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灯塔塔基下是累累骷髅,也不应该把灯塔砸了。死人不会说话,你要真有良心,重新解释斯大林主义就行了,为什么非得要批倒,批臭?

你赫鲁晓夫一批,得了: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无论斯大林作为一个人多么值得被批判,当他这个人具有了神格性的时候,他的人格性就已经不是主要属性了。在他的神格性对苏联,对这个世界都是有益的情况下。批判斯大林,毫无疑问是对苏联的不负责任,对世界的犯罪,是真正的没良心。

鞑清作为后朝,为了皇权的神圣性,连崇祯这个城中痴儿都能捧成明君。斯大林再烂,比得过崇祯?你赫鲁晓夫仇再大,比得过七大恨?


美国:治理过国家吗?

苏联:没有。

美国:我告诉你,治国,得巧立名目,拉拢资本家,他们交了,才能让「殖民地」的人跟著交,到时候资本家钱如数奉还,「殖民地」的钱三七分成。

苏联:怎么才七成啊?

美国:七成是人家的,能得三成还得看资本家的脸色。

苏联:谁的脸色?

美国:资本家啊。

苏联:资本家?我拼了打倒资本家就是为了再看资本家脸色?

美国:对

苏联:我从十月革命,没懈怠过一天,南征北战,痛击白匪,终于建立了苏维埃联盟,自己可以建设社会主义了,还要看资本家脸色?

美国:对。

苏联:我还要压榨「殖民地」?

美国:对。

苏联: 还要巧立名目?

美国:对

苏联:还要看资本家的脸色?

美国:对。

苏联:我不成了跪著要饭的吗?

美国:那你要这样说,政治家治国还真就是跪著要饭的。就这,多少人想跪还没这门子呢!

苏联:我问问你,我为什么要打击资本家?

美国:摇头。

苏联:我就是腿脚不麻利,跪不下去

美国:原来你是想站著治国,那还是回西伯利亚种土豆吧!

苏联:哎?这我就不明白了,我已经打倒资本家了,怎么还要听资本家之言,行资本家之事呢?

美国:百姓眼里,你是苏维埃,可是在资本家眼里,你就是跪著要饭的,治国嘛,生意,不寒碜。

苏联:寒碜,很特么寒碜!

美国:不寒碜,那你是想站著,还是想治国呢?

苏联:我是想站著,还把国治了

美国:治不成。

苏联:治不成?

美国:治不成。

苏联:这个能不能治国?(拿出五年计划)

美国:能治,家里。

苏联:这个能不能治国?(拿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计划)

美国:能治,跪著。

苏联:这个配上这个,能不能站著把国治了?

美国:那你本世纪就会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轰死。


也不是不可能挽救苏联,不过挽救人不应该是赫鲁晓夫,而应该是日丹诺夫

斯大林其实是选择了接班人的,他就是是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

本文选自本人文章:

栾雨辰:苏联改革——斯大林「平行市场」?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

此人以军队政工干部起家,后来一步步升到中央委员会。基洛夫被托季联盟暗杀后没多久,日丹诺夫就调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

接著,在苏联兼并波罗的海三国时,日丹诺夫作为接收大员被派去在当地建立党和苏维埃的组织。卫国战争时期,是日丹诺夫一直领导列宁格勒市民挡住了德芬的入侵,把守住了莫斯科北部这个最重要的城市。

芬兰投降以后,他又被派去芬兰,当了芬兰人的麦克阿瑟。此间还参与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个组织相当于第四国际,日丹诺夫在其中发挥著领导者的角色。

1944年,日丹诺夫被升为书记处书记,参与构建了斯大林一生最重要的意识形态体系。

比如斯大林晚年最重要的理论:平行市场理论和人民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中间阶段理论,这些对马列主义的哲学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特色马列理论来源。

