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头四个回答,根据这四个回答,本问题完全可以改名叫「自学站桩有哪些危害」。


我们这边练扎马,混元桩跟一个练形意的朋友了解过,没练。扎马挺好的,很多比我努力练功比我壮的人,没怎么练扎马,跟我交手对推斗撞却占不到大便宜,无非就是我架势正罢了。

扎马不是一个人呆著不动,最重要的是换势的时候发劲,试力练排打,以及走马移步转换重心。扎马扎的是这些。一步迈出去,长的要跨多远,沉的要坐多低,扎的是这种东西。至于练耐力也有,但关键点不在耐久的气力,而是你人疲劳之后仍然反射性的把动作做到位。当然,这个因果逻辑不能乱,不能成了为了扎多久而练扎马。


很多宝贵的东西

首先是稳定的结构,在打架的时候,如何维持有效的间架是一个难题,不像擂台比武,2人会有短暂的时间去调整,但是街斗根本没有,这时候谁能维持有效的间架,谁就能站到最后

其次是抗击打能力,正确的间架能使人结构归位,放弃大部分肌肉用力,这部分肌肉用力一旦放弃,在受击打的时候力量传递的功能自然就能自行消化

因为上一条的结构归位,又进而导致力量增大,这种增大几乎是无意识的,你几乎不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在增大,但是在某一天就突然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就是那种你打不了死物,但是活物在你手上几乎没有反抗之力

而这又是因为在桩的秘籍在下半身,而不是在手,虽然手的见效确实快,就好比说很多人什么太极拳论所言,力起于脚,就说现在的散打也是转腰蹬腿啥啥啥得,其实根本就不是那回事

所谓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何为发,何为主宰,何为行,都是有很明确的指标的

就是主宰吧,拳论有云活似车轮,即是此意

这个又是从桩里练出来的,许多人担心一个问题,担心桩会把肌肉练僵,不灵活

实际根本不会,为啥会僵,一是不得法,二是时间不够,我站了那么多年桩,师兄弟中从未见过有站僵的,力量的传递有问题,自己把自己卡死了,就不能怪东西不好了


学会了如何拖延教学进度


开始时,居然站桩就够了;

中间时,站桩就是一个组成部分;

现在,不站不敢练单操,站完一定练单操;

强烈反对站桩万能论!坚决拥护其是拳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心态确实会好些,毕竟站桩时,要心情放松,避免了负能量的持续增加;借助于对内的锻炼,会较没练过的人,更容易找到某个动作的发力点;年轻态,我都35了,所有人都说我看著不到30。


练站桩可以提升力量,协调性效果很差。

站桩即身体如木桩站立不动,目的在于如木桩有根稳定。是中国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武术流派中受到武者的重视,如马步桩,在少林武术和一些南派拳种,就将其作为一种基础性训练。所谓「未习拳,先蹲三年桩」,在内家拳中坚形意拳中,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说,而在一些年轻的拳种如大成拳、卢式结构中,更是将站桩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

这种过于夸大的功能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散打、拳击、泰拳里也有抱架的练法,保持长时间的静态,是为了稳固肌肉的记忆形成。

关于力量的的增加,这是无数拳术流派都在追求的方法,以我的认知水平,我还是接受现代的理论;

力量大小有四个因素;

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②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③杠杆(骨)的效率、④肌纤维的组成。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肌内生理横断面增大是由于肌纤维增造成的,包括肌凝蛋白质量增加,肌肉毛细胞管网增多,肌肉结缔组织增厚,肌糖增加等,并伴随脂肪减少。②神经调节的改善;神经调节的改善包括.

Ⅰ、动员参加活动的肌纤维数量增多。

Ⅱ、改善主动肌和协同肌、对抗肌、支持肌(固定肌)的相应协调关系,对抗肌放松能力是影响力量的重要因素。Ⅲ、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强度和灵活性的改善能增大力量③杠杆(骨)的机械效率④肌纤维的组成;肌肉中快肌纤维成分高,肌肉收缩力量也大。

站桩是相对静态的动作,现在运动称为等长运动:指以增加肌肉张力来对抗一个固定的阻力的运动。当保持静态时,肌肉保持不动,作功却不断的增加,不断的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于运动,不断的消耗肌肉纤维的能量,这种练法会迫使最后一根肌纤维都参于进来。如果有人说是经络、穴位,丹田之气,我觉得这是养生的功法,在实际搏击中作用不大。

协调灵敏,在站桩的作用更是很微弱,可以归类到②神经调节的改善;神经调节的改善。这种练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可以肯定效率很低,

灵敏协调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是人各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及分析综合能力,是灵敏素质的重要生理基础。做一些非常规的动作练习,以及心理状态是有必然的关系。

就是长个腿劲。仆步,歇步,单腿立稳当了,高闪低进,腿没力量套路都耍不稳


先说意识问题,传统的东西不能都是好的,也不能都是不好的。外来的瑜伽放在印度就是一种传统的「站桩」式锻炼方式。如果问你通过瑜伽获得了什么,那么应该啷个回答?

