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單腳跳和雙腳跳,彈跳高度基本沒差別?


這是個很有意義的問題,先碼上,日後(請正確理解這個詞)作答 。

————————————

我猜題主想問的應該是"為什麼單腳跳看似只有一條腿驅動,蹬地時間還相當短,卻能跳得與兩條腿驅動,蹬地時間還略長一些的雙腳跳差不多高"

按照題主的問法,用"單腳跳"和"雙腳跳"對跳躍進行分類,在"雙腳跳"中又細分為並腿雙腳跳和分腿雙腳跳兩種。

筆者曾經熱衷於把運動過程拍下來,對各關節伸展速率進行粗略研究以確定各種訓練動作是否有利於發展某關節驅動肌羣的速度能力。本文所涉及的這些視頻中,既有縱跳摸高的視頻,也有跨越障礙或助跑跳上高平臺的視頻,但本文討論的對象是助跑起跳摸高過程。

但由於視頻缺乏,尤其是側面拍攝的摸高視頻缺乏(很多時候是正面或背面拍攝的,有的是直腿跨越——或者叫"飛躍"也可以——障礙的視頻),很多時候筆者是在靠"感覺"進行分析,但筆者相信自己的體感還是不錯的。

一言以蔽之,筆者認為,問題的癥結在於——助跑。簡而言之,適合雙腳跳動作的助跑速率較低,初始動能較小;而適合單腳跳的助跑速率較高,初始動能較大。如果你不厭其煩地讀到後面,你甚至會發現,高速助跑下,單腳跳的末次蹬地過程甚至都不一定在做正功。

圖有空再補;視頻恕我不放了,不要怪我太懶哈,一定要相信我自曝的彈跳高度都是98k貨真價實的。

————————————

摘(ju)要(tou)

本文將建立不同初速度(助跑速度)下起跳過程的機械能轉化與所做總功模型這一"灰箱"模型,以及起跳過程的做功機理模型這一"白箱"模型。

不同初速度(助跑速度)下起跳過程的機械能轉化與所做總功模型將從不同初速度(助跑速度)下的最適起跳方法、各種起跳方法的機械能變化、各種助跑起跳方式的末步蹬地時間與平均功率三個方面對助跑起跳過程進行探討。起跳過程的做功機理模型將從發力模式與舒適性方面淺談這一問題。

————————————

對所述"單腳跳"與"雙腳跳"的機械能變化與做功機理的探討

1 不同初速度(助跑速度)下起跳過程的機械能轉化與所做總功的"灰箱"模型

在本部分,僅對不同助跑起跳模式下的機械能轉化與所做總功這一灰色系統進行研究,而不涉及其力學的做功機理。

1.1 不同初速度(助跑速度)下的最適起跳方法

通過對運動體感記憶的彙集與腦中重構,以及對一些平時運動時錄製視頻的慢放分析,對筆者的助跑摸高最高抬升高度進行粗略分析,發現筆者的

並腿(雙腳齊平)雙腳起跳摸高的最大抬升高度出現在約2–3m/s的助跑速率處,此時抬升高度約為75cm;

分腿(雙腳一前一後,前後間隔約20cm,落地、離地間隔時間非常短,因此起跳時的兩腿落地、蹬地、離地過程不能算作兩步)雙腳起跳摸高的最大抬升高度出現在約4m/s的助跑速率處,此時抬升高度約為70cm;

單腳(起跳時的一步完全由一條腿完成)起跳摸高的最大抬升高度出現在約5–6m/s的助跑速率處,此時抬升高度約為70cm。

具體各種起跳方式的抬升高度–助跑速率關係曲線大致如圖1(待繪製)

圖1

由此可見,多數有一定基礎的運動者,雖助跑速率的增長,峯值抬升高度的出現順序一般也是並腿雙腳跳、分腿雙腳跳、單腳跳。

實際上,筆者當前採用的起跳選擇一般是,在某種助跑速率下何種起跳方式跳得最高,就採用這種起跳方式,這種選擇是三種不同"檔位"下的最適處理方式。因此,筆者的助跑起跳的抬升高度–助跑速率關係曲線實際上大致是圖1中三個曲線的上包絡線。值得一提的是,筆者的分腿雙腳跳其實是一種介於並腿雙腳跳和單腳跳直接的過渡模式,隨著助跑速率的增大,兩腳的落地距離和落地時差也隨之增大。

