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吧,SpaceX目前無法估值。你不能在比爾蓋茨創立微軟時就給微軟估值,因為無論如何都會錯得離譜。

首先,SpaceX不缺錢,私下裡融資渠道多得是,華爾街、NASA、美國空軍乃至於新近成立的太空軍,在看到SpaceX接連突破之後,幾乎不可能再質疑SpaceX的能力,僅目前已知的大單,就有Artemis計劃中moon lander合同、Gateway空間站長期補給合同(未來不排除贏得Gateway空間站的建造合同)、ISS載人往返合同,另據傳言,在5月Demo-2任務成功發射後,SpaceX已經敲定了兩筆不小於5億美元的大單,儘管未經證實,但是全世界嗅覺敏銳的投資者應該都看出了SpaceX的無限潛力了。此外,SpaceX的星鏈在今年就可以展開試運行,明年就能產生一部分收益,進一步降低項目建設的開支。因此, SpaceX目前完全沒有上市的需求,所謂「估值」也就無從談起了。

其次,SpaceX的星鏈和Starship若能成功,它能夠帶來的社會變革,將會是歷史性的。百美元每公斤的LEO運費,將徹底改變低軌道資源開發利用的模式,帶動更加巨額的資本進入,大型星座、私人空間站、軌道加油站等等,都會成為現實,最終,整個下游產業被帶動起來,引起第四次工業革命都不是幻想。屆時,SpaceX若要上市,估值會是什麼程度的?無法想像。

少數金融從業者,不關注技術發展前沿,總以為自己學的那套金融知識可以允許自己超越、忽略技術細節,直接看到問題本質。可能這種認知範式多數時候都是有效的,但是面對突破性的科技創新,這種只看數字、不看細節的範式可能會得出荒謬的結論,「基於商業數字的謹慎」反而會變成錯誤判斷的來源,比如質疑「440億美元的估值是否過高」。


同行談一下對SpaceX的看法——無論是理論和工藝水平,SpaceX都是吾輩望塵莫及的。

我國在做工程的時候,大多數是各分系統分別做工作,再考慮分系統之間的介面。不同系統之間的耦合靠的是固定輸入,動態優化難以實現。

不是我們不會算,而是商業軟體的功能與現有設備計算能力不匹配——我們並沒有那麼多超算來進行充分的分析。

工藝水平也一樣,相當多的工序,我們是靠人工完成的,均勻性、一致性難以保證,工藝誤差導致過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失敗,說出來都心痛。

更別提現在卡脖子的元器件問題,國產化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我國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現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理論上可行的東西,工程上實現不了,研製周期5-10年是很常見的事。

而SpaceX不僅能設計,也能實現。從特斯拉到獵鷹到龍飛船,都可以看到SpaceX已經做出了一種美感。我心裡只有兩個字:羨慕,畢竟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現在只能通過努力,縮小這種差距。

SpaceX也是理工科的浪漫,這裡集中了最高精尖的科技,做著人類千年夢想的探索浩瀚宇宙的事業。和平年代可以飛天遨遊,倘若真有戰爭(應該也不會),搖身一變生產武器也是易如反掌的。只要馬斯克別因為花邊新聞放棄他的公司(滑稽

綜上,SpaceX還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國際先進性,這種公司當然配得上440億的估值。

今天的推力控制試驗又成功了,贊。

如何評價spacex的星艦(starship)sn5成功進行150米跳躍??

www.zhihu.com圖標

現在估值排在SpaceX 前面的兩家公司貌似是位元組跳動和滴滴,這麼看,SpaceX 的估值絕不止440億美元,SpaceX 真正牛的地方在於兩點,一是打破了火箭領域傳統巨頭的壟斷,重塑供應鏈,大幅度降低了發射成本,二是SpaceX 有極大可能做成低軌巨型星座這件事,真正分羹通信市場,這兩件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邊用低廉的發射成本組建星座,一邊又用組建星座所需的高頻發射不斷砥礪火箭技術,除了SpaceX,沒人玩兒得轉。


對他唯一的不滿就是他沒上市,一級市場融資門檻很高,拿不到他的股票。太空叉把發射成本打下去一個0,這是非常偉大的成就,太空叉的高管想的是搞火箭宇航發財而不是打幾發成功以後離開航天去當官,太空叉裡面更不會有什麼高級政工師這種奇葩玩意兒,所以人家就是搞得好。如果完全公平競爭,太空叉會壟斷所有商業發射,另外利用它巨大的發射成本優勢,一些以前只能在紙面上的項目就可以上馬,比如說星鏈。別看他現在才3g信號水平,將來衛星多了,4g,5g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在我看來,星鏈只是馬斯克一個小小的成就而已,只不過是用它賺點錢,因為後面還要燒大錢呢。他真正想做的是衝出地球,殖民外星。地球上很稀缺,值老錢的東西可能在外星就想爛大街的野草一樣晾在荒野上,如果能走通這條道,那太空叉能牛逼到何種程度。。。


天啦大佬怎麼邀請到我了(?o?;

看看SN5什麼結果再說


個人認為這次成功於SpX事大,但於米帝事小。

說來九年喪失載人運載能力,幾乎就是個面子問題。STS都打過百十次,真以為是技術倒退了?非曰不能,實為不值。本來體制內外積重難返,磨洋工不外乎利益糾葛。若是來一次全面戰爭級別的外在壓力,看看幾個月內自由輪不給您打上天咯。坑幾年人民的錢嘛,他們是不在乎的。

但是SpX可是正式成功拿下載人執照,拓展了極大的業務範圍。半年一次例行的ISS遠征隊,自從STS退役被俄羅斯漫天要價,波音的星際客車報價也高於龍啊(雖然財團政治影響力還在,NASA也是不得不給一些任務的)。


感覺至少短期內SpX還是有大量任務可做的。載人執照拿下來,月面下降級中標,ISS至少還有五年壽命。況且報價上已經特別有優勢,每年例行任務也夠養它了。

本來嘛,這一波新興商業航天基本就是NASA改變戰略的產物。NASA畢竟是國家機關,不是商業機構,從事的應當是政治性和驗證性的工作。某種意義上自由市場辦不了的,她得上。在近地軌道泡了幾十年後必然得走得更遠(不然就失了這個機構的本意,也忽悠不了元老院),一般事務性的工作順理成章的就扔給馬某人之流了。

其實吹他們成人類之光我是無法苟同的。他們的成功來自資本的管理方法與運營思路,扯下行政機關的拘謹而可以肆無忌憚,而絕非來自技術力量。本來「賺錢嘛,不寒磣」,但看了他們的所言所行,我還是始終站在無產階級這一邊。

扶植spx等對於NASA其實穩賺不虧。一方面得了一批廉價工具人,機械性工作不必事必躬親,一方面打擊一下黑店氣焰,略微提高下效率。怎麼說NASA至少不希望他們崩潰。

另一方面,總感覺冷戰的氣味正在悄然蔓延。倘真如此,於他們是大幸。和平促進科學,戰爭催生技術。這種時候就是他們任務最充足的時候,跟著Artmis任務走也少不了機會和銀子。

才疏學淺,只能看到這一步啦,歡迎指教。

不熟悉經濟,如其財政,以俟君子(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