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更新

我提这个问题不是想引战啊....可能当时编辑的时候太急了,没注意自己的用语....对于《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我喜欢作者的第一人称视角,我只是不喜欢男主角的所作所为。我觉得一个人可以追求梦想,可以摆脱平静的生活,但是我不想为了追求梦想伤害别人。咱除了梦想以外还应该有道德和善良,这是我的观点。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看一本书的感受也不一样,我觉得大家想法不一样可以互相交流,那些很喜欢这本书的人的观点我也会认真思考的。但是如果有人因为观点不合就人身攻击,那就请绕道吧。实在谈不来可以各自保留想法,人身攻击就是素质问题了。

我还挺喜欢毛姆的文笔,也喜欢这个第一人称视角说一些有哲理的句子。这本书我看完确实生气,但我也承认它有好看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只是反感为了自己的梦想去伤害别人,良心不会痛吗......真要是为了追求梦想不惜伤害别人的话,那就真的是很坏很坏的人了。

还有,希望大家别吵了,理智交流.....佛系

今天刚看完这本书,挺生气的,感觉这书三观不正。虽然作者文笔优美,写出很多有哲理的句子,但是男主角也太渣了吧。抛弃妻子儿女、绿了自己朋友、抛弃情人、害情人自杀、吃软饭。朋友好心帮助他供他吃住,带他看病,他却觉得朋友是傻子,毫不感激。利用完情人就马上抛弃,情人自杀以后还要讽刺她是个「蠢女人」后来到了小岛上继续吃软饭。自私无情、没有道德、天天讽刺人,就算追求梦想也不至于践踏别人的好意和善良吧。我觉得这样的人要是在中国早就被人揍了。


怎么说,愤怒也是情绪的一种,也是收获的一种情感。对书的评价,见仁见智。

小说中,记叙的常常是非比寻常的事,可能会让你感到三观不正。但反过来想,若只是平平淡淡,好好先生又怎么会被写入小说的世界。若以三观评价书的好坏,那大部分名著都要归于下等。《呼啸山庄》为爱复仇的希刺克利夫,欺骗、贪婪、偏执,你可以说他忘恩负义、欺善怕恶,看时也会感到三观不正。但不可否认,爱情是他的全部,除了爱情哪怕一无所有也无关紧要。《红与黑》于连与主人妻子偷情,自卑的想进入上等人的社会,却又因为极大的自尊心瞧不起上等人。他的所作所为,总是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令人害怕。这也是三观不正。《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生物,却不给他合适的生存环境,只让他感受孤独。这也是三观不正。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必不会空穴来风。三观是一方面,在三观之后必有优于普通作品的一点。我觉得读书时,不必纠结三观。


有时候读文学就得学会看什么不看什么,当然这并没有定论,取舍主要在于作者的核心内容和笔法。

若只用从自己身边社会的眼光出发去读,那洛丽塔纯粹只是一个恋童癖的猎奇故事,挪威的森林只是私生活混乱到极点的中二变态少年少女乱搞,失乐园更别谈了,中年男女搞婚外情……如果用这个逻辑看,很多作品忽然就失去了价值,而且三观极其不正。

但这不是,或者不能全是读文学作品的眼光。

先预设好坚定立场再去读作品是无用的,因为阅读本身的价值就在于接受别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打碎自己再拼贴重组。这并不意味著你要被别人左右思想,但正确的顺序至少应当是先理解了作者的想法,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

而且一个好的小说作者,往往不是在讲一个对的道理,而是在讲一个好的故事,描写一种可能的人生,一种既存的社会现象。他没有说过「我笔下的主人公代表绝对正义」或者「我推崇这种做法」,因此也就不存在说 三观是歪的 这种说法。

其实我能理解你的想法,男主人公在社会里「会被打」,确实如此。因为作者描写了一种他的理想中的完美艺术,他认为这种艺术应当是有原始的野性,是去社会化,是不受利益关系的影响的。所以对男主人公来说,一切都是绊脚石,要么完全世俗像他之前的生活,要么与社会斩断一切关系。

