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道 情感 新闻工作者 记者


在报道过程中,情感因素是有作用的,但有限定的领域。

我们可以借助马克思·韦伯关于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价值相关」这一对概念来做一下类比。

按照韦伯的说法,情感等要素会影响我们选择进行研究的领域和主题。比如,因为父亲是一个物理学家,我可能会选择物理学。

但一旦选定科学的研究领域之后,就必须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

也就是说,必须按照方法论的要求,客观、中立地进行研究——个人情感必须排除掉。

对一些人类学家而言,他们可能需要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只有融入当地,才可能有收获。

以玛格丽特·米德为例,年仅23岁,就和太平洋上的小岛和萨摩亚人一起度过了很长的时间,甚至还身染疟疾。

在融入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些情感要素的参与。但在融入之后,他们必须迅速地「跳出来」,用客观的视角来反思自己与当地人的生活、互动,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这也是方法论的要求。

我们看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这本书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这种融入后的疏离、客观感。

新闻报道也类似。

我们的感情可以能会驱动我们去做一些选题,但一旦开始报道,就需要驱除情感要素,以专业主义的要求来行事,追求客观、公正和平衡的报道。


当然不应该,没什么可讨论的。

新闻编辑的很大一部分职能就是把不成熟记者的情感给过滤出去。


不管应不应该,实际上,任何报道都会有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介入。只是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

尽量少,但是不可能彻底。


这是原则性问题,肯定不能添加任何个人情感。


不应该 新闻工作者只阐述事实 添加个人情感是键盘侠的工作


不应该,至少应该有意识的去尽量去避免。这也是我为什么反感现在部分自媒体的原因,为了转发量注入大量挑拨人情绪的内容,在我看来实在不堪。


不应该,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客观!客观!客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