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網剛開始流行時,風靡各高校。

人人網的朋友推薦演算法,主頁可隨便訪問的邏輯,可以幫你擴充二級朋友圈,認識更多有潛在價值的人。

其結果,很多人,會通過人人網,認識到交心的朋友,情侶等。因為地址,年齡,學校,愛好,公司,工作,性格一目瞭然。有一個基礎屬性瞭解。

反觀微信,只能單個瞭解生活的部分。很多人不更新,更像是一個「可聯絡的電話」,而不是社交圈。

人人網,能否出現一個社交替代品,重現當年的輝煌,且能持續運營下去。

歡迎大家的探討。


經歷過人人網巔峯時代的人應該都有所感受。人人網由於實名制依託於大學生羣體,其用戶基本都是青年人。所以人人網內部根據大家的需求自然分工出了集散各類信息的草根紅人。他們雖然原創能力未必及得上天涯公知,微博大V,但是這羣人有非常強大的信息過濾能力。而且大學生的學術嚴謹性雖然不及權威,但是相比公知大有隻高不低的趨勢。不過我們現在不談水平問題。聊一聊社會角色分工和理想激勵體制。

是金子未必會發光,中國雖然14億人找不出11個會踢足球的;不知道多少幾億電競人口被韓國壓了很多年;香港彈丸之地電影娛樂產業卻比內地的電影發達的多。更別說日本和歐美髮達國家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姚明的話說的就很在理「最優秀的選手不是培養出來的 是被發現的」。。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關係社會。只有天賦像「學神」那樣的天才才足以憑藉愛好脫穎而出,但如果你資質和學神差一點你只是個學霸資質那就只能看你能不能遇到貴人了。

有個理論說「認識全世界的任何一個人只需要通過六個人」。假如說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認識國內包括總統在內的任何一個人需要通過3個人4個人,在中國就需要5個6個。很多人,甚至大部分中國人都經歷過類似小學時候喜歡踢足球被父母呵斥「再踢也踢不成馬拉多納」這種事情。。中國是一個天才扎堆的地方,不管你是多牛逼的人物放在14億這個基數之下都會顯得微不足道。你會發現在清華北大遍地都是神人。可是即便你一匡天下英雄,你依然無法估測一個人是否高開低走,現實世界中真正的天才或許郭靖這樣的人。

諸葛亮當年選擇劉備,大概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曹操那邊已經有了太多的謀士。自己跟曹操幹一來資歷不行,二來自己得到官職必定有人要丟掉官職。任何大型體制和社會都存在類似問題。僧多粥少,結果必然是先到先得,就像查爾斯王子一樣如果碰到一個超長待機的伊麗莎白女王,基本上等你上位黃花菜都涼了。。於是乎青年人醉生夢死,壯年人暮氣沉沉,中年人老氣橫秋,老年人意氣風發。。這一點大概也某些人推崇解體學說的出發點之一。

回到主題,從知乎和微博來看。大學生的存在感不強,參與度不強,沒有角色感。因為知乎微博有太多聞到於前,先來先得者。他們掌握了絕大部分的發言權。青年人有極強的表現欲但是在知乎上有些「穀賤傷農」,在微博上比不上明星。你和那些一條微博下面幾千條評論的明星網紅CEO聊天人家不認識也不會搭理你。

大學生是需要建立自己的交流規則的,通過自己的喜好推舉什麼樣的人受到歡迎,需要同階層的明星,這些明星將會成為魯迅胡適那樣的脊樑的。

青年人的文章貴不在於精品,而在於「一得」。然而這在社會上亮點是很容易被忽略以及鼓勵的。因為這個社會終究是那些喜歡抖音喜歡明星的人居多,你一個大學生講的很多東西在普通人眼中,在你親戚中,甚至包括你同學中都可能太過於陽春白雪。如果你本來是個牛人高考發揮失常沒有進入985,、211你在大學學的東西接觸到的教育資源和你能得到的交流機會與交流質量相比清華北大天差地別。你可能得不到任何激勵,也許和臭棋簍子下棋會然後獲得自信,但是出了校園你會被清華北大的學神們按在地上摩擦。大學生多數的交流空間還是要受制於自己所在專業的同學。屁股決定眼睛,決定你呼吸什麼樣的空氣。

小的時候,做什麼事能讓時間過得飛快並讓你快樂,這個答案就是你在塵世的追求。——榮格????

人始終還是需要激勵的。。

。。其實那些清華北大的學神們之間的討論假如能夠被我們這些學渣看到那麼我們會獲益匪淺,而他們會得到名聲。。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還有一點。。聽說80、90多用微信00後多用qq。因為他們不想被父母監視。想來確實需要那麼個地方供年輕人釋放自我。

這是校內網當年火爆一時的一點想法,拋磚引玉吧。

用過人人網的人,怎麼向沒用過的人描述它是怎樣一種存在??

www.zhihu.com圖標

提出幾個問題

1所謂微博,簡而言之就是QQ空間刪除除了說說之外的內容,或者說直接約等於QQ簽名檔。那麼為什麼在已有QQ空間的情況下,微博會最終成為了SNS的統治者呢?

後來那些一直經營自己QQ空間的人也逐漸離開了QQ空間,被轉化為微博和知乎用戶。然而近年來又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8090多用微信,而00後喜歡用QQ。

2QQ簽名檔、人人狀態、微博、長微博、博客。不同篇幅的文字是否代表了人的不同需求?