站桩首先是一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式。和瑜伽,举铁,广播体操大体是同一个范畴。适当的,正确的进行会起到锻炼身体的功效。过度的,错误的自然会伤害身体。

与瑜伽,举铁,广播体操的差别是,民国开始的武侠小说,将中国武术漫威化,武术成为超能力,在武侠小说的中国武术体系中,站桩成为通向超能力的第一步。在中国传统道家体系中,站桩又成为修行的第一步,导致了站桩被神秘化。又加上一些人以养生为话题进行经营,将站桩的作用过分渲染,又导致了站桩的过度夸大。

正确理解站桩,站桩是武术的基础。类似学习汉语要学习拼音,学习音乐要学五线谱。通过站桩,解决两个问题。1.练习武术的身体结构。2.对瘦弱的人提高身体素质。如果这个人本来就强壮,那就是解决一个问题。学习身体结构。

可以这么理解,站桩类似拳击搏击的抱架。与拳击搏击抱架的区别是,一个松腰落胯,一个自然而然。重点在于松腰落胯。

所以,没有松腰落胯的站桩实际上不是站桩。这也是很多人对站桩的误解,认为,我站了多长多长,没有什么功效啊。这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站。无论哪个门派的桩,如果没有正确的站,啥功效也收不到,锻炼身体也锻炼不到。还不如广播体操。

个人的经验,学习形意两年,浑圆桩最多站一个小时。必须是出一身透汗,才能起到作用。最大的收获,过去的腰肌劳损不治而愈,自然就好了。如果去医院,都是让你按摩,休息,吃活血的药,不干重活。估计到死也不能好。浑圆桩,让人的背如拉满的弓,腰自然得到了锻炼。

有腰肌劳损的朋友,这个我是亲身经历。


整劲。

有前辈说桩功是前辈留给愚钝后人的练习方法。

我以前不站桩,我也曾和我的老师争论,武术没有桩的时候为什么也出人才。老师给我的回答是,大杆子和盘拳架。我一直从这两方面入手。

近日,在一次实战试力的时候我才清楚。站桩确实是愚钝练习者最快掌握整劲的方法。

而我,确实也是愚钝之人。


首先还是要有懂的师父认真教。

要去掉站桩的神秘性,不要神化站桩。站桩只是以前训练资料匮乏的一种训练方式,类似于现在的「囚徒健身」,也就是无器械靠自身体重训练自己的一种方法,当然站桩不仅仅是锻炼肌肉力量,还有一个功效就是把特定的几个姿势拉出来固定训练,就用练书法要练笔画一样,这样简单独立地训练某一个动作,能把这个动作对身体的要求感觉加强,并慢慢去理解这个动作的含义。千万不能认为一个站桩就能神功附体。还有网上说的一站桩就七八个小时的,都是即懒惰又装神弄鬼的坏榜样。站桩最终要和动态联系起来,包括在对抗中的某个特定条件特定姿势下这么运用的效果来校正自我。其实站桩锻炼肌肉的效率并不高,纯锻炼身体,不如正确科学地撸铁来得高效,但如果用来校正拳架是很有用的,和拳击里面开始训练时的校正站姿、出拳轨迹很像。

再说三遍:不要神化站桩,不要神化站桩,不要神化站桩。

真正毁了传武的就是那些一知半解地练习传武的人,他们自己也没有深入学习了解,就干脆说得神乎其神,反正自己练不到也正常,反正你没练到就是你没坚持到底。


膝盖疼、身体僵硬、吃力不讨好。。。。。。

我的教练、老师都劝我不要学站桩,不管什么武术(包括太极),站桩是无法练出强身健体的效果的,不去训练快速移动躲避近身反击的方法,站再多的桩都没用,练不出临场反应的。《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只有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武术运动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站桩,那不就给身体僵化了么?站桩不是没用,作用只是用来纠正动作的正确与否,一旦掌握了就少练站桩得了。古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呢,为什么现在的武术尽搞一些神神叨叨的事情来神话站桩的效果呢。。。。


