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游《中提琴幻想小奏鳴曲》

以上為旅德作曲家王樂游(WANG Leyou)的《幻想小奏鳴曲》。在作品對談中,作曲家提到作品和聲的構成邏輯是以「功能和聲」為基礎的:

劉炎林:喜歡和聲!比較好奇你的音高是怎麼構思的~

Snoozleberg123( @王樂游 即作曲家本人,下同):功能和聲 我找了個不是三和弦的主,然後按功能和聲的模型算出其他的

然後,作曲家的闡述涉及到了「重屬」和「轉位」:

Snoozleberg123:這 一兩句話不好說,但是有轉為(「轉位」,原文如此) 又重屬啥的

作曲家陳文戈:我是很好奇如果一個非三度(和弦)可以當主和弦,其它的也是非三度那麼怎樣維持功能性,並且說有轉位就更好奇了。至少有無現成論文參考,還是完全是您的自創方法?Snoozleberg123:我自創的 轉位也只有三個。「五音在下 三音在下,七音在下」 …… 50小節兩個就是三音在下的和弦,51頭兩個和弦一個七音在下一個五音在下作曲家陳文戈:那麼可否告知這首曲子的主和弦是什麼呢?

Snoozleberg123:6 1 2。

對談到此為止,題主根據對談內容做了以下圖示方便分析(非三度的主和弦暫記作「T*」):

然而只從上圖仍然不能很好地解讀全曲和聲構成邏輯,特別是對其中那些傳統和聲概念的相應新定義和新規則,最明顯的莫過於主和弦是一個非三度疊置,「6 1 2」的根音與低音更並不相同(為「2」),這與傳統功能和聲的基本公設(根音明確)相悖。

從價值上看,王氏自創的「主」、「屬」……等一系列拓展功能和聲的概念是十分新穎的,說不定是繼華氏的「色彩和聲」以來,拓展功能和聲技法的又一個突破點,具有討論分析價值。那麼,如何解讀這一拓展技法呢?


謝謝老師邀請,王樂游先生久仰大名!但對其作品卻不甚了解,也希望更多的接觸先生的作品以期學習更豐富的創作思維!這裡不是特別清楚老師節選的和聲進行是選擇作品中哪個地方以及前後邏輯是怎樣。就結合老師所選取部分的和聲進行來說吧。大致分析了一下發現這個和聲進行與其說是功能性進行,不如說是避免功能的進行。我想從興氏和聲理論的角度進行討論:

圖一:和聲緊張度分析

圖二:二部骨架分析

從分析中我們可以得知,雖然和聲形態和結構相比於傳統功能和聲而言,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但是從和聲的根音進行來看,還是能比較明確的看到根音的線條。並且在作者認為的「主和弦」背景下,有相對明晰的TSDT功能進行(如圖一所示)。作者模糊功能(模糊調性)的手法主要有:

1.和弦根音進行避免功能性進行(如四/五度和聲進行)。

2.聲部進行(二部骨架)方面,以色彩行進行(弱功能進行)為主,如圖二。

3.功能進行方面,採用調式(同中音/平行)交替及逆功能意外進行,以避免直接功能進行。

總的來說,王樂游先生的這個和聲進行思路並沒有完全脫離調性(功能)思維,更不是微分音手法。和聲處理的特色主要在於運用各種手法保持功能骨架進行的同時儘可能的將傳統的功能進行隱藏,這也是二十世紀初期功能和聲體系的主要創新思路。另外在和聲設計上,突破傳統三度和弦結構(但保留優勢音程在內的和弦根音以暗示功能進行),主要從和聲起伏與緊張度角度進行考慮。


霍??太走心了


這種思想已經不算少見了吧。黎英海、樊祖蔭、桑桐等人講的民族「五聲縱合性和聲」,和弦就不一定三度疊置,經常用二、四、六度,即便做主和弦也是如此。華氏的書里也做過分析。


如果你系統學習過分類對位,並且進行嚴格訓練的話,那麼你就可以從voice leading 角度去理解這首曲子的音高結構關係與布局邏輯。


如果我們有兩種方法得到同樣效果。我們應該只保留更簡單的那種。

能按照現有的和聲分析理論得到結論就不要重複造輪子。


@王樂游 的譜我沒仔細看,題主的疑慮我應該看懂了。和聲學,是實踐積累,是音樂上寶貴的經驗,數百年的積累刻板成書以供後學,學者不深究其源流,則流為教條、束縛。如果把知識點定在巴洛克時期,那就不會有過多的各種和聲上的束縛了。

簡單舉個例子,三和弦,避開二七度的結果,它並非三度疊加而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