1.2 各種起跳方法的機械能變化

1.2.1 跳躍時的機械能

人在運動過程中的機械能包括以下幾種:

a.質心平動動能;

b.重力勢能;

c.肢體相對於質心運動的動能,這一部分相當複雜,除了可以看到的肌肉骨骼運動外,還包括內部運動的動能(或者稱作"隱動能"),即諸如血液流動與再分佈、心臟搏動、呼吸肌與呼吸系統的起伏運動等,當然,循環系統與呼吸系統的運動與軀體的總體運動相比,其能量是非常細微的。

其中,因為跳躍過程中身體總體運動較為單純,基本以蹬伸–舒展–收回過程為主,不包括全身快速旋轉等運動,因此我們姑且認為前兩種能量佔跳躍時所涉及機械能的絕大部分,並以這兩種能量為主體進行討論。

1.2.2 各種起跳方法的水平速度變化

筆者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無論採用那種起跳方式,助跑起跳時水平速度都會有顯著的損耗——也就是說,騰空時的前進速度會明顯放緩。落地時,水平速度會由於緩衝,進一步減緩。(筆者有足夠的視頻慢放技術以供參(xin)考(shang),可以根據起跳點與落地點的距離,結合滯空時間,大致反推騰空時的速度。個人認為這一反推還是比較可靠的——至少比直接把落地後的速度當成騰空時的水平速度來得可靠,因為落地時的緩衝減速作用還是想到明顯的,這一點自己的腳就能感覺到)

筆者並腿雙腳起跳後落地點基本與起跳點重合(甚至直到3m/s的助跑速率時,落地點也只比起跳點前移不到30cm——滯空時間遠不止0.1s,而是接近0.8s),可以認為,並腿雙腳起跳的蹬地過程中,水平速度幾乎完全失去;

分腿雙腳起跳,在4m/s的助跑速率下,起跳到落地的超過0.7s時間中,筆者的質心大約只前移了不足1.5m,因此可以認為筆者速度減半;

單腳跳,在5m/s的助跑速率下,起跳到落地的超過0.7s時間中,筆者的質心依舊大約只前移了略超過1.5m,水平速度損耗高達3/5。

1.2.3 各種起跳方法的機械能增量——即末次蹬地所做的總功

(由於筆者習慣於使用強度量而非廣延量,在此使用"每千克體重平均具有的機械能",而非"筆者66kg體重所具有的總機械能"進行討論,少乘以一個66,希望不要因誘導出怪異的聯想而引起各位看官的不適。)

由於助跑的最後階段,也就是墊步時,人的質心會稍微下移,因此筆者起跳過程中的質心抬升高度姑且粗略地按並腿雙腳起跳90cm,其他兩種起跳方式分別為80cm、75cm計算(並腿雙腳起跳的下蹲更深,因此加入的額外高度也更高)。

只計算質心平動動能以及重力勢能,以助跑時質心位置為零勢能參考點(重力加速度g粗略地取10m/s^2):

助跑速率為3m/s的並腿雙腳起跳,助跑時每千克體重平均具有的機械能約為4.5J,起跳後,每千克體重平均具有的機械能約為9J,機械能增量約4.5J;

助跑速率為4m/s的分腿雙腳起跳,助跑時每千克體重平均具有的機械能約為8J,起跳後,每千克體重平均具有的機械能約為10J,機械能增量僅約2J;

助跑速率為5m/s的單腳起跳,助跑時每千克體重平均具有的機械能約為12.5J,起跳後,每千克體重平均具有的機械能依舊約為9J,機械能增量約-3.5J——實際上該過程機械能減小了。

1.3 各種助跑起跳方式的末步蹬地時間與平均功率

根據視頻分析,筆者並腿雙腳起跳時,末次著陸–下蹲–觸底–回彈–蹬伸–離地的總時長約為1/4s(的確是白駒過隙之間縱覽瞬息萬變——此處請允許我自我吹噓一秒),因此平均功率是每千克體重(又是這個強度量,原諒我不願乘那個惱人的66)18W;

