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種性格,時溫柔時暴躁時可愛時高冷,各種各樣的事情堆在一起我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了,遇事怕惹人,有時也會倔強不怕事,飄忽不定,猶豫不決,覺得別人說的貌似都有理,什麼事讓別人不舒服了傷心了生氣了一定是我的錯,即使我也生氣傷心但總能讓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好自己做錯了,一算不上朋友的朋友說我最近的表現是勉強自己,說我沒有做真實的自己,只是為了博關注並不是真的開心,我真的也不瞭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好像不認識自己了一樣……自己感情失敗,拒絕別人表白,活在惶恐驚懼之中,鬼知道我到底是怎樣的人,哎真的難受也真的苦惱。


謝邀。

首先需要接納自己的客觀事實部分。

如自己的高壓胖瘦,家境背景,學歷文化,性格特點、當下的愛和恐懼等等。

接受已經事實的部分,是深入瞭解自己的前提。

如題主需要接受自己的當下內心的恐慌。

纔有力量去發掘自己內在的真實的部分。

我有一套系列問題來幫助我們瞭解真實的自己。

1、我在自卑什麼?

2、讓我自信的優點是什麼?

3、我眼前的希望是什麼?

4、我什麼情況下會暴躁?

5、什麼情況下會開心?

6、我現在做的事情讓我有價值感嗎?如果沒有,做什麼才讓自己有價值感?

7、我為什麼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

8、我有偏見嗎?

9、我喜歡什麼樣的人?為什麼?

10、我討厭什麼樣的人?為什麼?

11、什麼情況下我會撒謊?

12、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系列問題自問自答下來,基本上對自己有個大概的瞭解。

不要批判自己好與壞。記得,真實,不一定是處處高尚的。有陽光面有陰暗面,纔是完成的一個人。我們要做的是不是壓抑任何一個部分,而是讓它們從心裡走出來。

只要我們和自己內心的各個部分熟悉起來,我們自然會做出選擇——原來一直是這樣的人,那麼,我現在可以選擇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了。

比如,我自己,在瞭解自己之後,我的選擇是調整陰暗面的自己,選擇去做有價值感的事情,做一個有能力獲得幸福感的人。


那麼,眼下的你為什麼想要認識自己呢?你不是描述了自己各個時期各個場合裏的種種矛盾複雜衝突分裂的呈現麼,那都是你。

但那都是過去的你,是過去留下的形象如今依然在腦子裡紛亂延續。所以,問題是為什麼這些已經發生的混亂依然延續,以思想和記憶的形式在頭腦裏興風作浪不得安息?人為什麼被過去幹擾,而無法客觀平靜地活在當下?

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它的運作機制是怎樣的?

自我創造了一個虛幻的自以為可以全觀可以把控自己的形象、假象,它的基礎是頭腦裏累積的經驗記憶知識觀念等等;但這些東西是碎片化的存在,它們活躍但瑣碎,在人遇到外部或內部困難時它們會機械化的嘮叨,企圖提供解決辦法或是純粹的自我安慰,但於事實無補無益,虛無的合理化,或者更深層次的自我懷疑自我動搖等等。

只要自我這個假象存在,沒有被識別被發現,那麼一個人是無法真正認識自己的。他因而只能通過痛苦沉重的記憶經驗累積的方式來堆積出一個自我形象,並不斷地對這個形象或批判指責或讚美安慰,在矛盾和平息矛盾的循環中重複輪迴。


不知道怎麼說,卻又覺得可以說一下。謝邀。只能試試。

人大多數時期都被一些所謂的共識影響著,規範著。有些共識是倫理道德的規範,沒人會論證它是否對,這是公理。有些被大眾流傳的規範卻真的要有論證,比如心理學。

嚴格講心理學的某些分支和現代科學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理論早就被認定是錯的。可是,國內很多人還在津津樂道,就像某個大師講顏色性格,那和科學沒有關係。老美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書,都是似是而非,國人卻趨之若鶩。

現代心理學正在趨向和醫學、生命科學等結合。這是心理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意識問題可能是物理學的最後難題,極其複雜。需要多學科共同工作來取得成果。所以,別去相信那些所謂的性格分析。等科學家們的結論再說吧。

「盡信書不如無書」。美國的垃圾書比中國多。

與其研究自己的性格特點,不如研究一下邏輯學,它能幫你認識那些書不能信。要不就關注科學發展最新進程,不需要懂,瀏覽即可,只為提高自己的科學素質。遠離別人和你自己給出的複雜心理暗示,會成為神經病的。

哲學問題留給哲學家。科學問題留給科學家。我們要做的是遠離似是而非的偽科學和玄學。否則,徒增煩惱。

從這個牛角尖中出來吧。


你現在的對自己的認知都來自別人,不過說實話 我覺得人在20歲左右才會真正的認識清楚自己,我也認為人在20歲左右才會達到自我認知的高峯,明白自己是誰 我在哪 我要幹嘛,這些哲學問題。不過隨著年齡增長 這些事情還是會越來越淡。不過你這個年紀嘛 正是愁這些事情的時期。我現在給你的建議是

給好自己獨處的時間,靜靜的思考,養成思考的好習慣會讓你受益一生

對待外界保持平靜,其實就是控制情緒了,女生的情緒起伏總是比男生多好多,所以說 以後能不能成事就看你現在對情緒的培養和控制了

然後就是樓上老哥說的,通過一系列問題加深對自己的認知,你只有對自己有足夠的認知 你才會明白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以及一系列哲學問題

最後嘛,其實我也看開了 隨著年齡增長 好多煩惱自然而然的就蹦出來 一個年齡段都有屬於自己的煩惱,這個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事情,沒得辦法 有的只有保持好自己並樹立一個完美的自我畫像並每天朝著完美進步


emmmm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邀請我這個知乎小透明

迷失是這個世界的通病吧,沒什麼人能獨善其身,多變也是人的天性,當然這個天性應該打個引號,因為它只存在於現在,不是多變只屬於這個時代,而是多變作為通病只屬於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缺乏信仰,活得好的人,有信仰的人少,到了一定時期就開始懷疑自我,實屬正常。別太害怕,好的吧。

每天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吧,這樣你或許好受點。

如果你還是沒怎麼想明白可以接著試試下一樣。

一,回顧自己的前半生吧,大家對你的評價是什麼樣的,在真正回顧一下自己的舉措,看看符合嗎?

二,看看自己的家人,原生家庭的影響是無法忽視的,你經常會在你父母身上看到你自己的優缺點,雖然這樣說不太合適,但你的父母還是潛移默化的感染了你。

三,拿一個詞概括一下子吧,或許你不是純粹的怎樣,但你能在不少事上看到它的影子,那大概這就是你的人設吧(不確定啊,畢竟有些人表演騙過了自己啊)

再好像沒了

初心不改吧

其實沒必要在意別人的,他們眼中的你不是真的你,你眼中的你不是真的你,你是多元的,變了就變了誰又沒錯過,這對錯也輪不到評價你的人說啊。對得起自己就好了。

天地良心

初心不負!


一是安靜,靜下來能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二是經歷,遇到事情你會看到自己下意識的反應,就知道自己的想像和現實中自己的反應是如何不一樣了。


看來你是性格上迷失了自己。簡單的說你只是一切都很被動,被動的接受,被動的贊同,甚至被動的防禦。你可以試著有自己的主見。另外如果你想詳細的認識自己可以去找大五人格測試和16型人格測試。這兩個是心理學正規的,別找什麼9型人格什麼性格色彩,那都是某人臆想出來玩的。網上有,可能會收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