在这个时候,他连「自私」都称不上,因为他的目标是完全纯粹的艺术,他已经宛如缪斯附体,化身成了一支「笔杆」,只有画画这件事对他才有意义。因此对他讲「道德」是没有意义的,这也绝非仅仅是「追求梦想」这样轻浅的事情。

作者也知道这样的人世间少有,即便有,也无法在世俗的社会里生存。

所以他最后回归了自然。


我jio的吧…看小说嘛…带著三观没必要,因为重点不是去对人物道德批判啊!对人物不满也正常,而且写的好和愤不愤怒没啥关系。依我浅见,你的阅读思路有一点点问题。

我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洛丽塔。是一个老男人对小女孩的性幻想组成的带一点意识流的故事,这读起来真的令人愤怒,但是也不妨碍它好看,文学价值高。

再举一个更通俗的例子,包法利夫人。不瞒你说,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把这个书当黄色读物看的…因为其中的sex描写实在很多…道德也极度低下,讲的是贵妇出轨的故事,足以被吊起来批判。

再举一个比较久远的例子,少年维特的烦恼(名字有点忘了),这个三观也不正,讲的是一个男青年喜欢邻居家少妇的故事,简直是和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总的来说,小说讲的就是一个故事。作者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人物和故事活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读者读的是作者的笔触,情绪,表达方式,立意,欣赏不同人物的形象,引导自己进行思考,而不简简单单是对人物产生单一的情绪,用自己的道德强加在人物上,对他进行批判。如果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阅读的话,应该会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祝好。


你进化得比较完全,是社会性上的人,野兽当然没办法用社会性来描述,还是求同存异比较好。博弈论的基础就是建立在野兽假想上的。可以要求自己但是不能强加在别人身上,如果对方选择背叛也要愿赌服输。

我个人还是觉得其实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书里那个希腊大夫的故事,那个大夫人品上总没有缺陷了吧。

无论是真正做到单纯本我还是单纯超我人格的要求,其实都很困难,因为纯粹就是困难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唐僧还有孙悟空之所以非常符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因为他们坚持了神一样的自律,完完全全作为社会人存活没有私欲。

那么多女妖怪诱惑唐僧,他不为所动,那么多人也好妖怪也好想吃唐僧,他还是不为所动。胡萝卜加大棒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管理技巧,没什么定力的人可以被轻易掌控,但是一旦你忍住了或者说真正意义上思无邪,达到就像泰戈尔写的佛陀一样的境地去了,其实世上再没有东西可以困住你了。

而这本书里面的这个主角,他恰恰相反,某种意义上而言,他遵从的是另一种思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有些人他眼中有肉,所以吃斋念佛还是逃不开贪嗔痴,但是有些人心中没有肉,所以即使在俗世红尘之中生活也不被牵制。

有点像,唐僧他是知道,如果被女妖怪骗走原阳就把这么多世的修行给废了,从结果导向而言,这明显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毕竟成佛以后不仅可以长生不老受人供奉还能被后世人写书赞美,他犯不著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放弃他的大利益。

但是这本书的主角不是的,他根本无所谓这些事情,也不在乎因果报复循环。确实诚如有一位答主所言,他就像西方诸神的混合体。他已经是神了,还在乎个屁呀?

我们往往看见楼塌了的时候会很替人惋惜,红楼梦最后归了大空,水浒传作鸟兽散了,三国演义被司马狗贼夺取了天下,但是西游记的结尾何尝不是这样悲伤呢?

他们一个个从有感情的有骨气的青年变成了没有感情的金漆佛像,这是人对于社会的让步,乍一看成了大功果,但是故事结束了。

就好像人总是要死的,到死那一天,你搞这些大利益什么的,还有什么意义呢?

