。

這樣一來,就有很多的人看到了從不同顏色的玻璃窗透過來的光。這些人就以為自己找到了真理,於是創立了很多的宗教,弄出來很多經典:比如四書五經、道德經、聖經、古蘭經……。

但是,這些光不是屋子裡的燈發出的原始的光。所以,無論怎樣去研究。都沒有摸到佛法的門,都是抓住了其中的一點在反反覆復的百思不得解。就是這樣,也不錯了,畢竟他們只是在從不同角度描述佛法的狀態,也算佛法的特殊的展示形式的一種吧。

這個時候,道教看了紫光,認為很高級。所以,道教講紫氣東來、紫金城、紫陽真人……同時,道教也在想,這個有形有象的東西不能夠長久保持。所以,道教就去研究長生不老、肉身不壞的方法,也確實找到了這些方法。

那麼,接下來,道教也在想應該存在一種無形無相的萬物之源「超乎形象」,就叫「無」吧,所以「太極者,無極而生」。但是,無極是什麼樣?無法想像,老子當年講清楚這一點,講了一大堆形容詞「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最後沒有辦法了,就叫做道。很可惜,這個道是有色玻璃過濾之後的光。所以,道教不能夠出三界六道輪迴。

小乘佛法和中乘佛法,執相或者執空,或者亦像亦空。所以,講出了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這個時候,他們已經看到了從門裡面射出來的光了。

這個光雖然還不是燈本身,但是已經比通過窗戶有色玻璃透出來的光更加真實來。他們是通過光,去找燈,所以需要修,需要證,才能得。所以,極少數根基好的人能夠通過這個光而修證得到阿羅漢、辟支佛的果位。

大乘佛法,講「非空非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空不二。有形有象離不開無形無相 ,無形無相通過有形有象顯現出來。叫做「空不空如來藏」,空(無形無相)當下就是不空(有形有象),不空當下就是空。這個才是真正的見到了燈(究竟的佛法),而進去的唯一的門,就是《妙法蓮華經》。因為已經看見燈和光了,當下看到燈,當下就得了,不需要再去修證。


道家思想的無,並不是超乎想像,而是「無名天地之始」,意思是,無是天地剛創造出來的時期。用現代物理學說,無是奇點出現之前宇宙沒有爆炸形成之前的狀態。

佛家說的空也是這個狀態,無和空本質是一個概念。

佛教說的非非,是物質的運動都是對立的,而空實際上在對立之外,因此是非非,也就是執著對立的任何一端都是錯誤的,入非此即彼的不二法門,才能明白什麼是真空妙有。


看問題,可以知道題主對佛道經典的熟稔。

道家講無,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道德經》: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裡的無指形象之外的存在。

《道德經》又言:道之為物,唯恍唯惚。這裡的道也是形象之外的存在。

那是否道即是無?其實不然,事實上,道的原義是「路」,北大王博先生解釋道為通達有無之間的路。這裡可以看出,道家所言「無」,沒有否定的意思,而是形象之外的存在,既肯定有也肯定無。

佛教所說的無,確實有題主所說的「非非」的意思,見《金剛經》:非有想非無想。這裡的非非,就帶有有無雙遣的否定義了,既否定有也否定無。

至於題主說非非是非有非無的統一,這實在不懂什麼意思,非非沒有統一義,而是對執著的破除義。講起來,道家所提的「無」,是為了破除對「有」的執著;佛教講「非有非無」則是破除對有無兩方的執著,顯然是哲學層次的遞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