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先是從中國傳入日本,近代再次反哺中國因為漢字的複雜,聽說現代日本人對漢字使用率有所下降了,年輕人對漢字的學習也不熱情,隨著中國的強大,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科技文化方面的提升,是否會對日本漢字進行第二次的影響呢~不只是說現在,長期以來看的話~


還是有一定可能的,雖然我目前對日本漢字的現狀持悲觀態度。

日本戰後限制了漢字使用,加上70年代以後的新詞甚至包括現代漢語詞基本用片假名錶示。80年代末以來的日語,是嚴重英語化的。連地名也開始假名化。

但是注意到一個問題,為什麼近代那麼多詞中日互通,現在的一些中文詞進入日本卻是片假名?

我覺得原因有三:

1.日本限制了漢字使用,很多能用漢字翻譯出的概念反而對新一代日本人來說拗口、不好用。

2.一些麼有融入日語的表達方式,比如一些簡單的生活、美食用語、部分人名地名,用漢字反而可能額帶來困擾,日文漢字就是表意的,不是表音的,而中文漢字是表音表意一體的。

3.原則上近代以後的漢語新詞視為外來語。

但是即便如此,新詞如果好用還是會有人用的。

現在日本對於外國電影、書籍的翻譯基本都是片假名,但是來自中國的,還是有可能會意譯,甚至很多片子加些助詞就等於翻譯成了日語,這和我們把訓讀日語詞的送り仮名直接取漢字拿過來是類似的。

未來中國輸出科技產品,想必日本總不會對所有概念都繞個彎:中文→英文→日文或者中文→拼音→片假名。所以,新的漢字詞語進入日語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只是比不比得上西方世界的影響力就難說了。


由於語音過於簡單導致的同音詞問題,日文任何時間段能夠正常使用的常用音讀漢字詞數量是有極限的(當然中文韓文也有這個問題,但中文韓文語音相對複雜,極限要高很多),所以再提升也提升不到哪去,日文如果像中文那樣幾乎全部用意譯音讀漢字詞,會導致同音詞過多,日常生活不便。

其實日文反哺中文漢字詞的過程中由於我們全盤接受,也導致了很多問題,比如權力vs權利,法制vs法治 這種應用場景很接近的詞居然搞成了同音詞,那不是一般的不方便,而日文本身這些的讀音不同,不存在這個問題。


會因為中國的購買力而提升。你看今天的新聞,日本政府讓商家多用漢字少用片假名,以便中國人理解
目前日本漢字中很多的中文詞早在民治維新後就已經被更簡單的英文直譯所取代,而且語言的演變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以中國的實力,除非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否則日本是不會學中國的。而中國目前都沒有在科技文化等領域超越日本,日本怎麼會服中國?
不會 隨著中國強大,日本必定衰落,畢竟世界資源養不了那麼多人,特別是日本這種低效社會。經濟衰落,教育質量和普及度自然會下降,漢字這種在日本比較複雜的文字系統自然會下降。好比上海會說英語的自然比老少邊窮地區的多
不會。反而大陸使用日語詞有增無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