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聯蒙滅金都是站在南宋角度看問題,金國選擇北失南補無疑是愚蠢的,那金國為何愚蠢?除了對南宋,金國在西夏被蒙古攻擊時見死不救,導致西夏倒向蒙古,誰來解釋一下金國的行為邏輯。


細節上有些爭議,但大略來說不跟宋夏聯合主要為與這兩國長期同床異夢互不信任而沒能認清主次矛盾,最後南征宋朝失北補南則不管是為了擴充戰略縱深、劫掠金帛子女還是只是為了繼續收取歲幣,都是在對雙方實力對比毫無自知之明下為得到戰爭資源進行的軍事冒險。

兩個事中與西夏關係破裂在前,與南宋開戰在後。一般來看金夏戰爭的爆發是源於金朝由於長期以來與西夏或明或暗的矛盾導致其對夏缺乏信任,目光短淺的金朝統治者對於西夏遭受蒙古入侵幸災樂禍拒絕支援,

金夏戰爭最終在金末爆發,主觀原因是金朝拒絕援救京師危在旦夕的西夏;客觀原因是金朝國力衰弱,歷史原因則是雙方長期存在的各種矛盾。金夏初期的土地糾紛、貿易衝突、人口歸屬、禮儀爭執等等問題,是這些矛盾的表現。有金一代,金朝從未像遼朝那樣將宗室公主下嫁給西夏國主,所以金夏並無秦晉之好這種關係。金朝給予西夏的好處僅僅是一些有爭議的士地和金世宗為邊境安定對任得敬請求分國事件的一次「遣使詳問」。雙方摩擦不斷。因此,當西夏遭到蒙古進攻的時候,金朝表示漠視。同樣,當蒙古軍隊的兵鋒指向金朝的時候,西夏也對金採取了趁火打劫的態度而不是像援遼抗金那樣去援金抗蒙。

應該指出,對於金末金夏戰爭的爆發,金朝負有主要責任。金夏宗藩關係初建之時,雙方誓約中曾明確規定:「若夏國追悔前非,捕送遼主,立盟上表,仍依遼國舊制及賜誓詔,將來或有不虞,交相救援者。」也就是說,一旦遭遇外敵,金夏雙方均負有為對方提供軍事援助的義務。時過境遷,金朝對宋作戰結束後,不再擔心西夏的反叛,對西夏的態度也就漸趨輕視。同時,金朝對西夏與西遼的交往感到深深不安,對西夏的戒備心一直存在。而金夏在每次衝突後,解決問題時都缺乏誠意,選擇恢復正常關係的時機驚人地一致——都是在彼此皇帝離世或退位之後。如金初的禮儀之爭,金太宗和夏崇宗死後,金夏正常的使聘往來才開始;第二次分裂中,直到夏仁宗死,金章宗才下令「復置蘭州、保安榷場」。最後一次議和也是在金宣宗去世、夏神宗退位之後方告完成。這種忍氣吞聲式的妥協根本不可能根除業已存在的矛盾,反而使之進一步加深。雙方矛盾的一步步加深最終使得彼此之間的軍事互助約定成為一紙空文結果,當西夏遭蒙古突襲,國勢岌岌可危時,金朝卻冷眼旁觀。蒙古軍退後,西夏主動出擊金朝,雙方終於撕破面具,操戈相向。

當然其中有一點需要指明:傳統的金夏關係研究幾乎都會提到,早在金夏戰爭(1210)爆發二十年前兩國就發生了激烈摩擦:1190年金章宗剛一上台就是「夏國入寇嵐州,又寇石州」,第二年夏又接連向金之鄜、坊、保安州及鎮戎軍發動了攻擊,「大掠而歸」,並襲殺金將阿魯帶,此後又是「夏人入寇,河東、陝西喪師連年」,直到夏仁宗死,金章宗才下令「復置蘭州、保安榷場」兩國和解。這多年的衝突可能為未來的金夏關係蒙上了一層濃厚的陰影,剛一上台便被夏人擺了下馬威的金章宗也對夏人懷恨在心,當被蒙古入侵的夏襄宗李安全求援時竟然說「敵人相攻,中國之福,吾何患焉」。金朝的見死不救最終讓八十餘年的金夏宗藩關係徹底破裂。

