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燈塔塔基下是累累骷髏,也不應該把燈塔砸了。死人不會說話,你要真有良心,重新解釋斯大林主義就行了,為什麼非得要批倒,批臭?

你赫魯曉夫一批,得了:

———天父殺天兄,江山打不通。長毛非正主,依舊讓鹹豐。。

———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

無論斯大林作為一個人多麼值得被批判,當他這個人具有了神格性的時候,他的人格性就已經不是主要屬性了。在他的神格性對蘇聯,對這個世界都是有益的情況下。批判斯大林,毫無疑問是對蘇聯的不負責任,對世界的犯罪,是真正的沒良心。

韃清作為後朝,為了皇權的神聖性,連崇禎這個城中癡兒都能捧成明君。斯大林再爛,比得過崇禎?你赫魯曉夫仇再大,比得過七大恨?


美國:治理過國家嗎?

蘇聯:沒有。

美國:我告訴你,治國,得巧立名目,拉攏資本家,他們交了,才能讓「殖民地」的人跟著交,到時候資本家錢如數奉還,「殖民地」的錢三七分成。

蘇聯:怎麼才七成啊?

美國:七成是人家的,能得三成還得看資本家的臉色。

蘇聯:誰的臉色?

美國:資本家啊。

蘇聯:資本家?我拼了打倒資本家就是為了再看資本家臉色?

美國:對

蘇聯:我從十月革命,沒懈怠過一天,南征北戰,痛擊白匪,終於建立了蘇維埃聯盟,自己可以建設社會主義了,還要看資本家臉色?

美國:對。

蘇聯:我還要壓榨「殖民地」?

美國:對。

蘇聯: 還要巧立名目?

美國:對

蘇聯:還要看資本家的臉色?

美國:對。

蘇聯:我不成了跪著要飯的嗎?

美國:那你要這樣說,政治家治國還真就是跪著要飯的。就這,多少人想跪還沒這門子呢!

蘇聯:我問問你,我為什麼要打擊資本家?

美國:搖頭。

蘇聯:我就是腿腳不麻利,跪不下去

美國:原來你是想站著治國,那還是回西伯利亞種土豆吧!

蘇聯:哎?這我就不明白了,我已經打倒資本家了,怎麼還要聽資本家之言,行資本家之事呢?

美國:百姓眼裡,你是蘇維埃,可是在資本家眼裡,你就是跪著要飯的,治國嘛,生意,不寒磣。

蘇聯:寒磣,很特麼寒磣!

美國:不寒磣,那你是想站著,還是想治國呢?

蘇聯:我是想站著,還把國治了

美國:治不成。

蘇聯:治不成?

美國:治不成。

蘇聯:這個能不能治國?(拿出五年計劃)

美國:能治,家裡。

蘇聯:這個能不能治國?(拿出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計劃)

美國:能治,跪著。

蘇聯:這個配上這個,能不能站著把國治了?

美國:那你本世紀就會被資本主義的糖衣炮彈轟死。


也不是不可能挽救蘇聯,不過挽救人不應該是赫魯曉夫,而應該是日丹諾夫

斯大林其實是選擇了接班人的,他就是是安德烈?亞歷山德羅維奇?日丹諾夫。

本文選自本人文章:

欒雨辰:蘇聯改革——斯大林「平行市場」?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安德烈?亞歷山德羅維奇?日丹諾夫

此人以軍隊政工幹部起家,後來一步步升到中央委員會。基洛夫被託季聯盟暗殺後沒多久,日丹諾夫就調任列寧格勒州委書記。

接著,在蘇聯兼併波羅的海三國時,日丹諾夫作為接收大員被派去在當地建立黨和蘇維埃的組織。衛國戰爭時期,是日丹諾夫一直領導列寧格勒市民擋住了德芬的入侵,把守住了莫斯科北部這個最重要的城市。

芬蘭投降以後,他又被派去芬蘭,當了芬蘭人的麥克阿瑟。此間還參與組織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這個組織相當於第四國際,日丹諾夫在其中發揮著領導者的角色。

1944年,日丹諾夫被升為書記處書記,參與構建了斯大林一生最重要的意識形態體系。

比如斯大林晚年最重要的理論:平行市場理論和人民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中間階段理論,這些對馬列主義的哲學闡釋至今仍是中國特色馬列理論來源。

