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報道 情感 新聞工作者 記者


在報道過程中,情感因素是有作用的,但有限定的領域。

我們可以藉助馬克思·韋伯關於科學研究中「價值中立」「價值相關」這一對概念來做一下類比。

按照韋伯的說法,情感等要素會影響我們選擇進行研究的領域和主題。比如,因為父親是一個物理學家,我可能會選擇物理學。

但一旦選定科學的研究領域之後,就必須遵循「價值中立」的原則。

也就是說,必須按照方法論的要求,客觀、中立地進行研究——個人情感必須排除掉。

對一些人類學家而言,他們可能需要和當地人一起生活,只有融入當地,纔可能有收穫。

以瑪格麗特·米德為例,年僅23歲,就和太平洋上的小島和薩摩亞人一起度過了很長的時間,甚至還身染瘧疾。

在融入過程中,勢必會有一些情感要素的參與。但在融入之後,他們必須迅速地「跳出來」,用客觀的視角來反思自己與當地人的生活、互動,才能得到科學的結論——這也是方法論的要求。

我們看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這本書的時候,就可以感受到這種融入後的疏離、客觀感。

新聞報道也類似。

我們的感情可以能會驅動我們去做一些選題,但一旦開始報道,就需要驅除情感要素,以專業主義的要求來行事,追求客觀、公正和平衡的報道。


當然不應該,沒什麼可討論的。

新聞編輯的很大一部分職能就是把不成熟記者的情感給過濾出去。


不管應不應該,實際上,任何報道都會有個人情感和價值判斷介入。只是你有沒有意識到這個事情。

盡量少,但是不可能徹底。


這是原則性問題,肯定不能添加任何個人情感。


不應該 新聞工作者只闡述事實 添加個人情感是鍵盤俠的工作


不應該,至少應該有意識的去盡量去避免。這也是我為什麼反感現在部分自媒體的原因,為了轉發量注入大量挑撥人情緒的內容,在我看來實在不堪。


不應該,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客觀!客觀!客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