但是呢,這個說法有些問題,一個是按照《金史》說法「自天會議和,八十餘年與夏人未嘗有兵革之事」,也就是說直到章宗年間金夏應該是沒有戰爭的;另一個更糟糕的是記載金章宗時代金夏戰爭的《大金國志》經劉浦江考證是一本偽書,「其內容真偽雜糅,我們在使用《大金國志》一書時應該非常謹慎」,這就顯得其中關於金章宗時代金夏衝突的記載更可疑了。因此也有人認為所謂金章宗初年的金夏戰爭可能是臆造,或者是將後來的金夏戰爭移花接木至章宗朝。

筆者認為以上記載(指金章宗時的金夏邊境衝突)或為臆造,或為作者將衛紹王之後的金夏戰爭系年至章宗時期。對於章宗時期的金夏關係,筆者認為在未獲得更直接的史料證據之前,還應以《金史》記載兩國關係穩定為宜,

無論如何,大錯已經鑄成了,被金朝拒絕救援的西夏倒向了蒙古,並轉而開始瘋狂入寇金朝邊境。兩國兵連禍結十餘年,兩國經歷精疲力竭的前後五次和談,到夏神宗下台金宣宗身死後才終於和好約定為「兄弟之國」——此時距離西夏亡國已經只有兩年了。

且說金朝。1217年的金已然是風雨飄搖,關外契丹人耶律留哥自立為遼王叛金附蒙,去征討他的女真大將蒲鮮萬也自立東真國,東北已非國家所有;北面是蒙古鐵騎南下,兩河已不可為;西邊則陷入了西夏無休無止劫掠入寇之中;東邊山東是紅襖軍的隊伍;三面受敵僅保有河南數州之地的金只有南面尚還平靜。

吸取了海上之盟教訓的宋人此時為到底該不該援助金議論紛紛,有一部分人看到了蒙古的威脅,主張以金人為屏蔽,甚至於主張聯金抗蒙。就是主張與金絕交的一派,也沒有主張聯蒙攻金,而是對蒙古保持一定警惕。但就在這樣的形勢下,金宣宗於此年4月居然又發動了攻宋戰爭,終將宋朝推向敵方聯盟,造成四面受敵之勢。有關金髮動這一近乎瘋狂的行動的內在原因,最常見的當屬趙立春的解釋,即所謂「北邊損失南邊補」,渴望通過向南征服奪取土地獲得戰略縱深,以及劫掠宋朝財物解決物資睏乏的燃眉之急。

這時的金宣宗,根本沒有想到宋朝也會存在有利於金宋聯合的因素,更沒有想到去爭取宋人聯合抗蒙,相反,在得知宋人不納歲幣以後,對宋人大為不滿。專擅朝政的術虎高琪則以為,金朝遷都汴京以後,河北盡失,山東又為紅襖起義軍所據,金朝政府所能控制的地方僅有河南數州之地,地勢窮蹙,遂主張南攻宋朝,「以廣疆土」。金朝一些大臣也以為,「吾國兵較北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因此,力勸宣宗起兵攻宋。昏聵無能的金宣宗, 不明事理,在這些大臣們的慫恿下,遂於興定元年四月下令, 「以宋歲幣不至,命烏古論慶壽、完顏賽不等經略南邊」,正式發動了南攻宋朝的戰爭。

金宣宗攻宋,主要目的有二個,一是「國家自兵興以來,州縣殘毀,存者復為土寇所擾,獨河南稍完」,金人僅僅局促於河南一帶,地域狹小,缺少迴旋餘地,金人有意奪取宋朝的淮南之地,作為北方失地的補償。二是由於金朝僅僅控有河南一帶,「止河南一路征斂」,難以應付包括戰爭費用在內的各種物資需求,金朝財政已陷入十分緊張的窘境,他們希望通過對宋戰爭,掠取宋朝淮南之地的財物,迫使宋人重新交納歲幣,以解決金朝的燃眉之急。