私生活方面,日丹諾夫的兒子尤里娶了斯大林的女兒,小兩口雖時常拌嘴吵架,官司甚至還鬧到岳父斯大林這裡來過,但關係總體上還是和睦的。

日丹諾夫在黨政軍各領域都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而且有當時蘇聯領導人裡面罕有的國際工作履歷,從他被委以如此之多的重任可以看出,斯大林是極為看重他的。

遺憾的是,這位本來最有可能接過斯大林的衣缽的政治明星在1948年就突然去世,年僅五十四歲。斯大林又一次白髮人送了黑髮人

事後查明是某些人在日丹諾夫治療高血壓期間,使用錯誤理療方法加速了它的死亡,這也成為蘇聯斯大林時代最後一個政治大案:醫生案件的導火索,可惜斯大林去世後,該案在貝利亞干涉下停辦……

某種意義上來說,日丹諾夫纔是蘇聯最後的希望。蘇聯的實踐表明一個道理,科技沒有爆炸性突破的情況下,以舊經濟制度為基礎形成的無產階級,很難產生革命導師們預言的那些先進性,他們和歷史上資產階層一樣,無法擺脫人類固有的特點,無論是弱點還是閃光點。

這種情況下,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計劃經濟日趨複雜化,對各級幹部的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也就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幹部本身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並沒有先進性,唯一能降低幹部成本的,就是使用超級計算機和互聯網。

以鐵路為例,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時代,鐵路都是一大頭疼事情,而俄鐵上一任領導雅庫寧,被稱為俄鐵有史以來最大的貪污犯和無能者,但是在此人的領導下,俄鐵貨物以及客車準點率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水平。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互聯網和計算機的應用特別能彌補俄國體制的弱點。

而技術爆炸這麼深奧的理論,對於赫魯曉夫這樣放豬出身的,實在是太難懂……

1957年赫魯曉夫派繫上臺,帶來的最大問題還不是在經濟領域因為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而導致的各種胡作非為,而是因為無法理解而拒絕了當時蘇聯已經成型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同時又大大加強了中央對經濟的直接幹預,導致眾多問題堵塞在文山會海中。

而日丹諾夫,很有可能是那個時代唯一能夠理解乃至推動蘇聯信息化管理的高級領導了,錯過了這一班列車的蘇聯,只能日漸僵化最終死亡.......

最後感謝 @揚雲飛 提供部分資料


蘇聯最大的問題是共產主義的國際性和民族國家的獨立性兩者無法兼容。且不說蘇聯國內種種民族矛盾。就是華約和共產國際內,斯大林為了蘇聯的國家利益犧牲了多少盟國?要求法共在二戰後放棄武裝奪權的大好形勢走議會鬥爭的道路。用希共的放棄鬥爭同英國換取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如果用共產運動的眼光來看,這就是修正主義。這個問題不解決,蘇聯是不會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認同的。誰來也不行。


主要分兩個部分,一個是關於意識形態構建,主要針對赫魯曉夫,這個不感興趣的可以不看。另一個是關鍵,講如何戰勝美國。

不過我建議看一下,因為赫魯曉夫這個人物非常重要,他作為蘇聯解體的一個節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只有理解蘇聯為什麼失敗才能明白蘇聯怎樣成功,蘇聯失敗最主要的是兩個原因,一個內因,一個外因。本文不討論蘇聯解體,只討論蘇聯怎麼失敗的。


我們先要了解赫魯曉夫,按照一般性黑赫魯曉夫,總覺得赫玉米白白胖胖,身高也不高,粗俗無比,看似對華不友好,實際上他是個非常有能力有想法的人。

赫魯曉夫可以說是軍政兩手抓,別看他身材挺胖,早年參加人民民主革命,擔任部隊政委。二戰期間多次參與作戰,屬於野戰軍政委級別。

赫魯曉夫心智非常堅毅,不像是粗俗之人。雖然經歷過兒子被處死和被斯大林懷疑,甚至之前的大清洗時也有過瞬間的死亡威脅。可赫魯曉夫非常能忍和圓滑,能夠及時認清形勢,總是能及時向斯主席表忠心,這才能躲過一劫。

而且赫魯曉夫抓經濟很有一手,在烏克蘭這個蘇聯西南方向的黨局擔任第一書記,對西南區搞集體化和農業發展,雖然有過度提取農民剩餘造成饑荒。但長期看發展還算不錯,在境內能順利完成剿匪和清剿反革命武裝,也能完成中央任務,逐步被斯大林賞識。