私生活方面,日丹诺夫的儿子尤里娶了斯大林的女儿,小两口虽时常拌嘴吵架,官司甚至还闹到岳父斯大林这里来过,但关系总体上还是和睦的。

日丹诺夫在党政军各领域都有著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有当时苏联领导人里面罕有的国际工作履历,从他被委以如此之多的重任可以看出,斯大林是极为看重他的。

遗憾的是,这位本来最有可能接过斯大林的衣钵的政治明星在1948年就突然去世,年仅五十四岁。斯大林又一次白发人送了黑发人

事后查明是某些人在日丹诺夫治疗高血压期间,使用错误理疗方法加速了它的死亡,这也成为苏联斯大林时代最后一个政治大案:医生案件的导火索,可惜斯大林去世后,该案在贝利亚干涉下停办……

某种意义上来说,日丹诺夫才是苏联最后的希望。苏联的实践表明一个道理,科技没有爆炸性突破的情况下,以旧经济制度为基础形成的无产阶级,很难产生革命导师们预言的那些先进性,他们和历史上资产阶层一样,无法摆脱人类固有的特点,无论是弱点还是闪光点。

这种情况下,随著工业化程度的加深,计划经济日趋复杂化,对各级干部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干部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先进性,唯一能降低干部成本的,就是使用超级计算机和互联网。

以铁路为例,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时代,铁路都是一大头疼事情,而俄铁上一任领导雅库宁,被称为俄铁有史以来最大的贪污犯和无能者,但是在此人的领导下,俄铁货物以及客车准点率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应用特别能弥补俄国体制的弱点。

而技术爆炸这么深奥的理论,对于赫鲁晓夫这样放猪出身的,实在是太难懂……

1957年赫鲁晓夫派系上台,带来的最大问题还不是在经济领域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而导致的各种胡作非为,而是因为无法理解而拒绝了当时苏联已经成型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同时又大大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导致众多问题堵塞在文山会海中。

而日丹诺夫,很有可能是那个时代唯一能够理解乃至推动苏联信息化管理的高级领导了,错过了这一班列车的苏联,只能日渐僵化最终死亡.......

最后感谢 @扬云飞 提供部分资料


苏联最大的问题是共产主义的国际性和民族国家的独立性两者无法兼容。且不说苏联国内种种民族矛盾。就是华约和共产国际内,斯大林为了苏联的国家利益牺牲了多少盟国?要求法共在二战后放弃武装夺权的大好形势走议会斗争的道路。用希共的放弃斗争同英国换取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如果用共产运动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修正主义。这个问题不解决,苏联是不会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认同的。谁来也不行。


主要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意识形态构建,主要针对赫鲁晓夫,这个不感兴趣的可以不看。另一个是关键,讲如何战胜美国。

不过我建议看一下,因为赫鲁晓夫这个人物非常重要,他作为苏联解体的一个节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理解苏联为什么失败才能明白苏联怎样成功,苏联失败最主要的是两个原因,一个内因,一个外因。本文不讨论苏联解体,只讨论苏联怎么失败的。


我们先要了解赫鲁晓夫,按照一般性黑赫鲁晓夫,总觉得赫玉米白白胖胖,身高也不高,粗俗无比,看似对华不友好,实际上他是个非常有能力有想法的人。

赫鲁晓夫可以说是军政两手抓,别看他身材挺胖,早年参加人民民主革命,担任部队政委。二战期间多次参与作战,属于野战军政委级别。

赫鲁晓夫心智非常坚毅,不像是粗俗之人。虽然经历过儿子被处死和被斯大林怀疑,甚至之前的大清洗时也有过瞬间的死亡威胁。可赫鲁晓夫非常能忍和圆滑,能够及时认清形势,总是能及时向斯主席表忠心,这才能躲过一劫。

而且赫鲁晓夫抓经济很有一手,在乌克兰这个苏联西南方向的党局担任第一书记,对西南区搞集体化和农业发展,虽然有过度提取农民剩余造成饥荒。但长期看发展还算不错,在境内能顺利完成剿匪和清剿反革命武装,也能完成中央任务,逐步被斯大林赏识。