這種解釋也有一些可商榷之處,比如常被提到的金國權臣術虎高琪的那句「以廣疆土」常被作為金南侵是為了奪取土地的證據,但是這句話的原始出處是:

興定元年正月癸未,宋賀正旦使朝辭,宣宗曰:「聞息州透漏宋人,此乃彼界饑民沿淮為亂,宋人何敢犯我?」高琪請伐之以廣疆土。上曰:「朕但能守祖宗所付足矣,安事外討。」高琪謝曰:「今雨雪應期,皆聖德所致。而能包容小國,天下幸甚,臣言過矣。」

在宋使和金宣宗、術虎高琪的對話中,金宣宗故作大度的稱金宋邊境只有饑民作亂,「宋人何敢犯我」,術虎高琪跳出來說應當討伐宋朝「以廣疆土」,在被宣宗拒絕後便趕緊吹捧其「包容小國,天下幸甚」,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君臣倆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警告宋朝不要停止繳納歲幣否則就會被討伐,虛言恫嚇打嘴炮的成分很大。此外,四月入侵之後就是金軍迅速撤退轉入守勢,此後一直是被動的防禦宋人的進攻,直到十一月才再度大舉南侵,戰爭全面爆發。這也顯得四月的攻勢並不是一次認真的征討。

因此,也有人認為金宣宗四月的南侵併不是要奪取土地,而只是希望能迫使宋人繼續繳納歲幣,並用主動進攻的態勢威嚇宋人防止南宋出現異動;但尷尬的是宋雖然對是否應當支援金朝拿不定主意,邊境的警戒工作卻一直在加強,在遭遇金軍入侵後嚴陣以待的宋軍立刻反擊,並又將戰火燒到了金朝本土,「除戎當戒於不虞,縱敵必貽於後患,咨爾有眾,永肩厥心,毋忽其既退而懷苟安,毋狃於屢勝而忘遠略」。宋方的強硬讓金大為驚慌,卻又不願意向宋議和,「今宋棄信背盟,侵我邊鄙,是曲在彼也。彼若請和,於理為順,豈當先發此議而自示弱耶?」反而幻想靠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來迫使宋屈服,遂於同年十月議定伐宋,十一月正式開戰。

當然,不論具體原因為何,我有點懷疑金宣宗、胡沙虎、術虎高琪這麼一幫蟲豸一般的人物攪在一起搞軍事是否真的能有什麼前後一致的、理性現實的決策理由——自古以來,最高統治者們對於「當初為什麼要發動戰爭」「現在繼續戰爭究竟是為了什麼」「戰爭將走向何方,該如何收場」模糊不清茫然無知,打一天仗撞一天鐘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回到南方戰線,金軍雖然打住了一些戰術上的勝利,可是對整個大局是於事無補的。「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大敗於淮上,一軍全沒」、「橫屍遍地,奪其銅印十有六,( 金將) 訛可棄帳走,獲輜重牛馬萬計」。兵馬的折損可能還在其次,最糟糕的是那些主張與金聯合共抗蒙古的宋人大失所望,他們意欲以金為屏蔽、共抗蒙古的呼聲再也沒有說服力,其政策已經無法施行 。金宣宗發動攻宋戰爭以後,宋朝只能被迫應戰,宋人意欲保持中立也無可能。金宣宗攻宋,終於將宋朝推上了聯夏攻金和聯蒙滅金的敵方聯盟,造成了金朝四面受敵之勢。此後雖還有完顏守緒、完顏陳和尚等人七生救國九段坂見,但大金還是朝著君王死社稷的終點一路疾馳而去了。


