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的本質是什麼?

前兩天寫了一篇LPR利率,很多網上朋友討論利率,為什麼目前中國LPR利率在4.65%左右,未來隨著金融市場開放,利率會和全球接軌,大概率會下降呢?因為歐美目前主流利率很低,美國直接0利率,歐洲日本甚至是負利率。為什麼未來中國的利率也會趨近於0,而不是上漲?

利率的本質表面上看是:利息除以本金,是銀行提供給你的資金成本。

長期利率直接相關的其實是整個國家,企業利潤的平均值。

比如如果現在餐飲業很賺錢,平均利潤10%,銀行的貸款利率是5%,那麼一定會有很多人,去找銀行貸款,做一家餐館,一年賺了10%的利潤,還給銀行5%的利潤,自己還剩5%的利潤。長此以往,餐飲業的競爭對手會越來越多,直到餐飲業的平均利潤降低到5%,這樣就不會有更多的人來做餐飲。如果餐飲業的平均利潤低於5%,只有1%,大幅度低於銀行利率,那麼很多貸款做餐飲的,也不是笨蛋,辛苦一年,還要倒貼給銀行錢,理智的選擇一定是關掉餐館,另謀出路,這樣餐飲由於競爭對手減少,利潤率會從1%逐漸回升。

其他行業也一樣,只要是沒有壟斷,直接競爭的行業,最終利潤率會趨近於銀行利潤。

反過來也一樣,國家也可以通過利率來引導創業熱度。如果國家提高利率到7%,就是告訴上所有人,開企業,如果利潤沒有7%的利潤,就不要做了,相當於勸退低利潤行業,如果國家將利率降低到3%,就是告訴大家,利潤低一點的企業不要緊,我們更看重就業,只要能解決就業,3%的利潤也可以做。

這樣國家能夠通過利率來調節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

目前能夠拿到超高利潤的,除了壟斷行業,就是高科技企業,比如臺積電,上半年的純利潤是40%,印鈔機有沒有?這也是我國鼓勵大家做高科技企業的原因,有定價權,有足夠的利潤空間。

但是大部分行業,會遵循整體企業平均利潤接近國家利率的原則。

為什麼金融開放以後,利率會和全球接軌下降呢?

中國利率比歐美利率高很多,意味著中國行業利潤率高,在中國開企業,一定比在國外賺錢,這樣全世界就會有大量的資金進入中國投資。即使不在中國開企業,如果貨幣自由兌換,可以方便進出中國了,很多資金就會從美國這種利率為0的銀行借錢,然後存在中國的銀行裡面拿無風險利息,假如中美的利差夠大,就會源源不斷吸引資金進入中國。同時購買人民幣拋出美元的行為,也會助長人民幣升值,這種情況下,資金穩賺不虧。

比如日本就是這樣做的,日本經濟發展停滯20年,為了刺激經濟,一直在降低利率,現在已經是實際上的負利率。日本的貸款非常便宜,就造成日本人拿著便宜的資金,全世界投資,到處買買買,目前日本在海外資產蟬聯世界第一,超過20萬億美元。日本的軟銀集團孫正義,就是代表日本國家意志,在高科技行業買買買,一口氣投資了600多家公司,當然步子邁太大扯到淡,今年因為疫情軟銀投資遭遇重大挫折,這又是後話。

目前基礎科學很久沒有重大突破,科技革命遙遙無期,各個行業開始了存量博弈階段,也會讓行業利潤率逐漸降低,利率也會逐漸降低。

而且如果中國想要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必須要更加開放,金融開放,和國外的利差必須要縮小。

綜上,未來利率降低是大概率事件。

水平有限,如果說的不對,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之前LPR利率帖子在這:

歐凡001:如何看待央行要求8月25日開始各商業銀行房貸強行轉換為LPR浮動利率??

www.zhihu.com圖標

官方:利率(InterestRates),就其表現形式來說,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額同借貸資本總額的比率。利率是單位貨幣在單位時間內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利率表示一定時期內利息量與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計算則稱為年利率。

我的說法:就是你獲得或者借出錢所產生的要支付的或者獲得的比率


如果你想了解社會的商業環境變化,想進一步瞭解金融市場的構成和市場發展的原理,我建議你可以從利率開始瞭解。

結合著最近熱點刷屏LPR的消息,我嘗試梳理一下整個利率市場的演變故事,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大家瞭解到中國利率市場的前世今生。

畢竟利率是個大命題,我很少看到有把它說得很透的文章,因為它涉及太多東西了,無法逐一延伸,為了避免這個寫成流水賬或者是枯燥的學術型文章,我特意把整個故事的主軸梳理了一次,十分接地氣。

其實很多人覺得貨幣經濟學的這一套東西,似乎和生活的相關性並沒有很強,如果我不是經濟學或者金融學專業,似乎不用怎麼瞭解。

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至於好處在哪裡,我相信這篇文章會有答案:

01

利率究竟代表什麼?