随著斯主席的去世,赫鲁晓夫面临他登上巅峰的几个对手。比如赫鲁晓夫为了获得党内认可,积极推行垦荒和分自留地的包产到户,同时逐步增加企业经营权的对内改革,还与美国缓和推行对外开放。

甚至为了解决个人崇拜问题还把斯大林迁出了列宁墓,明面上推行民主集中制和拨乱反正,还要求取消干部终身制。


好了,以上就是赫鲁晓夫个人经历的大致总结,能看懂的再谈赫鲁晓夫犯的最大错误在于意识形态层面的缺少继承和更新,直接否定了斯大林主义。

可赫鲁晓夫实际上玩的还是斯大林模式,这就导致苏共内部没人再相信这套意识形态,实质导致所有苏联官僚只会变成务实的利己主义者。

正确做法是公开进行党代会,在会议上实事求是的评价斯大林对苏联革命的历史贡献,和斯大林思想对苏共的指导意义。分清斯大林的对错,功绩是第一位的,还是错误是第一位,定个七分功三分过就挺好。

在此基础之上再否定一些斯大林的具体政策就可以了,这就是明褒实贬,通过否定斯大林来继承斯大林模式。这是聪明的做法,显然当初斯大林之后基本不存在再搞个人崇拜的可能性,苏共已经变成集体领导,干脆就否定了这个模式得了。


以上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改良,不感兴趣的或看不懂的可以不看。意识形态构建的失败为后面苏联解体埋下伏笔,但不是苏联在冷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如何战胜美国,其实挺困难的,美国从1945年称霸已经74年了,经济实力成为第一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中国建国70年,也不过最近才有点曙光。苏联想要成功基本有两个办法,算是上中下三策吧。

首先我们要排除意识形态干扰,不要把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拿来讨论。按照马克思原始定义,当今世界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列宁主义的本意是建立国家资本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把苏联极其盟国放到一个全世界平等地位上,苏联也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那么要明白市场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美国为什么能赢?因为美国继承了英法殖民体系,拥有了世界级市场规模的控制权,能够充分进行世界级市场分工,并在此之上制定游戏规则。这才是美国能够实行金融霸权和产业转移的基础,美国能够充分通过世界级市场来获取收益。

而苏联只拥有经互会体系级别的市场规模,这个市场规模太小,其分工不足以满足苏联的利益诉求,最后被耗死也正常。


接下来来看苏联怎么把自己玩进火坑的,直接绕过生产过剩搞出通缩的。

我们从上图能看出,在社会总产值里工业产值一直占据六成以上。不仅如此,重工业长期占据工业总产值的七成以上。我们可以认定,苏联属于典型的重工业工业国,也就是产业资本国家

产业资本的获益依靠的是规模化工业增加值,也就是说需要有规模化消费才能推动工业的规模化增长。但工业的规模化增长最大的极限恰恰是需求是有限的,毕竟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吃五顿饭,不可能吃二十顿饭,他再有钱也没用。

可我们看苏联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67年就掉到了1%以下,我没查到苏联的老龄化率是多少,但通过自然增长率大致能判断苏联已经进入老龄化

一个进入老龄化的产业资本国家,就算依靠计划经济,国家不断刺激需求,需求最终也会到达极限,经济增长也必然陷入缓慢甚至停滞。

结果就是整个苏联的经济增长1976至1980年的增长不如二战和恢复的十年总和时期,而1981至1985年更是只有3.6%,也就比二战的负增长要好。

当然有更详细的比如钢产量,煤炭产量,发电量等等,懒得列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

本来这是正常的数据,但此时美国已经进入金融资本阶段,经济开始复苏并高增长,贴心的帮苏联计算GDP好像美国更好。而且由于马恩著作并没有提到金融资本发展模式,或者说还没来得及提出就去世了。苏联官僚们为了经济增长就开始传统艺能,投资拉动经济

