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不是好勇鬥狠,逞兇比蠻,而是無論何時都有敢於與逆境做鬥爭的勇氣,同時能夠鍛鍊出應對逆境的能力。這種精神,是從外在強健的身體內化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漢、唐、自古我中華強盛的王朝,無一不是尚武之風大行之時。但題主看到當今中國人首先是身體上普遍缺少鍛煉,男生女生,要麼瘦弱不堪,要麼虛胖無力;其次很多人缺少應對逆境的勇氣,面對挫折只知一味逃避,不知迎難而上。這兩樣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孱弱的身體必然導致犬儒主義和逃避之風盛行。希望大家談談自己對「尚武」的理解。


不尚武,因為中國人血是綠的,被水槍彈打中會廢掉一條手臂。


中國人之不尚武,不僅當代如此,而是自古如此。漢唐之所謂尚武,是較後世而言,若就戰國而論,實以次之。唐安史之亂,叛軍勢如破竹,我華夏幾無人可用,最後反要依靠回鶻平叛。

若要論尚武,上古之時必是中華民族尚武之風最盛之時。尚武何來?人生於大爭之世,必強者存,弱者亡,故人皆尚武。周易上之爻辭,常有「有孚」一詞,後世釋孚為誠信,其實就是俘虜之俘。可見商末周興之時,中國尚有部落征伐之遺風,一部落攻滅另一部落,以劫掠人口與財產,實屬平常,當時之人堂而皇之,並不以為恥。而易經中又有「孚於嘉」、「有孚惠於心」之類爻辭,可知對於被俘者而言,見用於強者,為強者服務,也並不可恥。漢武帝時之金日磾,本匈奴俘虜,而忠心不二,正部落時代崇尚強者依附強者之遺風。

中國之強盛,在於政治之早熟,數千年前,便崇尚大一統;中國之衰弱,也在於政治之成熟,過於崇尚大一統,而個體精神不斷衰弱,主體能力日漸凋敝。

人類羣體,內部採取庇護之術,而外部用攻伐之道,此古今中外均同之理。上古之時,天下大分,部落多如牛毛,數十里之外皆為潛在之敵人,不管有無一言不合,均有相互攻滅之虞。而有聖人者,出而為天下主,結部落聯盟,制定規則,消弭戰爭,統萬邦於海內,御億民如己民。大爭之世漸安,太平之世終來。由此之後,分合交替,而大一統之理想,愈成中華民族之共同信仰。每遇亂世,必有能人強者,以統一天下為己任。若不如此,則有臥榻之憂,必圖之而後快。

故我族自堯舜以來,至於今日,兆億之民,於強權庇護下苟安繁衍者多,於亂世中怒而武力自保者少,故和平之風素為主流,尚武之風實屬支流。漢之所謂尚武,實戰國征伐之遺風,唐之所謂尚武,南北朝亂世之留存。亂世尚武精神之遺存,加以大一統國家之人力物力優勢,由此在對外戰爭中頗有斬獲,造成漢唐尚武之表象。

以人性需求而論,生存第一,安全第二。若生存有威脅,民必尚武。而生存無憂,則人必以安全為第一念,則尚武之風缺乏普遍之土壤,承平日久,必見凋零。

西方之精英教育,傳承之西方騎士貴族之傳統,在精英教育中刻意強調體育之作用,以防止和平環境下人性趨於柔弱,造成民族之最終衰弱。中國近世之推崇體育,強調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亦傳承於此,以救民族衰弱之弊。

教育確實為一良法,但終歸是末,而大爭之土壤方為根本。土壤既失,教育之薰陶必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前幾年英國BBC有一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便反映當代英國普通公立學校之初中生,精神麻木消沉,不思進取,反而不如應試教育下的中國孩子蓬勃有朝氣,究其根本,就在於我們的孩子,反更處於大爭之世。

所以就當代而言,中國人其實反倒是一個相對比較堅強有力的羣體,雖然在體力上,由於傳統以及人種特質,相對弱一些,但競爭之意識,進取之精神,中國人並不比當代大多數國家的人更差,在經濟上尤其如此。至於在政治上,中國是個無可爭的國家,自然大家都無欲無求逆來順受。但如果看看臺灣,就會發現,只要有土壤,中國人其實也很會折騰。


我不知道啊,我爸以前是練武的,小時候冬天讓我洗冷水澡,每天上課前帶我去鍛煉,路過一個適當高度的高臺階就讓我嘗試跳上去,小腿現在都還有個疤。那個時候感覺挺有韌性的,做什麼事都能堅持下來,經常告訴自己要像一顆樹一樣挺拔hahahaha...現在我天天打遊戲也不鍛煉,死肥宅


中國人世俗,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多數人只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屬於尚武的民族


是不是尚武我不知道

很多人包括我身邊的人對尚武精神有誤解倒是真的

覺得尚武就是好戰

但我覺得 一個民族連尚武的含義都搞不清楚 又怎麼談得上是個尚武的民族呢


謝邀

崇尚【武】的精神,而不是【武】的行為表現。

體健力強者,為弱者而動武,是保護,是博愛,是道義。

是俠氣,是正氣。

崇尚的是這種保護弱小,而不是欺壓掠奪別人的正氣。


日本人是不是尚武?我只是字面理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