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挑選到一本好書呢?


挑選適合自己的書,我通常有三個步驟:

  • 廣泛的探索
  • 無情的刪減
  • 精讀最好的

1.廣泛的探索

出版的書有這麼多,針對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概念,總有一本是適合我們的。在閱讀前,我會花一些時間探索,如果要花10小時閱讀,用2小時探索都是值得的。

因為適合的內容,只需要6小時就能讀完,算下來還省了2小時。

比如跟人聊天時,有人提到「系統思考」很重要,我就尋找相關圖書。一搜發現很多系統思考相關的,中文,英文一大堆,究竟選那本呢?

豆瓣是一個找書選書的好工具。

1)在豆瓣中,當你搜一本英文書或中文書時會在右側顯示:

  • 這本書的其他版本

這是找相關版本的好方法——能方便找到簡體,繁體和英文版本。也能發現不同年代,多個出版社,不同譯者的版本。

2)同時要注意:

  • 以下豆列推薦

豆列是網友整理的資源清單,我也會點進去看看,經常能得到驚喜。

3)更要留意圖書信息下方的兩個相關推薦模塊:

  • 喜歡讀"XX"的人也喜歡的電子書
  • 喜歡讀"XX"的人也喜歡

比如,你可能會發現系統思考跟網路科學,複雜性科學都緊密相關。

4)最後是短評。

一些讀者會推薦或比較跟這本書有關聯的其他書,這裡面也能發現不少好東西。

這是第一階段:廣泛的探索。

2.無情的刪減

通過前面的探索,我們可能有了十多個,甚至幾十個可選項。但時間有限,不可能全讀,需要再次篩選。

很多書都有電子版或可以試讀,用譯者凌復華教的方法:

  • 一是看前言後語
  • 二是瀏覽目錄
  • 三是亂翻法,就是隨機抽讀幾頁。

經過上面三步後,認為難度適合,自己也喜歡,就加入待讀清單,其他的全部刪除。

3.精讀最好的

加入待讀清單的書我也不會馬上讀,通常是遇到一個問題,一個疑惑,想起有這麼一本相關的書。就先在待讀書單中找。

買來後就用我的愛讀(ADUR)方法讀。見:

高效閱讀手冊 v 2.0 :「愛讀(AUDR)框架」?

mp.weixin.qq.com圖標

這裡肯定會有一些看走眼的書,當覺得太難看不懂,或者沒有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就快速翻完,及時止損,不要在一本書上逗留太多時間。

今天,我們的信息異常豐富,在一本書上鑽牛角尖沒必要。如果問題不緊急,記下你的疑惑。你會在讀其他書時遇到更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

在成年人閱讀學習這件事上,

廣度先於深度,數量就是質量。

比如我很早就知道「模擬退火演算法」,查了一些資料,也沒搞清楚。最後在《多樣性紅利》一書中得到了比較清晰的解答。

適合的書肯定不能靠臨時抓,關鍵在於平時積累,建立一個專屬待讀書庫。同時,「書」不一定非要是「書」,可以是任何資料,一個視頻課程,一篇文章,一張圖,一份音頻,載體沒那麼重要,匹配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大輝感謝你的閱讀與點贊!


首先是封面設計,選有趣的,然後隨便翻翻,有意思就買


選擇書籍的過程,本質上是主動讀書,通過研究或體驗的方式獲取知識的過程。

怎樣挑選書,我具體用以下幾個部分,來分享我的選書流程。

在回答how這個問題之前弄清楚另外兩個基本問題

1.Why?你為什麼選書?不同的讀書需求,用不同方法的方法選書。

2.What?什麼是好書?有標準有原則,才能避開坑。

3. How?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書?附流程圖


01 why? 為什麼你要選書?

我們把選書上升到獲取知識的層面,看書的動機(需求)大致有兩種,一種側重解惑,一種側重沉浸式體驗。對應地,我們簡單把書分為,非虛構類對應解惑;虛構類對應沉浸式體驗。閱讀這兩類書,我用不同的選書方法。


02 What?什麼是好書?

在我看來,好書的標準是經典。人的精力有限,寶貴的精力應優先聚焦在經典書籍上。

那什麼是經典呢?

一句話,經得起檢驗:

經得起時間檢驗,那些流傳已久,一版再版的書;

經得起讀書人檢驗,大牛推薦,口碑相傳,影響力大,還有實力榜單獲獎。

這裡注意的是,暢銷書不一定是經典書,暢銷書單只是備選書籍的參考項。

經典書有什麼特徵呢?