从上图能看出财政收入占比国民收入比重越来越高的同时,固定投资增速也超过国民收入。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和刺激需求,是典型的做法。但生产领域的就业人数增速也在下降,劳动生产率也在下降,说明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苏联陷入「有滞无胀」了。

从1980年以后国民收入的工业部门增长迅速放缓甚至停滞,从国民收入中五成占比退化到四成多,可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一直占六成。

有意思的是其他部门增长虽然也放缓,在总产值比例大致不变的情况下,其增长速度却远超工业部门。这几个部门分别代表产业下游的消费领域,以及产业上游的供给领域。

银行贷款最能体现对行业前景的预估,增长迅猛的是农业和居民部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苏联人消费能力高,需求旺盛,但生产不足。为什么需求始终旺盛?因为苏联社会物价被国家调控,始终稳定,但货币供应一直在增加。

结果就是产业上游成本增加,产业下游需求旺盛,物价被锁定。而作为产业中游的工业利润被压缩,生产积极性降低,产能自然就停滞下降。

形成的恶性循环是国家越投资,企业越负债,国家财政包袱就越重。而居民消费能力高,在有限生产下东西一出就被抢光了,就出现传说中的排队购买。

积攒的通胀压力可以通过外贸释放,苏联在70年代出口的主体就变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原材料和能源,进口以三成工业设备和两成食物为主。使得苏联能够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外贸能够稳定在苏联总产值的一成左右。

但问题在于巴统对苏联的技术封锁使得苏联得不到需要的技术和设备,特别是80年代的油价下跌,使得这个平衡被打破,加速了这个进程的恶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联早就加入了以美国为主的市场分工体系,被美国剪羊毛是迟早的事。

好了,总结苏联经济的发展歧途。以国家投资的产业资本受制于规模化需求增长乏力,就依靠货币供应扩大再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结果人为压制了通胀,企业效益低下,经济进一步放缓。但群众消费能力高涨,实质性通缩迫使不得不改革。


这是苏联经济结构的内因,本来苏联如果什么都不做最多是增长放缓,不要乱改革也不会出事。问题在于赫鲁晓夫不仅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意识形态构建,也否定了斯大林对于冷战的战略构建。

原本斯大林基于西方阵营的强大,决定搞经互会小市场循环,与西方平行且不接触。因为斯大林明白资本主义的内生性矛盾会把他们像二战一样再次引爆,按照一战二战经验要避免帝国主义再次祸水东引,要积极备战和防御。

可赫鲁晓夫却改变策略,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共治世界,特别是改变了不接触方阵,实行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全方位竞争。这就迫使苏联必须要求自身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保证经济增长。

如果经济不增长,苏联官僚就会怀疑是不是自身制度出了问题。特别在意识形态领域早就被戳的千疮百孔之后,就会去尝试西方制度。

我们看赫,勃,戈三人的改革,其实说到底就两招,政府扩大再投资和政府财政甩包袱。但由于戈尔巴乔夫一次性改的太狠,把原本压制的通胀瞬间释放,却又陷入西方债务陷阱无力改出,就自然想到了政治改革,反而一错再错。


明白了苏联失败的内因,再来说怎么解决问题。

我们先要明白美国是怎么坚持下去的,美国同样在70年代陷入滞胀。但美国80年代进入金融资本阶段,利用产业转移实现了金融市场分工,缓解了危机。

以产业资本的规模化收益来说,金融资本依靠的是通过资产货币化实现资产升值,最终提高经济。这个背后就是质量替代数量,价值投资,想像空间,消费升级,消费拉动GDP。所以苏联想要躲过失败的命运只需要实现资产货币化,同时对经互会国家转移产业和输出卢布,降低生产成本。

