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我們本平凡的生活注入了很多「不平凡」:曾經車水馬龍的街頭變得空空蕩蕩,熱鬧非凡的景象已是昨日重現。而新聞的實時報道彷佛讓我們和每個鏡頭都有關聯。畫面中每一場與生命抗爭的戰鬥,都是一次次與疾病的搏鬥。新聞人理性的向我們傳遞著真實,我們感性地接受著,為他們擔心,希望聽到好消息。

看新聞心慌,不看新聞心更慌?絕大部分人如此。刷著類似的新聞讓我們揪心,甚至坐立難安。可新聞裏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令我們意識到:每一幕,會讓我們彼此塑造著信任、相助和團結的心理,更會激發我們珍惜當下的健康生活。正是每份樂觀心態的匯聚,終究成為健康生活的力量支撐。

安慕希倡導大家保持積極的心態,維繫好自身健康,力所能及的「一起為健康加油」~在紛繁複雜的時代,哪個時刻,同樣讓你意識到積極的心理狀態與自身的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誠邀和安慕希共同分享~

【特別說明】

我們倡導原創認真的答題精神,如回答涉及非原創內容,請獲取合法授權後規範轉載。


應該就是此時此刻,連續居家半個多月之後吧。

有一句玩笑話這樣說:

如何讓一對陌生男女產生愛情,只要把他們關在一個空間裏10分鐘就夠了。

如何讓一對伴侶分崩離析,只要把他們關在一個空間裏10天就夠了。

沒想到,這句話玩笑話在2020年的情人節得到了充分驗證,

多少「雲過節」的「網戀情侶」們,越分離、越相思,而又有多少不得不共處一室的情侶們,在爭吵中度過了這個節日。

長期居家帶來生活習慣的變化,讓我意識到,生活的「平衡性」被打破了。面對大環境的「失衡」,保持積極而平衡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它與恢復健康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

距離太近或太遠,打破了關係的「平衡」

我們跟最親近的人的關係,往往是用距離之美來維繫的。人和人最佳的距離是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

這次特殊時期,很多朋友要麼是和家人「關在」一起,連續多天,爭吵和矛盾不斷;而有些朋友卻和親人分隔兩地,無比相思。

這次疫情,讓原本有張有弛的「平衡」關係被打破了,大家被迫要24小時不間斷相處或分離。

在關係中,我們以為自己很想天天和對方膩歪在一起,但其實距離太近也會帶來焦慮。美國心理學家萊茵(Rhine Joseph Bannks)將這種過分靠近的關係帶來的焦慮稱作「吞沒焦慮」也叫「融合焦慮」。

你可以想像一個我們常見的場景,當你和另一個人對視的時候,你很難堅持30秒以上,要麼你會躲閃對方的眼神,要麼你會笑場。因為人和人的眼睛對視時,心理的距離最近,你會感受到和對方融為一體,潛意識裡會產生焦慮,而躲閃。

可是天平的另一端,距離太遠也會讓人不安。

圖片來源於網路

信息來源的單一,打破了我們情緒的「平衡」

我們每天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上班和同事八卦,下班和朋友聚會,晚上回家和家人相處。手機只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個來源。

而這段時光,讓我們獲取信息的來源僅剩網路,於是隨著熱榜的變化,我們的情緒起起伏伏。

突然間,我們的情緒狀態「失衡」了

負面情緒並不總是糟糕,最積極的心態是「保持平衡」

前兩年奇葩說上有一道辯題是「該不該跟負能量狂魔的朋友絕交」,顯而易見過度的負能量是不健康的,可是隨即網上掀起了相反的潮流,人們開始探討是不是該遠離「正能量狂魔」。可見只要是「狂魔」,樂觀和悲觀的心態都不夠健康。

近期大家都很消極,在這盤消極的情緒菜譜裏,添加一些積極的因素,會讓你重新獲得情緒的「平衡」。

你可能覺得這很難,其實往生活的菜譜中添加一些調料往往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做出小小的改變,往往能收到奇效。