平時我們所用的錢,是有一個量的,不是希望發多少就發多少,而是根據市場的供需關係決定的。

發多少鈔票,市場上供應多少錢,到底有多少人需要資金,這是一段供求關係,這段關係決定了利率本身。

當時上課的時候,雖然我每次都會罵和君商學院的課程傻X、組織傻X,但我至今還是很認可王明夫(和君創始人)說過的一句話: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

簡單而又有力,透徹且不複雜。是的,資金是有成本的,在某一段時間裡,利率就代表了資金的使用成本,我相信這個大家都能明白。

02

利率理應是通過交易得出的

每一段供需關係,都能形成一個市場,如果反映到資金上,都會對應一種利率,例如貨幣市場利率、債券市場利率、存貸款利率、同業拆借利率等。

你不需要知道這些是什麼,但你要知道,它們各自都對應著一個交易市場、一段供需關係。政府有很多方法去間接地影響市場,目的就是影響利率,幹預市場上的資金價格。

畢竟資金成本低,有利於投資和消費,GDP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這裡就佔了兩個,所以合理地幹預和調節經濟,是政府的責任。

利率理應是通過交易得出的,反映市場需求的,但是我國沒有完完全全地實現利率市場化,所以我們利率的體系分為「政策利率」和「市場利率」。

不好意思,「政策利率」大部分都是人來定的,也可以說是一種貨幣政策,具有強幹預手段,只有「市場利率」是交易出來的。其中,政策利率包括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

03

銀行如何確定你的貸款要還多少利息?

你向銀行借一筆錢,這叫貸款,然後在之後的每年,你都要償還本金和利息,直接全部還清;這裡的利息之和就是你使用這筆貸款的資金成本,至於是多少就是由貸款基礎利率決定。

為什麼叫基礎利率?因為大家都是以它作為基礎來變化的。這個基礎利率屬於政策利率,是國家法定的,什麼時候調高調低也都是國家說了算。

數據在這裡先不貼出來,我直接講結論,在2015年的時候我國5次降息後,直到現在,我國目前的1年期的存款基礎利率為1.5%,貸款基礎利率為4.35%。

而這之間的利差就是銀行所賺取的。

但你不要以為,4.35%就是你使用資金的的成本,這只是基礎利率。實際的貸款利率還有上下浮動,具體公式表達為:

實際貸款利率=貸款基礎利率*(1±浮動倍數)

這個浮動倍數是根據每個銀行自行去確定,可以上浮也可以下浮。所以16年初你看到有些地區,甚至出現貸款時貸款利率還比法定貸款基礎利率低的,那是銀行給予高質量貸款用戶的優惠,實際利率下浮了。

但絕大部分情況都是上浮的,所以實際的貸款利率,會高於法定基礎利率。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傳導的過程:通過國家的貨幣政策,來傳導這個市場的調節行為。(見下圖)

大家都知道,做生意避免不了借貸,我們有個很高逼格的詞,叫做:社會融資成本,在這邊文章裏我有著重介紹《如何簡單地看懂宏觀經濟,做個人收益最大的事?》

在2015年的時候,央行為了降低企業集體的融資成本,給實體經濟打打氣,一口氣降了5次息,但你發現了沒有,剛開始的時候利率是降了,但後來又逐漸上升起來,遠遠脫離基礎利率。

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經濟系統的概念了,因為經濟系統是動態的,而不是單一變數能控制的,當你在大幅降息之後,利率大幅下降,加上正處於我國房地產紅紅火火大躍進的過程當中,這相當於變相刺激了居民買房。

而這個時候的居民買房幾乎都是舉債買房的,這個時候導致全社會債務率再度上升,根據數據統計就2015年、2016年這兩年,我國居民債務率從40%上升至50%。

由於債務融資需求大幅上升,導致貸款利率又重新上升。居民算是撿了個金寶貝,企業就像被狠狠地又宰了一刀。

從平均數據來看,2015年末的實際貸款利率為5.27%,2018年初的時候已經變為5.96%了。也就是說市面上,1年期平均借錢最低的利率在5.96%,加上企業的運營成本等,保守估計至少要年盈利8%以上,纔敢融資拓展。

之前我在星球裏分享過一個帖子,社會上每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搜索#行業利潤#即可看到。

04

銀行曾是最大的收益者

在我國,銀行代表著國家的信譽和權威性,被稱為壟斷性行業一點都不會覺得過分。銀行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就是賺取存貸差,用較低成本的利息吸收存款,再用較高的成本的利息把錢貸出去。

