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董建華提出的兩個,公屋計劃和數碼港計劃。希望控制房價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結果香港人遊行示威,強烈反對。還是把錢全部拿去搞房地產和金融行業。

現在看到結果了,房價頂破天,經濟發展開始減慢停滯。沒有實體業支撐,金融業吸走了八成的錢,卻只僱傭了兩成的人。大量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中老年人面臨失業。


我來說一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羣眾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發」了近年來連續的GDP增速下降,尤其是金融業的去槓桿抽掉了很多中小企業的貸款,直接導致了民營經濟的一蹶不振。

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給中國經濟開的一副良藥,不喫不行。至於經濟的病根在哪兒,那是另一篇非常長的文章了。

簡單來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逼著企業從人口紅利的經濟市場清醒過來,由市場紅利驅動轉為內部驅動,這個內部驅動包括但不限於創新、精細化管理、供應鏈優化等等。


不知道國企改制算不算


建立Great Firewall,真的是一招妙棋,甚至是中國崛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基石


比如秸稈禁燒屢禁不止,因為農民的知識水平處於較低的層次,在他的思維裏這是一直以來的慣例,所以覺得秸稈就是要燒掉的,卻想不到焚燒秸稈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想不到那個層面去(我們這邊都是種一季稻,秸稈被收割機打碎後不燒掉一樣會自然分解)。這種事是必然的。政策所考慮的和個人考慮的角度不一樣,政策制定是為社會所考慮的,所以極有可能跟小部分人會有利益衝突,但這無規矩不成方圓,也是制定政策的意義所在


延遲退休


軍隊要忍耐

致敬受過窩囊氣的局座和那些年所有的最可愛的人們


肯定有。一般在新的政策實行前都會選擇某個地方作為試點進行試驗,然後經過時間的驗證檢驗是否合乎實情以及相關政策實施的目的性,再開始全面實施。因為新政策在實施前都具有一定的不可知性,因此隨之就會出現不被理解的事,所以實現進行試點試驗是最大程度避免失誤發生的舉措。


一帶一路吧

不止一隻聽到「中國貧困人口這麼多,為毛還要援建非洲」這樣的論調。

我也只能說,去的是一個叫朱一旦的大老闆,替國家挖礦的。

居然有人信了……


當初經濟危機對美援助借款,大部分人看著錢借出去幾乎就回不來了,留給自己國家貧困地區不好嗎?

但錢在國家手裡只是個數字,換不成物質,看現在咱們的出口量就能反映出正確性了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政府實行的每個政策,都會有人跳出來指責、反對,但是神奇的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沒有一個是錯誤決策,是的,沒有一步棋下錯,以至於國外的反華勢力對中國的咒罵聲是越來越癲狂,越來越歇斯底里,越來越不合乎邏輯。

如果非要說哪一步棋下的有瑕疵,那麼第一個有可能是08年的四萬億投放得太多了,我覺得三萬億,或者兩萬億比較好一點。第二個則是承諾香港製度50年不變太漫長,30年或許好一點。當然,站得高看得遠,高層自有他們的想法,可能我暫時還沒參透而已。


要承認代議制民主的基礎


抑制房價。

如果想讓它滅亡,比先使其瘋狂。

某一年,拿出兩萬億壓制房價,然後越壓制越瘋長。等著吧,房價肯定有崩盤的時候。

後來,丈母孃們都不給自己閨女要房子了,在下一代下一代下一代的時候........

估計我是看不到了


這麼來說吧,你去坐躺綠皮火車。

和幾位家裡國務院有人,而工地潛伏低調大叔暢談一番,你會覺得基本的政策都是正確的。


有,上圖


有,太多了。人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政府,而政府有些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但道路曲折,折射到羣眾眼裡就更扭曲了。


相信國家,不被理解只是給普通人解釋不通


這種情況還比較普遍。因為政府制定政策的時候,既要考慮眼前利益,也要考慮長遠利益。但有時民眾考慮的只是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會關心政策長遠的影響,所以政策制定過程中就會有矛盾。

說個在我們國家普遍存在的事例。大家都知道,我們很多小企業為了減少開支,是不給員工繳納保險,或者只繳納很小一部分保險的。政府如果順應民意,就會強制提高企業參保率,並且這種政策,民眾普遍都會支持。但是由於我們處於企業發展初期,和別人競爭的優勢或許就在於用工成本低。現在政府提高參保率,企業不得不把原本就很少的一部分利潤拿出來繳納保險,這部分利潤可能是企業原計劃用於擴大再生產或者改進生產工藝的,或者是企業主投資最低迴報期待值。現在都用來參保了,企業再投資的意願就會降低,還有可能企業會因此破產,最後大家都沒的玩。

所以,你看去年政府一再強調嚴禁對企業歷史欠費集中清繳,並且還要適當降低單位社保繳費比例。這樣的政策是不為企業員工所理解的,因為它損害了員工個人利益。但政府這麼做,為的就是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減少企業負擔,共同應對困境,為了更長遠的未來考慮。


文革


中國高鐵建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