圖片來源於網路

Nigel Marsh(奈吉爾?馬什)是一名暢銷書作家,他在世界各地教大家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在TED演講中,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妻子給我打電話說 「奈吉爾,你得去學校,接我們的小兒子哈里。」於是那天下午我提前一小時下班,在校門口接到哈里。 我們去了公園,在鞦韆上鬧了一陣,做了些傻傻的遊戲。然後我帶他上了一座小山到了當地的一家咖啡館,我們點了茶和比薩,喫完就下山回家, 我給他洗了個澡,給他穿上蝙蝠俠睡衣。然後我給他讀了一章 Roald Dahl的《詹姆斯與飛天巨桃》。 然後我鋪好牀,安頓好他,吻了他的額頭,說了聲「晚安,夥計。」 然後走出他的臥室。

正當我走到門口的時候,他叫了聲老爸。我問,「什麼事,夥計?」 他說,「老爸,這是我一生中最棒的一天,最棒的。」 其實我什麼也沒做。我沒帶他去迪斯尼樂園,也沒給他買遊戲機。

所以,也許改變失衡的狀態, 你只需要做出一些小小的改變,比如,每天花1個小時,扔掉手機,選擇家裡陽光最好的角落,靜靜地讀一段你很早就計劃閱讀,但一直以忙碌為藉口而沒有打開的書。

面對大環境的「失衡」,心態的「平衡」顯得更加重要

看新聞心慌,不看更心慌,我們究竟慌什麼。其實慌的就是大環境的「失衡」。

面對這種大規模羣體事件,個體的力量總是渺小的,我們單個人決定不了事情的發展走向,以至於大家感覺到失去控制,不少日常生活物資變得比平時珍貴,更讓我們感覺自己好像陷入了一些「小麻煩」。

面對大環境的這種失衡,我們內心保持平衡,就顯得尤為重要

應對大環境的失衡,你可以讓「小環境」恢復平衡。長期的居家辦公,有些人躺在牀上,癱在沙發裏,各式各樣的姿勢和狀態進行工作,導致效率低下,也讓自己感覺到內心變得焦躁不安。

牀是睡覺的,客廳是娛樂的地方,只有坐在書桌前,我們才覺得像是在辦公。這種和「小環境」相關的感知,叫做「場域」,在一個固定的場域,人們習慣做特定的事情,做其他事就會不習慣。

所以恢復在不同場域,做習慣的活動,所謂在什麼地方就做什麼事,你會感覺整個人狀態更好。

保持心態的「平衡」,另一個祕訣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分享彼此對於健康生活的美好想像

我相信,很多人對美好健康生活的想像,就是和家人,晚餐後一起在客廳看著電視,喫點零嘴,聊聊一天的八卦,分享一些營養的「加餐」。

「加餐」也要注意營養均衡,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全面補給才能真正提升免疫力,其中及時補充身體所需蛋白質尤為重要,除了果蔬、肉蛋要多備些,乳製品必須常備,酸奶是不錯的選擇,市面上很多酸奶的蛋白質含量一點也不低,比如圖中的安慕希,是我的冰箱常客,仔細看它的成分表發現,這款酸奶的蛋白質含量比風味酸奶國家標準最低要求多35%,而且不同包裝口感不同,補充營養又百喝不膩。我最喜歡黃桃燕麥,最近的新產品獼猴桃青提和青桔葡萄柚青稞也不錯,酸奶加營養果肉,省去了DIY的麻煩,強烈推薦。

不論大環境如何「失衡」,保持我們小家庭的「平衡」,可以讓你在困境中不被擊垮,保持生活健康。


大概是跟諮詢師同行交流的時候吧。

一個接熱線電話,給疫區提供心理援助的朋友說:「我感覺好無力啊。太多人打電話過來,問我發熱、頭暈了怎麼辦,懷疑是不是得了新型肺炎。」她越接熱線越難過,覺得:「我們能提供的支持太有限,還不如一個口罩,一個試劑盒管用。」

可以看到:這個朋友被強烈地衝擊到,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以及「唯物資有用論」中——只有口罩、護目鏡和防護服纔有幫助。自己作為心理援助者,是沒有太多力量和價值的。

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然。

從疫情爆發這幾周來看,保持積極的心態,也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焦慮、無助 VS 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

