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裏好多假名構成的詞語都有對應漢字,為什麼沒有全部對應上,日語這門語言會慢慢的讓每個詞語都有對應漢字嗎


首先要知道日語的辭彙來源:

1.和語詞,是日語本土辭彙。實詞基本都可以通過訓讀關聯漢字,也就是引入漢字後用漢字解釋本土的概念,如やま ,可以寫作【山】。隨著訓讀的廣泛使用,為了區分近義詞以及提示讀音的需要,出現了【送り仮名】。指示代詞、助詞亦可,只是現在不常用漢字書寫罷了。なぜ 可以寫作【何故】,ここ可以寫作【此処】。

2.漢語詞,是指近代以前,吸收古漢語中漢字的形、音、義所得辭彙,以及明治維新到戰前,學者們在閱讀古籍後利用漢字的含義重組的【和制漢語】詞。但是由於戰後大量限制漢字使用、以及年輕一代漢字水平下降,很多漢語詞也不經常用漢字書寫了,如【綺麗】現在多寫作【きれい】。

3.外來語,多指近代及以後從外國借的辭彙,以西洋諸語尤其英語居多。這部分通常用片假名書寫,但實際上在70年代以前,很多辭彙還是用的漢字寫法(【電子計算機】、【寫真機】等),甚至西方地名在戰前也常用漢字標記,現在一些簡稱也用(【米國】)。還有些辭彙是使用範圍和含義,同近義的漢語詞有差別的,像【季節】常指春夏秋冬四季,而【シーズン】多指旅遊、運動會的時節。另外外來語和前兩者可以混合組成【混種語】

題主所說的「日語這門語言會慢慢的讓每個詞語都有對應漢字」,其實包含了一個現象——【當て字】的廣泛使用。因為對日語來說,漢字就是表意的,怎麼讀是另一回事,現在的很多動漫、遊戲中都存在,寫作漢字但是模仿英語的讀法,給外來語披上了漢字的標記。官方也有注意到外來語泛濫的問題,提出了【『外來語』言い換え提案】 ,只是又造了一些詞,並未明確讀音。可惜並未引起多大反響。

近年來,又出現了一個【偽中國語】的交流形式,去掉不必要的假名,實詞改用漢字形式,外來語也寫作漢字形式,使之儘可能接近漢語(注意不是日語中的【漢語詞】)。但實際上,現代日語和漢語都經過了千百年的演化,漢字的含義出現了很多差別,所以即使日語全部用漢字寫,沒學日語的人也未必能明白其中的含義,如【君日本語本當上手】。


吉備真備等:它要都能對應上我還發明什麼假名


日語本來就是你說的那樣的。

最早的日語,文字叫萬葉假名,簡單來說,既是把漢字當拼音用,舉例子:手機,寫成首雞也對,守飢也對;有時能在網上看到暴走族披個風衣寫著「夜露死苦」、「愛羅武勇」,這都是萬葉假名的寫法。

可是這樣就有個問題:由於同音字都能混著用,那麼一個詞就有一萬個寫法,不便於辨識,於是後來統一了寫法……

這就是日語發展史的一部分;曾在網上看到,有個日語老師是日本人,他提出個問題:什麼叫正確的日語?有人說,古日語是正確的日語,可這樣一來,古漢語就成了正確日語。

至於你說為什麼日語裡很多詞沒有漢字寫法,這個問題沒辦法回答,因為有這麼個現象:日文是半表音文字,而文字中表音成分越多的語言,對溯源工作就越不感興趣,或是說幾乎沒辦法溯源;日語連近幾十年出現的詞都有些無法溯源的,比如DQN這個流行詞,來源就有很多說法;西方拼音語言也是一樣,他們最多追溯到希臘語,或是腓尼基語,那腓尼基語這個詞又是怎麼來的呢?就再也無法上溯了。

由於來自西方的信息爆炸,日語越來越多開始抄英語等語言的單詞,並且現在年輕人以使用英語為時髦的行為,照這個趨勢下去,日語不可能變回漢字較多的樣子;除了日語,中文現在也是這個趨勢,雖說中文沒有假名,可由於越來越多照搬別人的表達方式,已經遺失了很多中文自己的表達形式。最常見的:網上到處都是「這就是為什麼XXXXX」,這個來自英語的語法,而幾乎見不到有人、說「正因如此才XXXXX」;所有人表達轉折都用「但是」,有幾個人還會用「不過、可是、然而、只不過」這些轉折詞?日語是從漢語抄的,他們不珍惜也就不珍惜吧;中文可是漢語的後裔,不應該這樣糟蹋吧。


如果樂意,可以都給配上漢字詞。日文完全允許漢字表記脫離讀音。

但是有什麼必要呢?

動機是什麼?方便中國人嗎?說起來都覺得搞笑。


從歷史上來看趨勢應該是漢字的比例在變少,目前一般來說漢字佔比在30%左右是最舒適的。


你問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人家就是假名是日語的字母,漢字只是簡化了一些日語的表述,中文當中目前也有一些發音是沒有漢字的呀,例如,你聞聞看楊冪的醜jio。


弱弱的問一下,如果每個詞都有對應的漢字那不就是中文了嗎。


你有能力去讀讀萬葉集吧。那裡面就都是漢字。

日本本來就是學中國的,後面才發明的假名。

我要是日本人,我喫飽了撐的才會讓每個詞都有對應漢字。

日語裏的漢字也不全是跟中文對等的,對應了你也不認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