从小接触气功桩,清晨面阳桩半个小时,晚上对月半小时,15岁时囟门开,之后便能引霞入体。18岁起修九转金丹,21岁通各大窍穴,22岁时忽觉万窍放光,得见金丹,至今无病无痛,身强体轻,神明而仙。现修出阳神法,尚未入门。

总之,桩法是一切道法之本,不修桩,不得道。


收获了健康,收获了有神论,收获了一定的抗击打能力,或许后续还有其他收获,挺好


在此我传播下马世琦的桩,我站了两年,也和微信群里桩友交流,这个养生效果不错,很多病都可以改善,高血压,失眠之类都能解决,


练钳羊马,打打鱼晒晒网,多少收获了一点。学会了观察自己。站桩中不须要动作,不须克服外力,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调整身体姿态,不多久就对身体各处的松紧位置有比较清楚的意识。做平板支撑时亦留意保持身体放松脊柱拉直,感觉对腹肌刺激明显加强。其实一切运动都可以达到这效果,只不过这几乎可以说是桩功中唯一关注点,所以容易有感觉。学会了面对挫折与失败。站桩过程里,时不时会觉得自己做对了一切的要求,过设几天又好似处处不对劲。这可能是观察更细致,留意到原本忽略过的东西。就在这上天和落地的轮回间,习惯了失败与挫折,也习惯了在失败与挫折中咬著牙继续走。改善了睡眠质量。年纪大身体坏,严重失眠。睡前站半小时,基本能保证一觉睡六个小时以上。

站桩都获得了什么?

题主你说的是哪种桩?

站桩有挺多种,我知道的就有四种:像最经典的马步,形意拳的三体式,养生的混元桩,八极的两仪桩。不同流派都有不同的桩,同一流派也有好几种桩。所以这问题还是不太严谨。

站桩,这个词其实隐含著静态的意思。很多传武流派觉得静态桩不够,于是又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动态桩。不过也有一些练传武的人狂热爱好静态桩。有个人在知乎里写文章说自己打架时松松一碰就把对手打坏了,他把这个成果归功于数月以来的站桩训练。这个人还在文章里说,郭云深,孙禄堂等人的功夫就是源于每天8小时以上的站桩训练。

从医学和运动学的角度来看马步这个动作,对于缺乏锻炼的人是有好处的,并且不像深蹲因为负荷大的原因主要锻炼大肌群,马步负荷较小而且是静态动作可以充分锻炼盆底肌肉这样的小肌群,提高男人和女人的x生活质量。但为了效果,就不应该严格遵守武术对马步的标准,而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两脚间距和重心高度。

根据超负荷原则和适应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而站桩的负荷主要来源于稳定的体重,一味的增加站桩时长效果是更好的耐力和更适应扎马步。如果是为了增加力量和体能,就应该进行更科学的力量训练和专项训练。

再说一下我的看法,站桩被一些人神话了。我觉得它的最主要功能是:更好的适应流派招式。我认识一个编制内的拳击运动员,她说光是站抱架就站三个月。是不是跟传武入门先站桩很相似?那人家为什么站三个月?为的是形成肌肉记忆,防止实战时动作变形,保证充分发挥动作招式。传武也是,很多招式都是在一些桩架的基础上进行,而入门先站桩刚好能稳定住招式形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不同流派桩架不同了。


站桩不论是从锻炼的角度,还是从练武的角度来说,都很平凡。。。

锻炼效果方面,完全不如深蹲


开始几年身体会形成静态的连通,保持桩态再进行动态训练,会渐渐形成动态的连通。完全和其他运动不一样的形式。


基本上只站无极桩

站到身体的轴线与重力线重合时

会觉得很舒服

前提是要放松


没站桩,但有个朋友喜欢扎马步,有椅子不坐,走到哪扎到哪,说是为了让脚下生根从而使下盘更稳。上次几个哥们约去朋友家楼顶烧烤,完了回室内看会电视,他就在电视机前双脚打开半蹲著,气沉丹田腰马合一纹丝不动,神态悠然自得略有大侠风范。后来他学会了不要挡著别人看电视,菊花容易受到重创,真是受益匪浅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