我有幾個在疫區的來訪者。這次病毒的襲擊,讓她們變得極度敏感,生怕自己被感染上。

她們會報告這樣一些行為。比如每隔半個小時,就用消毒液擦桌面、拖地板,把整個家清潔了一遍又一遍;尤其注重洗手。不斷搓洗手心、手背、手腕和指甲縫,把整雙手都搓紅、搓脫皮了;甚至有些人不敢開窗通風,擔心染有病毒的飛沫,會從窗外飄進來……

從文字中你就能感覺到:她們內心已經處於失控的邊緣了。她們感覺自己是脆弱的、無助的,沒辦法在疫情之下保護好自己。內心像個一碰就要碎的瓷娃娃。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恢復掌控感。你可以嘗試:

(1)修正鑽牛角尖、追求絕對的不合理信念,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比如有些人會擔心:「不這樣半個小時消毒一次,萬一我感染了肺炎怎麼辦?」

你可以在心裡告訴自己:「那些預料不到的極端情況,我雖然控制不了,但真正發生的概率也非常小。」「況且,我已經按照靠譜權威的建議,隔離、消毒、注意防護,基本上可以算是安全的了。我能夠保護好自己。」

(2)如果恐慌、失控的情緒過於強烈,你可以使用安全島(safe place)技術:在內心世界想像一個安全、舒服、不被病毒打擾的空間。比如童年時奶奶家的小院子,從前裝有玩具熊、被爸媽捂得很暖的被窩……當你在想像中回到這樣一個安全之地,看到熟悉的場景、嗅到熟悉的味道,那緊繃的神經也會慢慢放鬆下來。

(3)給自己制定一個規律的時間表。你可以拿出一張清單,給自己的生活做一下規劃。比如早上九點起,起來以後做半小時瑜伽,下午看20頁專業書……把to-do list上的事情一件件完成,讓你的作息、學習、生活回到相對正常的軌道,那掌控感也會一點點增強。

無聊、煩躁 VS 有意義、創造力(creative)

這次因為疫情,不少人的假期延長了一到兩周。

或許你會有這樣的心態變化:一開始欣喜若狂。終於免掉春節時各種拜親戚,可以好好睡個懶覺、把想看的劇追完、過上隨時喫雞打農藥的幸福生活。

但過不了一週,你可能陷入非常煩躁,甚至想回去上個班的狀態。因為隔離在家太憋屈了!

你可能對這樣的場景很有同感:每天在家晃來晃去,沿著「臥室-客廳-陽臺」的路線一日遊;眼巴巴地看著窗外,想要下去溜達一圈又不敢行動;心裡憋著一股火氣,忍不住想跟伴侶、父母、小孩吵上一架……

「無聊到爆炸」心態的背後,不只是因為被隔離,還是因為原先獲得意義感的渠道被切斷了。可能你還沒復工,無法通過工作來創造價值和意義;也不能出門各種浪,在玩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和美好。結果就像心理學家弗蘭克說的,生活缺乏意義時,會陷入存在性的虛空。

那該如何擺脫無聊,重新找到意義感呢?

我們可以參考弗蘭克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尋找新的發揮創造力的渠道,再次體驗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感。

比如健身。如果你羨慕大神們的馬甲線,是否可以制定個一週計劃。練練腹肌、練練手臂,讓自己的肌肉線條更明顯?

比如拓寬自己專業的知識。要是你覺得平時積累得還不夠,是否可以拿出一本專業書。每天看兩章,寫寫筆記和讀書感悟,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

或許在日常家務中注入創造力。就像我的嬸嬸,現在每天會做一道新的點心。像巧克力慕斯、酸奶麵包。她用安慕希做的酸奶吐司,受到全家人好評。這也讓她體驗到創造帶來的愉悅感。

③ 孤獨、隔離 VS 積極地與人連接。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疫區人民的日記。

有些話看得我很難過:「這樣的日子還要過多久?我好害怕,誰能來幫幫我?」「我感覺好像被世界遺忘了。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我該怎麼堅持下去……」

透過文字,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孤獨和害怕。他們的內在小孩彷彿也被隔離了,處在一個心靈的孤島上。非常缺乏支持的力量。

如果你被孤獨感所侵蝕,當務之急就是恢復與他人的連接,建立多方位的社會支持系統(social-support system)。具體來說,當你一個人居家隔離時可以:

(1)每天跟父母、戀人、朋友視頻聊天半小時。如果害怕過多地打擾對方,那你可以換著來。從親友團那裡獲得安慰和情感支持。

(2)在活躍的社羣裏發言,或者玩一些聯機的網路遊戲。找方法讓自己轉移注意力。

(3)如果陷入難以排解的抑鬱情緒,就要及時尋求心理熱線、心理諮詢的幫助。

說完積極心態的重要性,我最後補充一點:心和身是相互影響、相互協調的系統。要保證好心理健康,我們也不要忘了給身體健康加油。

(1)做好防護。勤洗手、勤消毒、盡量居家隔離。出門別忘戴口罩,盡量遠離人多的地方。

(2)不要熬夜。比如11、12點入睡,保證規律、充足的睡眠。

(3)適當運動。比如經常起身在屋裡走一走。做幾組俯臥撐、仰臥起坐等。

(4)營養均衡。攝入充足的碳水、蛋白質和維生素等。

要想補充營養,保障健康,可嘗試多食用乳製品。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提到:盡量保證每天一個雞蛋,300克的奶及奶製品。所以,不得不安利下前面提到的安慕希酸奶,它的蛋白質含量比風味酸奶國家標準最低要求多35%,還有黃桃燕麥、獼猴桃青提等多種口味,補充蛋白質的同時更有營養果肉搭配,無論是返崗復工還是宅家辦公都可以囤些,及時補充營養。

希望大家都能遠離病毒、身心健康,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為健康加油!


不妨先明確一下這裡的新聞是準確的新聞,而不是各種渠道的謠言。

看新聞心慌慌大多是因為通告新聞知道的信息帶來恐懼,不看新聞心慌是因為不知道事態發展得如何了,而產生焦慮。

最近的疫情讓我們有了最長的假期,和最美好的親子、家庭及休閑時光,不是別的原因,只是因為不能出門。

疫情是我們面臨或將要面臨的危險,毫無疑問,我們會憂慮,並且對其我們會產生預期。

看新聞,我們面臨的是可識別的、顯性的威脅,它將帶來恐懼,也就是為什麼年輕人死活不出門,一出門就帶口罩。

不看新聞呢?我們面臨的是模糊的,不知道事態發展如何的威脅。越模糊,你就越無法把握其具體情況,你就會不知道該怎麼辦,和該怎麼做,焦慮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正如有研究告訴我們,恐懼面對的威脅是可識別的、顯性的,而焦慮所面對的威脅是更模糊的。而實際上,恐懼和焦慮都是對即將來臨危險的憂慮預期,但區別在於威脅的特異性[1]

恐懼會因為顯性的威脅形成強烈的驅動,從特定的負刺激反衝(背離刺激方向),因此具有更高的動機強度;而焦慮則因為模糊的威脅表現出較低的動機強度[2]

正由於此,焦慮會阻礙個體積極採用策略和行為來應對威脅[3],而恐懼會促進。

適當的恐懼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它會讓你管住邁出去的腿,抬起戴口罩的手,和遏制去麻將館、走親戚的心。

而沒有恐懼呢?大概也就成了之前全網熱議的「如何說服父母不出門、戴口罩」之中的主體了。

新聞還是要看的,不要做面對危險反而頭埋在沙子裏的鴕鳥,也不要因噎廢食。

所謂的積極心態,講究一種平衡,而不是所謂的純粹積極,如「我要出門打麻將,有什麼好怕的」大無畏心態。

參考

  1. ^Toh W X, Yang H. Similar but not quite the same: Differential unique associations of trait fear and trait anxiety with inhibitory control[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9: 109718.
  2. ^Zhou Y, Siu A F Y. Motivational intensity modulates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emotions on set shifting after controlling physiological arousal[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5, 56(6): 613-621.
  3. ^?hman A. Fear and anxiety[J]. Handbook of emotions, 2008: 709-729.


墨菲定律表明,你怕啥就來啥!

不如保持平常心,先去了解認識它再去戰勝它。

積極的心理和心理健康亦是如此。

以上,如果感覺有用請點贊支持一下,謝謝~


各個小區門口兒堅守崗位的物業大爺大媽們,堅守崗位的警察和醫護工作人員,都讓你感覺心態很重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