銀行就像一個從小生長在富裕家庭裏的小子,從來沒有為自己的盈利能力擔心過,賺錢太多以至於有時候都不好意思說出來。

還有另外一個外部原因,中國企業在過去常處於全球產業鏈分工裏的低端部分,主要處於製造業這個環節。畢竟當時國力不強,人口眾多,人力成本低,中華民族以喫苦耐勞為榮,性價比奇高。

於是世界各大企業紛紛在中國設廠,早期來說這是個雙贏的節奏,你的業務成本降低了,我的居民收入、就業率提升了。

從產業鏈價值來看,美帝企業處於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當中,賺走的都是高附加值的利潤,而中國一直處於底層,只能拿走低附加值的利潤。

這就導致中國企業的整體利潤要遠低於美國企業,在這個大環境下,銀行還要喫掉一大半,無疑對中國企業來說,這真的太難了。隨著兩國競爭不斷升級,這就變得越來越難了。

管理層也知道,民營企業是貢獻就業和經濟發展所佔的比例很大,如果再這樣下去,恐怕會有大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所以大家一直認為,銀行賺錢太多了,必須分一點給中小企業,所以為什麼經常會有政策去扶持中小企業,定向為中國企業降息,就是這個原因。

但舊的利率傳導機制是有問題,並不是一直降息就能解決問題。

05

扶持資金在空轉,銀行也沒有辦法

我們上面說了,銀行作為間接融資機構,責任就是收集人民羣眾的小額閑散資金,再集中貸款給企業,讓社會上的錢流動起來,提升資金融通的效率。

銀行的盈利模式是賺取存貸差,這當中還要覆蓋掉運營成本和壞賬風險,什麼是壞賬?就是那些貸出去卻收不回來的貸款,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說白了就是貸款的企業利潤實在不高,還不起錢。

銀行是個高槓桿的行業,它既要提防流動性風險,也要去控制壞賬的風險。所以有時候,銀行的錢是不敢借給企業的,因為它們行為壞賬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資金是有成本的,除了必然的風險準備金外,其餘的錢應該盡量拿去放貸,不然會成為「死賬」躺在那裡,企業又不想借,那能怎麼辦的?

唯有在銀行系統內部流動,大家互相借錢,互相起息,互相喫息差,然而央行放的水,卻沒能流入實體經濟,只能在銀行系統內部空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資金空轉。

如果一個資金利用率高的市場,沒有空轉,理論上M2的增速理應等於GDP和CPI的增速。(這部分知識在《如何簡單地看懂宏觀經濟,做個人收益最大的事?》裏說過)

而我們透過數據能發現,2011年之後,M2的增速遠高於GDP+CPI,這就意味著央行印的錢,很大一部分是傳導不過去實體經濟裡面的。

這會導致兩個問題:

1、即使資金能順利傳遞到中國企業(實體經濟)裡面,由於中間存在過多鏈條,資金成本已提升不少,不利於企業發展。

2、資金空轉加大金融機構風險,畢竟銀行系統間各金融機構之間都是互相用信用擔保,只要有一端發生嚴重問題,容易牽扯多個金融機構,產生系統性風險。

這就是現在的問題所在,實體經濟發展的趨勢和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矛盾。

06

解決發展問題,勢在必行

回顧一下我們上面的利率傳導的公式:

實際貸款利率=貸款基礎利率*(1±浮動倍數)

在2019年10月8日起,我國將實行新的LPR利率機制,具體就是將貸款的基準利率改為LPR,即為:

實際貸款利率=LPR*(1±浮動倍數)

LPR代表18家報價銀行的MLF,再加點自由的浮動點數,你看不懂這個沒關係,我們可以簡單把它理解為,以前這個法定的數值,將會變成一個根據市場變化的數值來決定。

市場化定價最大的好處就是,實務中的企業貸款利率,不再取決於央行的標準,而是取決於市場的供需關係。

市場裡面資金充裕的時候,利率偏低,資金成本低,而市場資金緊缺的時候,利率升高,資金成本高。這個信號,是靠市場傳遞的,而非政策。

而且LPR新政還對房地產做了特別嚴肅的定向處理,這裡就不展開仔細細說了,目的只有一個,避免央行放的水再次流入房地產行業,推高社會整體債務率。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對銀行業巨大的利空,對實體經濟巨大的利好。如果要深入瞭解,可以在星球裡面搜索#行業分析-銀行業#,我曾寫過對銀行業、銀行股的相關調研結論。

以上基本就是關於「利率」這個命題所延伸出來的一系列動作和故事,這背後深刻的改革意義和個人發展利益的捆綁,真的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通俗說錢的價格


首先利息就是你借錢所支付的代價,金融機構不可能借多少收多少;利率就是計算利息的標準,你借這個錢需要支付多少利息(剛剛學習會計,也是這樣理解的不知道全不全面)


利率是指每年收的利息比例。


資金融通的價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