知乎很精髓的延續了QQ的簽名檔機制,但微博的簽名檔就必須你手動移到別人的頭像上才能看到,這一點微小的差別其實還是顯著的降低了微博的個性化的。

微博很雞賊的搞出了超話,把百度貼吧的功能偷偷的侵佔掉了,至少說現在粉絲文化的主陣地已經從貼吧轉移到了微博超話。而議論性專業性的內容部分轉移到了知乎。其實知乎如果開發一個類似貼吧的系統大概已經把貼吧瓜分掉了。

3假如世界線發生了改變,騰訊,微博,知乎,貼吧。變成了一家公司。那麼我們現在的互聯網設計可能會是什麼樣的狀況。

在我看來所有SNS的版面設計都很蠢。。而且全都無法自定義版面,連自定義佈局和背景圖片都不能設置也沒有個人空間主題動畫和BGM(qq空間除外)。微博本來就是SNS倒退的產物,本來QQ空間和百度空間都是可以自定義裝扮的,現在不但收費板式還固定做的還特醜。油猴上微博浮圖和各種滑鼠指向功能也不往裡添加。名片不顯示共同好友數量等等。

微博的評論區其實很多時候比微博本身精彩的多。。可除了微博之外的所有SNS基本上都不需要點開微博就能看到精華評論,並且會直接顯示輸入框。。版面腦殘右邊欄和左邊欄我從來都沒點過。

再比如知乎推薦回答沒有頭像,而且頭像太小,不便於捕捉小姐姐。

還有他們都沒有查看最近來訪的功能。其實最好是顯示最近來訪但要設置隱身訪問。。不過隱身不能搶訪問量整數。


中國人不適合臉書或者人人網這種社交模式。

我們是個熟人社會,很多人對自己的事諱莫如深,卻又十分愛打聽別人的事,大家都不坦然,也不是很尊重別人。最後搞得公開的社交網路很尷尬,不知道分享什麼和說什麼。

而且中國年輕人還不太適陌生人社交的模式。

我以前以為九五後零零後可能比七零八零九零後好點,後來發現除了個別人,還是差不多是熟人社會那一套。

玩不起來。


先說結論,有可能。

人人網當年火爆的原因之一是校園社交,尤其是針對大學生。

人人網的優勢,一是實名,二是好友基本都是同校。因為實名,所以不可能像微博、貼吧那樣可以互相問候對方母親。因為基本同校,所以發布的動態基本都和學校有關。

相對於QQ空間,QQ不是實名,至少暱稱不是。也和本校幾乎沒關係。

相對於微博,微博也不是實名,也和本校沒關係,不方便添加本校不認識的同學。

微信,不方便添加本校不認識的同學。

貼吧和學校雖然有聯繫,但是不適合發個人的隨感,心情。也沒有時間線。

這樣一看,人人好像沒有競爭者。但還是失敗了。。。。

如果有哪個社交產品,面向學校,實名非實名用戶都可以有所滿足,也有時間線。外加論壇,可以發布較為永久的信息。或許可以成功也不一定。


知乎早年輸出的產品形象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引子,那時候知乎的宣傳語叫做「發現更大的世界」。

只不過那時候為了質量,也許也是為了戰略佈局,打造出一個「高大上」的品牌形象(個人無端臆測),所以早年的知乎是不開放註冊,而是邀請制,早期邀請的人都是已知的成功人士(創業的人注意啦,這就是創始人的人脈資源),我記得那時候周張他們也是經常出現的。

這是一開始,知乎展現出的本質確實還是一個問答社區,知識社區,很多乾貨和大V也是那時候產生的。

我瞧見有人說知乎的運營跟 一樣,那是他們作為用戶,作為早期「問答、知識社區」用戶的看法,事實上知乎有作為社交社區的潛力比它做知識社區,問答社區還大(這是現在的馬後炮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產品形象已經建立起來了,大量消費者認為知乎是「問答社區,知識社區」、「上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知乎就彷彿已經跟「知識」這個詞綁定上了,跟牛皮癬一樣,甩都甩不掉。

知乎會比人人網更成功的,兩億用戶的基礎(雖然數據有水)、一個足夠好的產品形象(對其他十一億人來說)、以及一個近乎完美的設計(沒錯我說的就是跟tmQQ空間體驗一樣的想法),除了不怎麼打廣告(可能是維護高大上形象),變現能力有點弱(我覺得),它絕對不會是人人網的替代品,相信我,時機一到,它能把人人網吊起來打。( @周源 周老闆記得結賬)

商業不是瞎扯淡,評價一個產品的好壞也不是由一小部分人來決定的,只要廣大消費者(哪怕是一百萬個弱智)願意消費這個產品,那麼它就是成功的(人民羣眾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如果有更多的消費者(一兩億) @ponyma馬老總也要為了集團利益把錢塞進周老闆口袋裡隨他造。所以知乎的運營、營銷手段我還是喜歡的。

目前高贊那個熟人社交,我其實不是很認同,你跟你好朋友沒認識之前就是熟人了?

個人無端臆測,還望海涵。

如有問題,評論區提問,隨緣更新回答。

(臆測的太過分了,是要被告造謠的,所以有些明顯已經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就不說了。)

最後一句,知乎不會是個替代品,它會成為一個全新的模式。


可能性微乎其微,互聯網行業太浮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