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就是來收集故事的(′?ω?`)大家康忙!


想起蔡瀾的《食色》中的一個故事。

起因是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杜撰了一道菜,蔡瀾和某個香港名廚決定實際做出來。

在射鵰十二回《亢龍有悔》中,黃蓉以美食誘洪七公收郭靖為徒一節,黃蓉做了一道菜「二十四橋明月夜」,原文如下:

「那豆腐卻是非同小可,先把一隻火腿剖開,挖了廿四個圓孔,將豆腐削成廿四個小球分別放入孔內,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鮮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卻棄去不食。洪七公一嘗,自然大為傾倒。這味蒸豆腐也有個唐詩的名目,叫作『二十四橋明月夜』 "以下是蔡老的原文:書上說是黃蓉把豆腐鑲在火腿中給洪七公喫的,簡直不可思議。經三番四次的商討之後,我們決定把整隻金華火腿鋸開三分一當蓋,用電鑽在餘下三分之二的肉上挖了二十四個洞,再用雪糕器舀出圓形的豆腐塞入洞裏,猛火蒸之八小時,做出來的豆腐當然皆入味。客人只食豆腐,火腿棄之,大呼過癮。

(我相信忍不住數一下幾個豆腐丸子的不止我一個)對於一個文學作品中虛構的菜餚,蔡老竟然大費周章反覆試驗使其成為現實美味,這種對喫的追求可以為真正的美食家。——————我是分割線————————像我這麼純潔的人,二十四橋明月夜的下一句是不會想到不和諧內容的……


很多美食家,都有他們的故事,追求喫的。

對喫的態度,中國人與西方人卻截然不同。西方人對喫的態度好象是給自己加燃料,以便使自己這部機器可以繼續開動,去做自我發展、自我完成之事。在他們看來,過度喫喝,靈魂不會得救,給人的印象「喫」是為了生存。然而,中國人卻抱持著「民以食為天」的態度,「喫」並非僅指填飽肚子的進食,而是一種佔有,一種心態,一種取向,一種生活方式和對外部世界的基本態度。中國人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下,仍然講究飲食鮮美,大多數家庭甚至每天為滿足口腹之慾而花掉五分之一的時間也在所不惜。彷彿悠悠萬事,惟「喫」為大,給人一種顛倒的感覺,似乎生存就是為了「喫」。

西方人是用思維來認知世界的話,中國人則是用口來認知世界。魯迅曾稱讚第一個敢於喫螃蟹的人,我們當然會感到這人一定是個中國人。毛澤東曾教導人民,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去親口嘗一嘗。嘗是要用口去實行的,由此引申出表達探索、試驗、瞭解等意思的「嘗試」一詞。

求職應聘不叫求職應聘叫找飯轍!
謀生叫餬口!
崗位叫飯碗!
受人僱傭叫混飯喫!
被人解僱了叫炒魷魚!
花掉積蓄叫喫老本!
攤上訴訟叫喫官司!
男人花了女人的錢叫喫軟飯!
男人佔女人便宜叫喫豆腐!
混得好叫喫得開!
混不好叫喫不消!
惹人喜歡了叫喫香!
不招人待見叫喫閉門羹!
受人連累了叫喫瓜撈!
被人特殊照顧那叫喫小竈!
自私自利不管不顧那叫喫獨食!
挨人算計了那叫喫虧!
摘抄《待嫁老爸》中的臺詞


哈哈,想起微博的段子,喫一頓不行那就兩頓~

每次喫到好喫的,真的會很幸福啊。心情好的時候會喫東西慶祝,心情不好的時候喫東西安慰。回家基本第一天就要喫家鄉菜,主要是小喫,每次過年朋友圈最多的也是曬一曬家鄉菜的圖片,表示到家了,我都覺得這個時候真的是歸屬的情感。


澡堂生意好不好全看提供的自助好不好……

非常執著,我嚴重覺得這個民族為世界唯一之『『嫡系』』原生古文明的原因之一是能喫會喫,所以才頑強的流傳下來。

別的國家權力的象徵一般都是『權杖』,而中國是鍋(鼎),等級越高鍋越多,天子好傢夥,九個鍋。

稱個霸 也要去中原問天子的大鍋質量好不好哇。

以及,喫了沒?喫飯不?『』你也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