從根子上就歪了。

早在完顏阿骨打時期,阿骨打的意思是先不要和宋朝衝突,因為你先把遼的制度學明白了,你再打宋朝也不遲,不然你打下宋朝,也沒法統治。

因為女真猛然把遼吞了之後,並沒有好好消化這些東西。比如,怎麼跟契丹人相處,怎麼跟燕雲地區的漢人相處,如何處理比如高麗,西夏和宋朝的關係。這都是非常考驗金國執政能力的。或者說需要下一任的金國統治者也就是金太宗要好好琢磨的。比如對於,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你是不是對遼的制度進行改一下。燕雲地區的漢人,你打算怎麼統治。這些搞不好,以後遲早會出大問題。後來金國就死在這上面了,蒙古+契丹+漢人來了一個大聯合。

金太宗有私心,他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所以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也為了收買金國的其他奴隸主,就盲目發動了對宋戰爭。應該來說,金太宗做了和宋太宗一樣的事情,為了自己的私利,放棄了國家的大利益。於是造成了一個嚴重後果,因為吞併的太快了,金國不僅沒有玩明白宋的制度,連遼的制度都沒怎麼玩明白。就學了一個糊裡糊塗,結果就造成一個情況,不會統治當地,只能硬著頭皮試驗,試驗是有代價的,民心一下子全丟了。然後又因為戰爭迅速暴富,金國上層開始快速腐化,然後就是內部劇烈火併。

原本,按照完顏阿骨打的意思,金太宗的任務,應該是先與北宋和好,然後把遼的遺產吃透,好好學學政治智慧,比如多想想為什麼當時天祚帝不殺完顏阿骨打?契丹人,漢人渤海人之間的利益分配清楚,同時把內部的皇室關係理順,把金國朝廷的完善的框架搭起來,然後你再去打北宋,這樣你就能站住腳。但是金太宗省略了這一步。

後來皇太極就把這一課補上了。八旗內部的關係怎麼處理,跟游牧民族怎麼相處,怎麼管理,漢人的官吏,地主和軍隊怎麼安排,想清楚了,入關之後,就非常順利地站穩了腳跟。


我猜測有兩個原因:

一是沒有其他發展方向了,在金國後期,其主要的敵人就是在北方崛起的蒙古,而其西方——一個長期的敵人西夏,雖然先於金國亡國,但是從公元1209年之後便已經是蒙古的附庸,它甚至出兵幫助蒙古攻打金國。而金國末期的統治範圍局限於現在的河北、山東、河南以及安徽等地,其東部面臨的是汪洋大海,基本上沒有向東發展的機會。所以,金國滅亡前夕唯一的選擇便是向南發展。

二是需要戰略縱深,金國在遷都之後,依託黃河打造了一條抵禦蒙古的防線。可以把它金國的態勢視為一條鱷魚,黃河防線就是堅固的鱷魚皮,而鱷魚柔軟的下腹正對著的,就是南宋,一旦黃河防線被攻破,汴梁必失,狹窄的戰略縱深根本經不起蒙古的攻擊,因此金國極其需要戰略縱深,只有向南發展,但是宋金世仇,只能依靠戰爭才能獲得戰略縱深,以及需要的人口物資。所以金朝選擇向南進攻。

打不過蒙古,難道金國還打不過南宋嗎?這是金宣宗心裡盤算的事情。

初期戰爭是十分順利的,金國大軍連續攻克了光山、羅山等城池,斬殺了兩萬宋軍。可是奪取的城池他們守不住,多次被宋人再次攻陷。久而久之,金國並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反而徹底激怒了南宋,

在此之前南宋對於對於聯蒙滅金還是聯金抗蒙舉棋不定,金國這一手,徹底把南宋推向了對面。所以金國走了這一步臭棋,基本離亡國不遠了。


應該不是見死不救,野戰確實打不過。野狐嶺戰敗,金國已經徹底失去了戰略主動,野戰精銳損失殆盡。之所以能繼續苟了23年,一方面得益於蒙古人的注意力不那麼集中,重心轉向了西征,另一方面蒙古人此時對於攻城,尤其是強攻大型城市,短板明顯,能力尚且不足。所以從金國角度看,南宋的幾次北伐都慘敗,似乎完全沒有威脅。現在北方戰線全面吃緊,急需人口和戰略縱深。南宋始終把金國作為世仇,被迫議和可以,聯盟是不可能的。聯盟不可能,就只有打了,金國也沒的選啊。