非虛構類:

01.知識系統化,擁有一定的信息體量和邏輯結構。

02.不泛泛而談,觀點讓人眼前一亮。

03.在觀念之上,給出能執行的操作建議或應用。

學科領域的大牛他們的科普著作是第一手信息,含金量很高,大多值得一讀再讀。如果不瞭解行業大牛名字,也可以通過話題關鍵詞在豆瓣上通過評分和人數進行篩選。

經典書籍讀多了,篩選能力自然變強。就像登過喜馬拉雅山,自然再看其他的小山丘根本無法引起波瀾。

虛構類:

虛構作品最核心的是作家本人

01 作家享譽盛名的獲獎作品。瞭解一些實力獎項的獲獎作品,比如日本的芥川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科幻界的星雲獎…

02 經久不衰,不斷再版。比如博爾赫斯,毛姆…


03 How 如何選擇好書呢?

我選書的思路大致是,聚焦話題(用一句簡單的話表達出來)後:

1.回顧我的認知盲點(用思維導圖);

2.話題拆解為關鍵詞,在豆瓣進行搜索;

3.篩選書籍,加入豆列備選,方便自己查找。

4.看圖書簡介和目錄,能否解決認知盲點。

5.善用豆瓣推薦,再次添加豆列。

6.挑選2本經典書,以認識盲點的思維導圖為閱讀路徑,可以兩本書同時翻閱,這種對比差異閱讀起來,印象更加深刻。如有興趣,不停往複。

這裡要用到我的選書標準:

01 避坑指南(NO原則)

1.【篩選】參考豆瓣評分:7.5以下一律不看;評分高,但評分人數兩位數先不看。

2.【翻閱】非虛構類用故事舉例的篇幅比重超過70%,一般內容比較水。

3.【翻閱】大篇幅觀點羅列,書中圖表少,邏輯性弱。

02備選指南(YES 原則)

1.【篩選】豆瓣評分8分以上,三位數讀者評分,多次再版的書;

2.【篩選】專業領域的出版社背書,比如社科類,廣西師大出版社,後浪出版社不錯。

3.【篩選】挑選垂直領域裡高信譽度的推薦人。

非虛構類

舉個栗子,以我對「面對風險如何抉擇」這話題感興趣,我怎麼一步步找到想要的書。

  1. 【知識盲區】閉眼睛思考對這個主題的疑惑在哪兒?畫成思維導圖,分解關鍵詞。這是研究式學習的第一步。

2.【搜索】列舉關鍵詞,去豆瓣書籍類搜索,有條件使用good reader也不錯。

輸入「決策」這個詞,搜索到不少相關書籍。

3. 【篩選】優先查看評分8分以上,上百上千人評價的書,建立豆列。再看看目錄和簡介,是否回答了自己好奇的問題,或者提出了感興趣的問題。

這本正好回答了我思維導圖中好奇的問題,決策過程中大腦的原理。通過前言和目錄快速判斷書籍內容。這是決定是否要投入精力閱讀的捷徑。當然,書裏的內容依舊可能跟期望不同。

4.善用豆瓣推薦以及豆列

找到口碑和評分都不錯的書後,可以看到同類書推薦。這是豆瓣非常棒的索引,感興趣的加入豆列,進一步擴展書單。

5.【挑書閱讀】豆列挑2-3本針對自己問題的書,就可以針對性挑章節閱讀了。

虛構類

虛構類比較偏好個人體驗,我選書就比較隨性,看緣分了。如果看到主題感興趣,就會找來閱讀。讀到喜歡的,以作家為圓心去延展,感受不同的風格或主題,比如喜歡西西的《我城》,接著找來《飛氈》來看,比如《那不勒斯四部曲》入坑,也關注作家費蘭特新作品《碎片》也放入關注列表。

提到外國文學,多比較幾個譯本如果能讀英文版最好不過。比如我讀崔娃的《天生有罪》(Born a crime)「a very Tom and Jerry relationship」這麼可愛的表達,被中文翻譯得索然無味,快樂減半,挺遺憾的。

最後,

讀書不強求讀完,讀不下去時順氣自然地放下,換其他書,保持在讀書的狀態就好了。

好書的最後一個標準,有啟發,能讀下去的,就是適合自己的好書。

END

歡迎交流,歡迎點贊。


1、先去知乎搜一下推薦書籍比如,你想學前端的話,你可以在知乎搜一下前端推薦的書籍,看下別人的回答。如果知道書名的話,可以搜書名看看評價。

2、在去看看相應書籍的豆瓣評分和評價,以及在知乎看看這本書的評價怎麼樣。

3、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比如有沒有時間看完,書咋樣來評定。


1. 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瞭解本書的主題、特定類型,以及這個類型中有哪些書、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態度。

2. 研究目錄頁

就像出發旅行前,查看地圖路線一樣,是對本書基本架構的概括性理解。

3. 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

快速評估本書內容的範圍,以及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也可以成為你的延伸閱讀指南。

4. 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儘管這是廣告文案宣傳,但有些書的文案其實是作者在出版公司的協助下親自寫的,可做參考。

5. 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可以仔細讀讀。

6. 把書打開來,隨意翻翻

可以念一兩個段落,或連續讀上幾頁,但不要太多(你可能沒時間)

——《如何閱讀一本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