由於分腿雙腳跳的兩腳落地時間差不固定(一是由於筆者技術動作不夠定型,二是因為這個變數確實與助跑速率有關,3m/s的助跑和5m/s的助跑,體感與控制都有著顯著差異),無法提供分腿雙腳跳的單位體重平均功率數據;

對於單腳跳,末次蹬地總時長約為1/6s(那就更是電光火石之間已是滄海桑田了),如果這樣計算,每千克體重總功率達–21W,能量耗散相當驚人(筆者自認為肌肉儲能潛力還是十分出色的,尚且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損耗),因此,情理之中的是,這樣計算是有問題的,那麼問題很可能在於,從助跑到單腳跳期間的能量損耗,很可能從起跳腳落地前的一步,即壓低重心的墊步時就開始了,但即便如此,由於墊步的著陸時間也非常短,單腳跳時的能量損耗速率依舊是非常驚人的。

筆者全速連續跨階梯時,每千克體重的平均功率可達約20W(乘以66,總平均功率約1.3kW,也是超千瓦的人了),並腿雙腳跳的功率與其相近,考慮到蹬伸階段短於1/4秒(約1/8-1/6秒),其每千克體重瞬時功率可達30W–40W,但這並不代表筆者肌肉純主動收縮的最大功率,因為這裡還有拮張收縮中的牽張反射的貢獻。

因此,當我們發現即使自認為肌肉儲能性能較優的人,快速助跑的單腳跳時也是在做負功這一事實時,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看似只有一條腿驅動,蹬地時間還相當短的單腳跳能與雙腳跳差不多高了——如果技術打磨再精進些、能量損耗再小些,單腳跳的高度甚至有可能超過雙腳跳。

2 起跳過程的做功機理

————————————

今天先碼到這,讀者可能相當我接下來想論述的是啥了吧,歡迎與我教練哦。

剛在《The vertical jump development bible》中看到相關的內容,嘗試解答一下。

假設題主說的單腳跳是類似於跳遠那樣有助跑的跳躍。

雙腳跳反映的是long response reactive(原諒我水平低不知道怎麼翻譯恰當)能力,因為雙腳接觸地面時間大於0.25秒;而單腳跳是ahort response reacive能力的體現,時間大約是0.1s甚至更短。在雙腳跳中,觸地時間長,股四頭肌可以更好的收縮和輸出,所以股四頭肌貢獻了絕大部分;而單腳跳觸地時間短,在助跑的高速運動中臀部、膕繩肌、腓腸肌由於肌纖維類型可以更有效的輸出。可以看看舉重運動員的原地起跳很恐怖,因為他們的腿部力量非常強,但他們跳遠成績並不是頂尖的。而單腳跳需要很好的「彈性」、reactive strength,這往往是天生的。跳遠、跳高選手均採用單腳起跳也是這個原因,因為他們的reactive strength很強。根據題主的情況,如果想提高彈跳,需要多做plyometric訓練,比如跳深(depth jump),depth drop(從高處往下跳,腳跟不能觸地)。當然也要繼續提高力量和爆發力。

以上觀點均來自《The vertical jump development bible》,題主可以看看。有錯誤的觀點歡迎大家指出哈。


本人180,70kg,可以勉扣排球,原地起跳雙手摸框,但助跑往往沒有原地高,看了自己的起跳視頻再結合一些專業的指導總結如下

雙腳起跳靠的更多是腿部的力量

單腳助跑,靠的就是速度和力量的結合了,還有起跳的節奏也非常重要,記得不要小碎步後再起跳,跳起來的時候,倒數第二步盡量要把中心降低,身體稍微往後傾斜,最後一步一定要小且快,把水平動量轉化為垂直動量。

雙腳起跳沒單腳高,說明力量不夠,反之就是節奏和速度不對


可能是你的腿太弱了,要比一定會有差別。


不一定啊,很多人這兩種起跳方式起跳的高度是有區別的,我單腳跳的更高,可能是因為這樣發力更順暢,而且我本身更習慣於單腳跳的緣故。


雙腳跳力量大,助跑單腳跳發力更順暢。相比原地單腳跳,這兩種方式都能跳的更高。


我雙腳比單腳高很多


我覺得有差別

但是沒測試過


我也想知道,而且我單腳起跳還跳的更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