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就是冬至啦,其實我以前從來沒有過冬至這個節日的,來到武漢讀書才發現這一個節日呀,想問問大家有沒有會在這一天做的事情呢~


北方:恰餃子

南方:恰湯圓

四川:恰羊肉湯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在古代,入九以後,文人墨客喜歡搞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祭天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冬至美食

北方人——吃餃子

餃子,相傳是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南方人吃——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台灣人——吃糯糕

我國台灣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

● 杭州人一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 廣東人吃冬至燒臘肉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

● 蘇州人冬至吃餛飩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隨口說是「混沌」,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

江南水鄉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還給起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

● 泉州人「冬節不回家無祖」

泉州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儘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 福州冬至吃米時

在福州傳統小吃名店安泰樓,一位做小吃的師傅說,「米時」和糍粑都是福建冬至節的特別食品,做法上有點區別,但是口感差不多。糍粑是米蒸熟了用石舀搗成糊狀的,這種做法在閩北一帶比較流行,叫糍粑。而福州一般用米漿直接搓,就叫「米時」。福州民俗「米時」與糍粑其實是差別挺大的兩種食物。而且在冬至節的民俗內涵上「米時」也要比糍粑更豐富。」


和家人一起包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意外懷孕沒人管


打火鍋或吃湯圓,看想吃什麼,不固定


那我先拋磚引玉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學校會做什麼吧~(武漢某高校)

像一些社團和組織會組織整個部門的人一起包餃子煮餃子,像這兩天食堂就會很熱鬧啦!所以好像冬至日是必須要吃餃子 的,也可以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吃餃子呢~

我今年大三就沒?任何社團組織了,但是小姐妹明天約我一塊去食堂吃飯,似乎要一起過個冬至節日呢,大概也會吃餃子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