隨著斯主席的去世,赫魯曉夫面臨他登上巔峯的幾個對手。比如赫魯曉夫為了獲得黨內認可,積極推行墾荒和分自留地的包產到戶,同時逐步增加企業經營權的對內改革,還與美國緩和推行對外開放。

甚至為瞭解決個人崇拜問題還把斯大林遷出了列寧墓,明面上推行民主集中制和撥亂反正,還要求取消幹部終身制。


好了,以上就是赫魯曉夫個人經歷的大致總結,能看懂的再談赫魯曉夫犯的最大錯誤在於意識形態層面的缺少繼承和更新,直接否定了斯大林主義。

可赫魯曉夫實際上玩的還是斯大林模式,這就導致蘇共內部沒人再相信這套意識形態,實質導致所有蘇聯官僚只會變成務實的利己主義者。

正確做法是公開進行黨代會,在會議上實事求是的評價斯大林對蘇聯革命的歷史貢獻,和斯大林思想對蘇共的指導意義。分清斯大林的對錯,功績是第一位的,還是錯誤是第一位,定個七分功三分過就挺好。

在此基礎之上再否定一些斯大林的具體政策就可以了,這就是明褒實貶,通過否定斯大林來繼承斯大林模式。這是聰明的做法,顯然當初斯大林之後基本不存在再搞個人崇拜的可能性,蘇共已經變成集體領導,乾脆就否定了這個模式得了。


以上是意識形態層面的改良,不感興趣的或看不懂的可以不看。意識形態構建的失敗為後面蘇聯解體埋下伏筆,但不是蘇聯在冷戰中失敗的主要原因。

如何戰勝美國,其實挺困難的,美國從1945年稱霸已經74年了,經濟實力成為第一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中國建國70年,也不過最近纔有點曙光。蘇聯想要成功基本有兩個辦法,算是上中下三策吧。

首先我們要排除意識形態幹擾,不要把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拿來討論。按照馬克思原始定義,當今世界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而列寧主義的本意是建立國家資本主義,所以我們應當把蘇聯極其盟國放到一個全世界平等地位上,蘇聯也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那麼要明白市場分工受市場規模限制,美國為什麼能贏?因為美國繼承了英法殖民體系,擁有了世界級市場規模的控制權,能夠充分進行世界級市場分工,並在此之上制定遊戲規則。這纔是美國能夠實行金融霸權和產業轉移的基礎,美國能夠充分通過世界級市場來獲取收益。

而蘇聯只擁有經互會體系級別的市場規模,這個市場規模太小,其分工不足以滿足蘇聯的利益訴求,最後被耗死也正常。


接下來來看蘇聯怎麼把自己玩進火坑的,直接繞過生產過剩搞出通縮的。

我們從上圖能看出,在社會總產值裏工業產值一直佔據六成以上。不僅如此,重工業長期佔據工業總產值的七成以上。我們可以認定,蘇聯屬於典型的重工業工業國,也就是產業資本國家

產業資本的獲益依靠的是規模化工業增加值,也就是說需要有規模化消費才能推動工業的規模化增長。但工業的規模化增長最大的極限恰恰是需求是有限的,畢竟一個人一天最多隻能喫五頓飯,不可能喫二十頓飯,他再有錢也沒用。

可我們看蘇聯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67年就掉到了1%以下,我沒查到蘇聯的老齡化率是多少,但通過自然增長率大致能判斷蘇聯已經進入老齡化

一個進入老齡化的產業資本國家,就算依靠計劃經濟,國家不斷刺激需求,需求最終也會到達極限,經濟增長也必然陷入緩慢甚至停滯。

結果就是整個蘇聯的經濟增長1976至1980年的增長不如二戰和恢復的十年總和時期,而1981至1985年更是隻有3.6%,也就比二戰的負增長要好。

當然有更詳細的比如鋼產量,煤炭產量,發電量等等,懶得列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

本來這是正常的數據,但此時美國已經進入金融資本階段,經濟開始復甦並高增長,貼心的幫蘇聯計算GDP好像美國更好。而且由於馬恩著作並沒有提到金融資本發展模式,或者說還沒來得及提出就去世了。蘇聯官僚們為了經濟增長就開始傳統藝能,投資拉動經濟

