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問題主要針對學前學前兒童繪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做回答。

自改革開放以來呢,我國學前兒童繪畫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今年以來,兒童繪畫更是成了全社會的關注,但是依然存在著一定的誤區,相關調查研究更是亟待深入。

第一 由於教師專業化不足,門檻低,對兒童繪畫指導方法不科學。

兒童繪畫教育不僅是一種美術活動,而是兒童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幼兒教育理論的深入,社會學校家庭越來越重視兒童的美術素養,培養兒童獲取繪畫知識的途徑也變得越來越多。但是,由於幼兒教師隊伍門檻較低,大部分教師缺乏專業素養,不分年齡段進行教學制定統一的教學方案等。

這種不重視教學過程中兒童的年齡差距及對知識吸收能力的差異,一刀切的刻板統一制定教學方案的做法,勢必會影響兒童的學習成效。

須知,有相關研究現實,兒童在0~7歲的孩子會經歷36個敏感期,而與繪畫有關的敏感期: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出現在1.5~4歲,空間敏感期出現在3~4歲,色彩敏感期出現在3~4歲,審美敏感期出現在5~7歲,繪畫和音樂敏感期出現在4~7歲,文化敏感期出現在6~9歲。

(更多有關於敏感期的問題,可以關注我哦~將會不定期介紹1~3個兒童的敏感期問題。)

而學習過學前兒童發展心理的崽都知道,學前兒童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是存在個體差異、性別差異等等差異的。

第二、家長、教師不尊重兒童的獨創性

由於兒童時期語言表達不夠完善,繪畫便是兒童表達,自己理解周圍世界界的一種方式,在良性的繪畫過程中,兒童能夠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促進自我身心的發展。

由於家長教育方法的不太恰當,過分注重孩子畫得像不像,從而導致教師迫於各種現實壓力,不得不展示所謂的教學成果,把孩子畫的畫毀掉,為兒童提供範畫,讓兒童按照自己的創作方式來創作。

家長、教師照自己的喜好對兒童作品進行點評,甚至手動修改,成了繪畫活動的主體。在這一過程中,兒童的獨創性遭到了破壞,這無疑摧殘了孩子潛在的藝術創造力,進不了兒童的思想,扼殺了兒童的天賦,使得繪畫活動變得枯燥無味,造成了兒童學習的心理障礙,使得兒童對美術學習,從而有喜歡變成厭惡,導致繪畫教學陷入另外一個新的誤區,不利於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第三、過於注重兒童繪畫技能培訓

繪畫作為一項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個人機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許。因此,很多兒童繪畫培訓機構或幼兒園內,家長關注的也可能是如何提高孩子的畫畫水平,把孩子畫畫畫得像不像作為孩子繪畫天賦的判準。

因此,針對學齡前兒童,技法培訓速成班成為了培訓機構的一大賣點。畫鳥就得像鳥,畫雞就得像雞,一切按照章法進行,依葫蘆畫瓢。

而孩子在繪畫的過程中,情緒是佔主導地位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喜歡某種東西,而興緻勃勃地把它畫出來,而不是注重畫得像不像。

在孩子繪畫的過程中,能夠培養他們對色彩的感知,空間能力的發展,對細小事物的觀察能力等等......

所以,家長們,拋開那麼多現實的觀念,把自己當成孩子,盡情享受和陪同孩子繪畫時的童真童趣吧!


問題太寬泛

1.題主提到的「兒童繪畫」,是家庭教育兒童進行繪畫行為?老師知道兒童進行繪畫行為?兒童自身的繪畫行為,還是我國現階段社會普遍對「兒童繪畫」的認知?

2.以上,哪個範圍,都不是一句兩句可以說的清楚的


謝邀 因為太晚了就不長篇大論了,我覺得對於兒童繪畫 要給孩子一個對繪畫很好的認識,不要太過於死板或者片面,發揮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己慢慢開發興趣。 繪畫中能畫出屬於自己的東西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也不要太絕對的糾正孩子的錯誤,比如色彩中一個事物不一定只用那一種顏色。


不要一味的臨摹,開拓思維,教會方法比教會基本功重要


1.將繪畫與臨摹混淆,覺得畫的像纔好

2.用常規邏輯糾正孩子的天馬行空


客觀,抽象,表達方式。

這些方面的培養很重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