在金宋關係上,由於1210年金蒙才正式決裂(完顏永濟的詔書遭鐵木真唾拒),而當時南宋和金國剛剛於兩年前達成了「嘉定和議」,兩國關係由叔侄上升為伯侄,這使得金國根本不把小侄兒南宋放在眼裡。而且蒙古攻金的方向基本是由北向南,從戰略角度上講,聯合更靠南邊的南宋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在這一階段,金國從心理上和戰略上都沒有聯合南宋的需求。

幾年後,金國慘遭蒙古痛打,被迫遷都至開封。金宣宗完顏珣根本沒有經歷過這種不斷逃亡的生活,再加上胡沙虎和術虎高琪的接連擅權作亂,以及國內蜂起的義軍和地方武裝勢力,使得他乃至整個金國統治集團陷入到了混亂狀態,從而開始昏招不斷。1217年,術虎高琪提出了「失之於蒙,取之於宋」的戰略方針,而完顏珣對南宋的認識還停留在幾年前乞和的情況下,所以便同意了術虎高琪的這一計劃。但遺憾的是,金宋軍力在蒙古的作用下此消彼長,五年間金國三次大規模侵宋均告失敗,如果史彌遠集團能夠積極倡導反攻,金國的滅亡甚至可能還要提前幾年。

在金國幾次南侵失敗後,南宋的底氣稍稍硬了起來,再加上兩國的歷史原因,金宋關係已再無修復可能。

在金夏關係上,金國和西夏其實是聯合過的,而且還不止一次。

根據《西夏書事》記載。1206年,西夏襄宗李安全自立後,被金國冊封為夏國王,金夏關係此時很和諧。很快,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並於1206年和1209年兩次出兵西夏,其中1209年這一次接連攻破兀剌海城、夷門,俘虜了西夏大將嵬名令公,並圍攻了中興府,要不是因為大雨導致蒙古騎兵無處安身的話,西夏可能直接就滅亡了。李安全在此戰中向金國求援,但此時金蒙並未徹底決裂,金章宗完顏璟想要坐收漁人之利,所以沒有出兵援助。這導致李安全對金國人失去了信任,並於1210年八月趁金國內亂時出兵攻打位於金夏交界的葭州,金夏關係宣告破裂。

1217年,由於蒙古攻打金國時屢次徵調西夏軍隊作為附庸軍,引起了西夏國內軍民的不滿,他們拒絕出征,所以在年底,鐵木真親率大軍第四次進攻西夏。這一次蒙古軍很快又圍困了中興府,西夏神宗李遵頊逃至西涼府,並迅速向蒙古軍請降,這才逃過一劫。劫後餘生的李遵頊痛定思痛,打算再度與金聯合共同抗蒙。此時恰逢術虎高琪剛剛提出「北失南補」的計劃,金國考慮到党項人反覆無常的性格以及即將擁有的南宋的廣闊領地,故而拒絕了西夏聯合抗蒙的要求。遭到金國拒絕的李遵頊對金國懷恨在心,轉而聯合南宋開始不斷侵擾金國邊境。在外有強敵虎視之際,這三個弱國不但不團結,反倒開始菜雞互啄,實在耐人尋味。

1223年,西夏獻宗李德旺即位後,一改之前的軍事策略,堅定的實行聯金抗蒙,同時還聯絡了漠北諸部組成了抗蒙聯盟。這時的金哀宗完顏守緒剛剛即位,他力圖振作,啟用了完顏陳和尚、完顏合達、完顏賽不等人對抗蒙古,一度還從蒙古手中收復了幾個重鎮。所以金夏在抗蒙的問題上很容易便達成了共識。1225年,金夏正式和解,二度聯合抗蒙。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是知道的,無論是金,還是南宋、西夏,都被蒙古所滅。蒙夏戰爭打了22年,蒙金戰爭打了24年,蒙宋戰爭打了45年。從這個角度看,無論1217年的金國人怎麼選,結果都是很難改變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