從上圖能看出財政收入佔比國民收入比重越來越高的同時,固定投資增速也超過國民收入。政府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和刺激需求,是典型的做法。但生產領域的就業人數增速也在下降,勞動生產率也在下降,說明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蘇聯陷入「有滯無脹」了。

從1980年以後國民收入的工業部門增長迅速放緩甚至停滯,從國民收入中五成佔比退化到四成多,可社會總產值中工業一直佔六成。

有意思的是其他部門增長雖然也放緩,在總產值比例大致不變的情況下,其增長速度卻遠超工業部門。這幾個部門分別代表產業下游的消費領域,以及產業上游的供給領域。

銀行貸款最能體現對行業前景的預估,增長迅猛的是農業和居民部分,這就說明一個問題。蘇聯人消費能力高,需求旺盛,但生產不足。為什麼需求始終旺盛?因為蘇聯社會物價被國家調控,始終穩定,但貨幣供應一直在增加。

結果就是產業上游成本增加,產業下游需求旺盛,物價被鎖定。而作為產業中游的工業利潤被壓縮,生產積極性降低,產能自然就停滯下降。

形成的惡性循環是國家越投資,企業越負債,國家財政包袱就越重。而居民消費能力高,在有限生產下東西一出就被搶光了,就出現傳說中的排隊購買。

積攢的通脹壓力可以通過外貿釋放,蘇聯在70年代出口的主體就變成以石油天然氣為主的原材料和能源,進口以三成工業設備和兩成食物為主。使得蘇聯能夠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外貿能夠穩定在蘇聯總產值的一成左右。

但問題在於巴統對蘇聯的技術封鎖使得蘇聯得不到需要的技術和設備,特別是80年代的油價下跌,使得這個平衡被打破,加速了這個進程的惡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蘇聯早就加入了以美國為主的市場分工體系,被美國剪羊毛是遲早的事。

好了,總結蘇聯經濟的發展歧途。以國家投資的產業資本受制於規模化需求增長乏力,就依靠貨幣供應擴大再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結果人為壓制了通脹,企業效益低下,經濟進一步放緩。但羣眾消費能力高漲,實質性通縮迫使不得不改革。


這是蘇聯經濟結構的內因,本來蘇聯如果什麼都不做最多是增長放緩,不要亂改革也不會出事。問題在於赫魯曉夫不僅徹底否定了斯大林意識形態構建,也否定了斯大林對於冷戰的戰略構建。

原本斯大林基於西方陣營的強大,決定搞經互會小市場循環,與西方平行且不接觸。因為斯大林明白資本主義的內生性矛盾會把他們像二戰一樣再次引爆,按照一戰二戰經驗要避免帝國主義再次禍水東引,要積極備戰和防禦。

可赫魯曉夫卻改變策略,謀求與美國平起平坐,共治世界,特別是改變了不接觸方陣,實行包括意識形態層面的全方位競爭。這就迫使蘇聯必須要求自身制度的優越性,必須保證經濟增長。

如果經濟不增長,蘇聯官僚就會懷疑是不是自身制度出了問題。特別在意識形態領域早就被戳的千瘡百孔之後,就會去嘗試西方制度。

我們看赫,勃,戈三人的改革,其實說到底就兩招,政府擴大再投資和政府財政甩包袱。但由於戈爾巴喬夫一次性改的太狠,把原本壓制的通脹瞬間釋放,卻又陷入西方債務陷阱無力改出,就自然想到了政治改革,反而一錯再錯。


明白了蘇聯失敗的內因,再來說怎麼解決問題。

我們先要明白美國是怎麼堅持下去的,美國同樣在70年代陷入滯脹。但美國80年代進入金融資本階段,利用產業轉移實現了金融市場分工,緩解了危機。

以產業資本的規模化收益來說,金融資本依靠的是通過資產貨幣化實現資產升值,最終提高經濟。這個背後就是質量替代數量,價值投資,想像空間,消費升級,消費拉動GDP。所以蘇聯想要躲過失敗的命運只需要實現資產貨幣化,同時對經互會國家轉移產業和輸出盧布,降低生產成本。

