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重複回答類似問題。

為什麼我們要彈幾個世紀前的鋼琴曲??

www.zhihu.com圖標

瀏覽全球名列前茅的音樂學院考試,能總結出所有學校的考試要求基本都是這樣:

1. A Prelude and Fugue by J. S. Bach from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2. A complete sonata by Haydn, Mozart, Schubert, or Beethoven, excluding Haydn juvenilia or Mozart K. 545 or Beethoven op. 49 79

3. A complete work of a 19th-century composer

4. One piece or single movement by a contemporary composer5. An etude of virtuosity at the level of those by Chopin, Liszt, Rachmaninoff, Scriabin, Debussy, Bartok, Stravinsky orLigeti.

翻譯過來,大致就是:

1.巴赫;

2.海頓、莫扎特、舒伯特、貝多芬;

3.19世紀作品(基本上就是浪漫主義作品)

4.當代作曲家作品(基本上就是20世紀的作品)

5.炫技練習曲(例如肖邦、李斯特等等)

並非想像的我們只彈幾個世紀前的鋼琴曲,而是要彈從鋼琴發明以來一直到現在的鋼琴曲!

所以考試都是按照時期分類的,大致上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巴洛克音樂(1685-1750),代表作曲家巴赫;

2.古典主義音樂(1750-1820),代表作曲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3.浪漫主義音樂(1820-1900),代表作曲家肖邦、李斯特;

4.現代主義音樂(1900-現在),代表作曲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

不同的時期作品風格完全不一樣,所以考試必須要在每種風格裏都選曲來參加。

可能你覺得前三種風格的曲子都是古典音樂,所以就把他們當成幾個世紀以前的音樂了,但實際上他們的風格差異是巨大的

現代主義音樂的優秀作曲家是非常多的,很多作品技巧也非常艱深,如果演奏技巧不過關的話,這些作品根本無法去演奏,所以鋼琴初學者基本上不會接觸到這些作品。

就拿斯特拉文斯基來說,這種譜子看著都頭大:

其實在鋼琴初級階段,也有很好的現代作品教材,例如巴托克的《小宇宙》。

巴托克自己解釋為"由很多不同風格的小曲組成的系列,它蘊涵一個微型的世界。一開始就注入了20世紀前半葉幾乎全部新音樂創作元素,如調式音階及人工音階,雙調性及多調性,橫向的與縱向的非均勻分割的節奏重組與複合等等。

而且你不覺得現在的流行曲,互相抄襲特別嚴重嗎?寫來寫去就是那幾個旋律,配個固定的和聲進行。

為什麼國內的音樂院校鄙視流行鋼琴曲??

www.zhihu.com圖標

「17世紀的鋼琴曲」是啥樣的,您給我舉個例子,我聽聽。


現代鋼琴家一直都在彈奏新的作品,就連現在音樂學院的學生後期都必須嘗試較為現代的作品,被公認成功的新作品也一直在出現,也有一些現代作品成為鋼琴家的保留曲目,還有專門演奏現代音樂的鋼琴家。

只是大眾不會很快知曉罷了,就像嚴肅文學也有很多新的成功作品,但大眾並不會馬上就去看,莫言獲了諾貝爾文學獎,也不見得有多少人真的去把《蛙》給看完。


謝邀,你這純是不知道亂講。只是你沒有機會聽而已,鋼琴家既要演奏經典曲目,也要演奏新曲目。


首先,現代鋼琴家也有很多演奏20世紀、21世紀的曲子,比如Pollini演奏Nono、Schoenberg、Webern的曲目,David Fray演奏Boulez奏鳴曲、Carter鋼琴小品,Zimerman演奏Lutoslawski、Bernstein等等。所以,「都是」兩字不妥。

確實從比例上來說,現代音樂的數量少太多了,其原因:

一、現代音樂對於觀眾耳朵的挑戰較高,不和諧的音響為主,可銘記的片段(對於業餘聽眾)較少。這一方面的原因導致瞭如果大範圍演奏現代音樂,票房會有危險,尤其對於非一線鋼琴家而言。

二、演奏家裡對於現代音樂瞭解並掌握的人數相對較少,現代音樂中的記譜法及結構、音樂性並不是每個演奏家都熟知的。即使是裏蓋蒂的鋼琴曲也並不是最先鋒的那一類,可聽性還是比較強的。像Aimard這類作為先鋒音樂演奏的權威人士畢竟還是少數。

三、有一定的數量的鋼琴家在演奏的節目單上已經開始引入部分具有現代音樂因素的曲目,影響力在逐漸加大,但更多的是在圈內。比如鄒翔演奏梅西安的聖嬰、裏蓋蒂練習曲全集;陳薩演奏梅西安的聖嬰、中國當代作曲家的曲目例如王西麟的鋼琴協奏曲;宋思衡、鄒翔演奏葉小綱《青蘋果香》鋼琴協奏曲;權洪波演奏Tristan Muhail的鋼琴與樂隊作品;國外的就數不勝數了,在此不一一列舉。

所以,並不是沒有人演奏,只是比例較少。現代音樂在大眾普及和學生的音樂教育中沒有被引入,形成「經典」的意識。20世紀初的有些作品音響也相較19世紀大部分曲目更為刺激,現在的觀眾也習慣了。也許哪一天,所謂的現代音樂也會慢慢加大影響力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