人没有办法反抗死亡,但是可以反抗压迫。家庭婚姻挡住我前进的脚步,我就舍弃它,偿还人情挡住我,我就舍弃它,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有什么规则?没有规则。若有规则,我就是规则。

你以为不反抗单纯遵守规则就不会被揍吗?被揍也是正常的事情,唐僧那么柔弱驯服不也天天被妖怪抗走,孙悟空那么牛逼不也经常陷入困顿。没有人一辈子还没被人揍过,总会遇到更强的,大多数时候还是规则也就是很多很多死人联合起来的约束亲自下场揍人。

人家叫你往东走,你就不敢往西,这是第一重压迫,人家看你听话不还手揍你,这是第二重压迫。对比来看,至少月六的男主他就跳过第一重压迫,直接到第二重了,还少受一次打击。而且还不一定是谁揍谁呢,至少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已经比大多数揍人者强了。

当然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是npc就你是主角,还是得顾及别人感受。不知道为啥我想起来有一本被群嘲的电视剧《破产姐妹》,里面代表底层规则和思想的max经常嘲讽各种方面都比她优秀的caroline,因为她上流社会的做法在底层是无法成功的,规则不一样。用生活普适价值观看文学作品也是一样,没有兼容性,不开转换器不转格式(现在不知道还是不是这样),怎么在word里面打开wps文档啊?


补充一点,有一本昆汀小说改编的电影叫《天生杀人狂》。

一开始这个故事和现在饱受争议的《小丑》一样,无非是两个反社会的枉顾王法,但是到结尾的时候升华了。男女主变成神的凡间化身一样主持公平和正义。看到他们两个在结尾的样子远比看见雕琢完美的教堂更让人心生敬畏。

可能这本书并没有表达清楚,但是那本电影讲的非常清楚。

其实还有好几本书讲的是类似的,比如说《源泉》。这种书煽动性确实强,但是总有不少人不会受到它的荼毒。

其实《水浒传》讲的和这本也没有多大区别。无非就是「单枪匹马与世界对饮,历经磨难也不忘初心」,哈哈哈哈哈哈哈,至少有三首流行歌曲提到了跟世界对著干,怎么没有人去骂他们幼稚鬼?

我总是觉得这种尼采式的英雄或者如人们常讲的拜伦式的英雄,走到哪里都是被人骂的,但是骂归骂,很多人心底里还是有点认同的。

就好像好人家女儿非常看不起荡妇,但是要有机会扮作荡妇,没有一个不跃跃欲试的。

试问谁不想抛妻弃子,卡夫卡举手,你们有老婆的一天到晚抛弃老婆,我们这些没老婆的可怎么办?

行了,人家都开始看加缪了,我还在看艾茵兰德和卡夫卡,是我输了。

有没有人看老舍啊?

有,小学老师。

很多人错误地估计了自己承受能力,以为自己可以接受,但是他们的良心不允许他们接受。

哈哈哈哈哈哈哈,最惨的莫过于另一类人。看书的时候自己可以当超人,可以当太阳,实践没多久就发现,太阳挨的骂比太阳挨的打还要多。

还不如下水道里的老鼠,至少还能苟且偷生。

我时常在动摇,应该成为一个人还是应该成为一个人,看著小太阳尼采遭受的待遇,我就觉得还是成为一个人好,但是看著马一龙的前女友我又觉得还是成为一个人好。

dilemma,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我压根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或者说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啊。

毕竟我现在还不能养活自己。


看书,特别是看小说,就是为了去看看自己无法经历的人生

你觉得愤怒,ok,你是一个有朴实的婚姻爱情观的好人,你应该不会去做一个渣男,这是好事,也说明你生活幸福,无忧无虑,可以既要六便士又要面包,这更是好事

但是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没必要去批判一个虚构人物的价值观,而且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才华横溢不代表道德高尚,理想于现实很多时候真的就是无法调和的

每个作者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每个故事都是和作者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

而且不要有事没事抨击文学作品的三观,你不可能把入土的作者拉出来鞭尸

最后,如果真的很不喜欢一本书,其实可以选择不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