就比如蘇聯人民龐大的消費力需要的是本國無法生產的精小麥和咖啡,而不是本國粗製劣造的小麥,他們口叼了,所以纔有大規模農產品進口。

蘇聯的貨幣只是一個商品經濟的交易符號,並未作為真實貨幣使用,蘇聯本國就擁有龐大實體資產尚未貨幣化。而且經互會貿易也是以記賬盧布為基礎的物物貿易,擁有龐大的貨幣化基礎,這些都未被計算入GDP當中。


明白了方法先說中策,整個蘇聯80年代和我國80年代比較類似,都是處在一個改革階段,戈爾巴喬夫改革直接類同我國1988年的物價闖關。

戈地圖的市場化操作直接推高了通脹,使國家原本的通縮態勢演變成滯脹。這個時候的正確做法是類似我國1992年改革,繼續增發國債投資建設做多,同時開放三大金融市場,吸納過剩貨幣。

有必要時直接要求經互會改記賬盧布交易為實際盧布交易,強行貸款盧布,加強對經互會的金融控制和利用原材料出口輸出通脹。

其實蘇聯六成的外貿對象就是經互會,實際上已經變成原材料出口和設備進口國,卻始終用記賬盧布。最搞笑的是戈爾巴喬夫竟然要求經互會用硬通貨貿易,說白了就是用美元交易而不是用盧布,直接把經互會給摧毀了,也把東歐推向巨變。蘇聯為了獲取那點外匯還債簡直是石樂志,可想而知蘇聯內部確實缺少金融人才。

如果能夠實現資本輸出,蘇聯以實際駐軍為基礎,通過產業鏈上游原材料控制,中游尖端設備控制,下游金融服務業控制,把自己變成另一個美國。


再說下策,下策就是貨幣化晚了,東歐發生了巨變,蘇聯失去了小市場規模。這個階段類同於我國1994年改革,在1992年的金融化導致1993年的的高增長屬於金融資產增長,並沒有真正解決滯脹問題。反而由於貨幣增發又推高了通脹,同時由於加速開放外需,反而導致內部緊缺,結果就有了1994年的超高通脹。

解決辦法除了進一步加強外需外,一是擴大外資直接投資比例,加強招商引資。二是對內做空,縮減產能,國企改革推動職工下崗。

一旦到了這個階段就必須全面接軌西方了,對蘇聯來說屬於保住蘇聯但冷戰等同於失敗,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是吧。

蘇聯長期就與西歐特別是西德貿易來往密切,東歐巨變必然會被納入歐盟並被歐盟貨幣化。蘇聯要加強為歐盟提供原材料和與東歐競爭接納西歐產業,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接納美國產業,建上幾個幾個列寧格勒工業園之類的,畢竟1929年大危機的時候斯大林就這麼做過。

同時改革自身體制,不斷財政甩包袱。美其名曰市場化改革和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讓蘇聯職工下崗,對內進行政府體制改革,比如把勞動部人事部改成人力資源部這種赤裸裸的名字。

並且在把蘇聯變成外資導向型經濟的同時,要加大國債投資,抓大放小,維持帶有國計民生經濟的國企,把自己變成另一個中國。


最後說上策,總結前文,市場分工受制於市場規模,美國擁有最好的市場規模方便金融輸出和產業轉移。蘇聯擁有的市場規模並不大,所以冷戰的本質就是市場規模的爭奪

蘇聯本來擁有了絕佳的市場,就是十億人口級別的同意識形態的中國,結果蘇聯在進行了產業轉移之後就放棄了。本來中國極度依賴蘇聯的資本援助,沒成想赫魯曉夫非要駐軍,鬧翻之後就變成正常貿易,最後乾脆連貿易都不存在了,讓中國徹底變成一個內循環國家。

這裡蘇聯在冷戰中失敗最重要的外因就是失去中國,無論從地緣格局還是經濟結構都是致命的,赫魯曉夫難辭其咎。

如果蘇聯能夠保持與中國貿易,改以貸款形勢的援助,並且鼓勵合資建廠,實現盧布輸出和產業分工。最好的結果就是中國變成2002年以後的外需外資導向型國家,依賴蘇聯內需的產業分工。

最不濟也是中國成為超越蘇聯的產業大國,蘇聯退化成澳大利亞,也可以活的舒坦。差點意思就是中蘇博弈,蘇聯也搞一個亞太再平衡,當然這個就說遠了。

而且蘇聯擁有中國,就有了和美國博弈的底子,最後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