就比如苏联人民庞大的消费力需要的是本国无法生产的精小麦和咖啡,而不是本国粗制劣造的小麦,他们口叼了,所以才有大规模农产品进口。

苏联的货币只是一个商品经济的交易符号,并未作为真实货币使用,苏联本国就拥有庞大实体资产尚未货币化。而且经互会贸易也是以记账卢布为基础的物物贸易,拥有庞大的货币化基础,这些都未被计算入GDP当中。


明白了方法先说中策,整个苏联80年代和我国80年代比较类似,都是处在一个改革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类同我国1988年的物价闯关。

戈地图的市场化操作直接推高了通胀,使国家原本的通缩态势演变成滞胀。这个时候的正确做法是类似我国1992年改革,继续增发国债投资建设做多,同时开放三大金融市场,吸纳过剩货币。

有必要时直接要求经互会改记账卢布交易为实际卢布交易,强行贷款卢布,加强对经互会的金融控制和利用原材料出口输出通胀。

其实苏联六成的外贸对象就是经互会,实际上已经变成原材料出口和设备进口国,却始终用记账卢布。最搞笑的是戈尔巴乔夫竟然要求经互会用硬通货贸易,说白了就是用美元交易而不是用卢布,直接把经互会给摧毁了,也把东欧推向巨变。苏联为了获取那点外汇还债简直是石乐志,可想而知苏联内部确实缺少金融人才。

如果能够实现资本输出,苏联以实际驻军为基础,通过产业链上游原材料控制,中游尖端设备控制,下游金融服务业控制,把自己变成另一个美国。


再说下策,下策就是货币化晚了,东欧发生了巨变,苏联失去了小市场规模。这个阶段类同于我国1994年改革,在1992年的金融化导致1993年的的高增长属于金融资产增长,并没有真正解决滞胀问题。反而由于货币增发又推高了通胀,同时由于加速开放外需,反而导致内部紧缺,结果就有了1994年的超高通胀。

解决办法除了进一步加强外需外,一是扩大外资直接投资比例,加强招商引资。二是对内做空,缩减产能,国企改革推动职工下岗。

一旦到了这个阶段就必须全面接轨西方了,对苏联来说属于保住苏联但冷战等同于失败,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吧。

苏联长期就与西欧特别是西德贸易来往密切,东欧巨变必然会被纳入欧盟并被欧盟货币化。苏联要加强为欧盟提供原材料和与东欧竞争接纳西欧产业,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接纳美国产业,建上几个几个列宁格勒工业园之类的,毕竟1929年大危机的时候斯大林就这么做过。

同时改革自身体制,不断财政甩包袱。美其名曰市场化改革和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让苏联职工下岗,对内进行政府体制改革,比如把劳动部人事部改成人力资源部这种赤裸裸的名字。

并且在把苏联变成外资导向型经济的同时,要加大国债投资,抓大放小,维持带有国计民生经济的国企,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中国。


最后说上策,总结前文,市场分工受制于市场规模,美国拥有最好的市场规模方便金融输出和产业转移。苏联拥有的市场规模并不大,所以冷战的本质就是市场规模的争夺

苏联本来拥有了绝佳的市场,就是十亿人口级别的同意识形态的中国,结果苏联在进行了产业转移之后就放弃了。本来中国极度依赖苏联的资本援助,没成想赫鲁晓夫非要驻军,闹翻之后就变成正常贸易,最后干脆连贸易都不存在了,让中国彻底变成一个内循环国家。

这里苏联在冷战中失败最重要的外因就是失去中国,无论从地缘格局还是经济结构都是致命的,赫鲁晓夫难辞其咎。

如果苏联能够保持与中国贸易,改以贷款形势的援助,并且鼓励合资建厂,实现卢布输出和产业分工。最好的结果就是中国变成2002年以后的外需外资导向型国家,依赖苏联内需的产业分工。

最不济也是中国成为超越苏联的产业大国,苏联退化成澳大利亚,也可以活的舒坦。差点意思就是中苏博弈,苏联也搞一个亚太再平衡,当然这个就说远了。

而且苏联拥有中国,就有了和美国博弈的底子,最后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